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黄家蒸笼:千年技艺传承,滋养一方百姓

2021-10-27 08:49:0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庄严
金秋时节,走进海拔800多米的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黄家村,成片的柳杉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如梦似幻。千百年来,这些柳杉滋养着当地的木器工匠人,其中尤以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最为兴盛。

image.png

技工制作蒸笼。

东南网10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黄璐 沈婕 文/图)金秋时节,走进海拔800多米的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黄家村,成片的柳杉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如梦似幻。千百年来,这些柳杉滋养着当地的木器工匠人,其中尤以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最为兴盛。

相传,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由黄一府始创于北宋年间。至清乾隆时期,匠人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盏、碟、瓶、壶等日常器具。这些柳杉制品可随物赋形、争奇斗艳,不仅产品成为贡品,手艺也传播到福州、南平、广东、台湾等地。

黄家蒸笼的制作需经过原材料切割加工、盘制腰箍、盘制上下墩、盘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盘制笼盖、插徛板、制底屉等80多道大小工序。看似简单容易,实则繁难精湛,最关键的是要将各部件一一对接,吻合密缝才算合格。一名师傅得花整工两日,方可制出一只。制作时,师傅们需根据不同器物赋予腰箍不同的形状,就像在创造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使之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经久耐用。

小小蒸笼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文化基因,让今天的使用者能够近距离感受古老手工技艺的迷人魅力。2009年,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7月,黄家蒸笼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7月,虎贝镇获得“中国传统蒸笼手工艺传承基地”称号。

在当地,黄家蒸笼制作工艺世代相传,历久弥新,迄今仍是群众重要的谋生和就业手段。在黄家村中穿行,家家户户敞开着的大门内,均坐着几名正在制作蒸笼的村民。40岁的村民黄之智说,他在黄家蒸笼专业合作社工作已有三年,年收入3万多元。村民陈秀云告诉记者,自己手工制作的蒸笼腰箍等零部件,按每个5至10元不等的价格,以计件方式供给黄家蒸笼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后续加工。“如今一家人靠着这项技艺生活。单是我一个人,一天就能制作100多个。这项技艺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非遗传承,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致富之道。”她说。

据黄家村党支部书记黄春光介绍,黄家蒸笼带来的效益已辐射到黄家村及附近村庄2000多户家庭,很多富余劳动力得益于此,不用外出打工,反过来也使得黄家蒸笼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现代社会,如何在坚持手工艺传承的基础上,打响黄家蒸笼品牌知名度,使技艺得到更好的发展?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第29代传人黄北贯给出了他的答案:“秉承黄家蒸笼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创新工艺,确保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006年至今,黄北贯父子对传统工艺进行了积极创新,提高某些工序的生产效率,研发出具有易熟保温、透气不馊、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等优点的蒸笼,开创环保竹木蒸笼、餐具等系列新产品,使黄家蒸笼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从业人员2万余人,2020年产值达到1.85亿元。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黄家蒸笼”这一活态非遗项目,蕉城区和虎贝镇依托丰富的竹木资源成立了黄家蒸笼行业协会,整合产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创推“黄家蒸笼”品牌。2020年,区、镇两级政府还提出了“五年保护计划”,每年投入一定资金,针对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从老艺人到技艺、从原料到产品,开展原生态的保护。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