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福建省“十四五”专项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保护专场)答记者问

2021-10-28 20:03:04 张立庆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东南网10月28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10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福建省“十四五”专项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保护专场)。邀请到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明义介绍专项规划的编制情况及框架内容。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福建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黄建宏,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叶大仕,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科技与财务处副处长阮贞江,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副处长林燊,回答记者提问。

以下是答记者问实录。

IMG_20211028_150108.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目标。福建生态环境本底好、生态环境制度优,对于开启美丽福建建设新征程,我们有什么打算和安排?

林燊:福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我们更有条件、更有感情、更有责任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做表率、当示范。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十二次全会都对打造高颜值的美丽福建作出部署。“十四五”期间,对标美丽中国建设总要求,我们将系统开展“五大美丽”建设,凝心聚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示范省。

一是坚持生态兴城,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城市。强化多污染物减排协同增效,精细管控道路扬尘等面源污染,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守护城市蓝天白云。深化黑臭水体治理,提升内河内湖品质,打造城市生态水系。推广光泽试点经验,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静夜守护”专项行动,营造宁静城市环境。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提升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控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城市环境安全。

二是守护乡村生态,打造山水田园美丽乡村。建设“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的绿盈乡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建立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措施清单和周边禁入产业清单,持续开展受污染农用地安全修复,保障耕地土壤质量安全。强化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治理,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是实施三水统筹,建设千里画廊美丽河湖。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九龙江等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逐步建立涵盖生境、底栖生物、着生藻类、浮游植物等监测指标的河湖生态健康评估体系,加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四是加强陆海统筹,打造水清滩净美丽海湾。探索建立“湾(滩)长制”,推进陆海污染协同治理。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推进入海河流综合整治。“一湾一策”深化重点海湾综合治理,健全完善“海上环卫”机制,着力提升近岸海域水质。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系统推进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将福州滨海新城海域、厦门岛东南部海域、平潭东南湾区、东山湾湾区等建设成为美丽海湾先行示范区。

五是推动转型升级,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园区。优化园区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构建工业园区、环保隔离带、环境风险防范区、城乡居民区等空间界线明晰的生产生活空间体系;加强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规范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处置;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整合园区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监控监测、能源监测、大气污染、水污染监控监测等平台,建设环保智慧园区。

通过“五大美丽”建设,“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努力建设“清新宜居、河湖流韵、山海透碧、业兴绿盈、共治同享”的美丽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展望2035年,我们将基本建成“绿色繁荣、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建,让“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展现更加崭新的面貌。

记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十四五”期间,聚焦“双碳”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福建省将有哪些重要举措?

叶大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坚持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一是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合理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确保全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深化低碳社区、低碳园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和碳中和示范区创建。

二是严管优服支撑绿色低碳发展。落实“三线一单”硬约束,构建以“空间+准入”为支撑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同时,完善绿色发展环境政策,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持续推行生态环境领域“亲清”服务,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做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三篇文章。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绿色环保新兴产业。

四是建设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严控煤电装机规模,推进煤电清洁高效利用,进一步实施重点行业“煤改气”“煤改电”,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责任,大力降低能耗。

五是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铁海联运”,逐步提高绿色运输方式比例及铁路和水路货运占比。推动车船升级优化,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积极推进绿色海港、绿色空港建设,巩固提升岸电使用率。

同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借此机会,我们也倡导大家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谢谢。

记者:近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在昆明举行。福建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后续还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果?

黄建宏: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确立为全国首批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这既是对福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成效的充分肯定,也是更大的期许和鞭策,令我们倍受鼓舞、振奋人心。

福建地处亚热带,生态类型复杂多样,是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省份,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位居全国前列。目前,我省建立了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了全省9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7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做出福建贡献。

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深化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完善自然生态监测网络,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监管,逐步将“绿盾”强化监督范围扩展到各级各类的自然保护地,加大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

二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治理,实施武夷山脉、戴云山脉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和废弃矿山修复工程,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

三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濒危物种的抢救性保护。健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提高生物安全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定期组织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调查评估,持续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评估、清除以及生态修复工作。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给福建的丰厚馈赠,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财富。希望通过各位媒体朋友的广泛宣传,引导大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画好全民参与的同心圆,共同维护美丽家园,促进可持续发展。

记者:“十三五”期间,福建深入实施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圆满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在谋划重大工程项目支撑规划落实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阮贞江:重大工程项目是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抓手。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要求,我们聚焦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治理难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热点,策划了绿色低碳发展、五大美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管控、监管能力建设等九大重点工程53类重点项目。

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实施29家钢铁企业、20条水泥行业生产线和59台3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的超低排放改造,推进老旧车船淘汰和老旧工程机械清洁化改造,实施全省2000多座加油站和储油库三阶段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项目,在厦门、南平、三明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试点,在平潭建设低碳海岛,在全省公共机构及大型活动中探索实施碳中和。

二是服务五大美丽建设。全面排查整治、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重点实施建设用地、污染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及治理修复,在2-3个地级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完成5600余个管控类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实施70余万亩耕地安全利用工程,建成高级版绿盈乡村1500个、中级版2000个、初级版9000个。深化主要流域、小流域综合整治,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实施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各地市分别建成5个以上“美丽河段”。实施海漂垃圾治理、海上养殖污染整治、海洋生态修复等工程,绿化美化岸线长度300公里以上,建设滨海旅游景观浪漫岸线200公里以上,建成10个以上美丽海湾。实施园区废气及恶臭治理、固废处置设施建设、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等工程,提标改造40个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5个以上环保智慧监管园区。

三是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升级打造生态云3.0,完善“一张图”“驾驶舱”等模块功能,拓展“环保+能源”“环保+金融”等技术融合应用,构建环境信息“一张图”、监测监控“一张网”。在主要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新建2座省级区域站、若干多功能子站;在每个设区市新建3个以上自动监测站点,并加强光化学组分网监测;在国省控断面及重要河段新建40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在三都澳、闽江口等重要港湾、入海口建设海洋生态环境自动站,健全覆盖各环境要素以及城市和村镇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施网格化监管能力建设项目,配备新型快速精准取证装备等辅助执法设备、信息化设备,建立前端智能监管模式,强化现场监督执法能力。

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我们将把重点工程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并夯实项目前期基础,分年度有序推进。加强政策支撑和要素保障,在省级财政加大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加大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建设,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记者: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深入探索、创新突破,形成了一大批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改革成果。下一步,福建省将如何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林燊:过去五年,我们种好“试验田”、结出“生态果”,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39项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系统设计+专项突破”的方式,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打造更多“福建经验”“福建模式”。

一是健全完善绿色发展促进体系。完善碳排放支撑服务体系,建立分行业分地区管理台账,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在绿色转型中激发绿色动能。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开发林业碳汇交易新品种,加快海洋碳汇研究,健全我省碳排放交易市场,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抢占绿色先机。

二是健全完善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构建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法规体系。研究制定更加严格、更具前瞻性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技术规范,确保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要求相适应。

三是健全完善市场激励机制体系。创新生态环保投融资机制,健全第三方治理环境监管制度,探索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治理新模式。建立适用全省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推广生态银行、林票、水票等更多“两山”转化模式,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制。

四是健全完善环保全民行动体系。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渠道多元化、覆盖全面化,健全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提升公众参与水平。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创建行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低碳意识。提升社会主体参与环境治理能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将更加注重发挥地方首创精神,以设区市为单位,开展福州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厦门美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等十大示范区建设,持续推出一批走前列、作示范的创新举措和制度成果。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