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正文
分享到:

扎根东山的那株木麻黄

2021-11-03 08:07: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黄如飞 杨凌怡
党员干部在谷文昌雕像前宣誓。作为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开荒拓土,将昔日“沙岛”建设成了如今游人如织的“绿岛”。告别了太行,告别了妻儿,35岁的谷文昌带着对故乡的眷恋与建设祖国河山的希冀,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image.png

如今的东山,已成为海湾新城。蔡瑞云 摄

东南网11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杨凌怡 通讯员 欧东茵)东山岛的水天碧色下,一株株木麻黄傲然挺立,述说着与风沙抗争的故事。海风吹过引来沙沙声响,就像是风的呢喃,千言万语汇聚成了一个名字——谷文昌。

谷文昌纪念馆坐落在东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谷文昌纪念园内,这里也是他当年亲手建起的赤山林场。纪念馆设有6大展室、音像室等,通过影像资料、旧物件、文字的形式,再现了谷文昌从1953年到1964年间,带领东山人民植树造林、根治风沙,从根本上改变东山生态环境的动人情景,展示了谷文昌和老百姓之间真实感人的故事。2019年,谷文昌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来自各地的党员干部纷纷到此瞻仰谷公,学习谷文昌精神。

作为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开荒拓土,将昔日“沙岛”建设成了如今游人如织的“绿岛”。东山人民亲切地称他为“谷公”,在当地甚至有着“先祭谷公,后拜祖宗”的习俗。他如那保卫东山的木麻黄般,扎根群众,日日夜夜守护着这座小岛。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1915年10月,谷文昌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郭家庄南湾村的一个贫农家庭。这里地处河南省最北端,太行山畔。与同村大多数人一样,在童年时期,陪伴谷文昌的只有贫瘠的土地和艰苦的环境。家贫无文墨,年幼的谷文昌没有踏进过学堂,早早地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

19岁那一年,谷文昌开始跟着石匠师父学手艺,因为能吃苦、肯学习,他的手艺渐精,便跟着大哥做石匠维持生活。做事勤快、为人老实,这是当时村里人对他的评价。

1944年,谷文昌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民主政府林北县第七区早期共产党人之一。从普通群众中走来的他,和群众建立了浓厚的感情。经常能看见他挑着粗布行李卷儿,到各村检查指导工作,晚上就住在农户的家中,吃着粗糠炒面,和群众打成一片。就这样,他带领着当地群众完成了反奸斗霸、生产自救、土改复查等工作。

“要把工作搞熟,把群众情况搞透,就要开动脑瓜子。”这是谷文昌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在长期群众工作中摸索出来的经验。

“走,我们南下去!”1949年,解放之歌在太行山麓唱响,不断扩大的解放区急需大批新干部,谷文昌带头加入了第三批南下干部的行列。

告别了太行,告别了妻儿,35岁的谷文昌带着对故乡的眷恋与建设祖国河山的希冀,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没盼来神仙 盼来了谷书记

一年中有大半时间都在刮6级以上的大风;全岛仅有西北部147亩的林地,森林覆盖率仅0.12%;每当风沙到来,黄沙漫天、遮天蔽日……这是解放前东山岛的景象。

“东山这个鬼地方,神仙来了也难治!”近百年间,暴虐的风沙吞没了东山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因风沙而患眼疾的岛民不在少数。踏上这片土地,迎接谷文昌的不是锣鼓彩旗,而是这样一幅景象。

有一次,谷文昌在下乡的途中,遇到了一群衣衫褴褛的村民,他们因风沙的摧残,无以为生,只好外出乞讨。“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看见此情此景,谷文昌不禁叹息:“作为他们的书记,却让老百姓过着这样艰苦的日子,我愧对人民,愧对党员的称号!”

这件事深深地印刻在了谷文昌的脑海中,他决心向风沙宣战。一开始,谷文昌和县里的林业人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们用老办法搬沙,在风口筑起拦沙堤、种草造林防沙……但是,狂风一起,立即将堤坝夷为平地。为了与风沙战斗,谷文昌用脚步丈量了整座海岛:夏天,他在地表温度60摄氏度以上的沙地行走;冬天,他顶着狂啸的寒风在海边跋涉。用手和身体感受飞沙的流向,从苏峰山到南门湾,谷文昌记录下了每个风口的风力、每座沙丘的位置。在三年内,他们先后八次和风沙搏斗,均以失败告终。但谷文昌没有放弃,继续艰难寻找着对抗风沙的办法。

1957年,谷文昌组建了荒沙调查队,并亲任队长。调查队搜集了大量资料,请教了许多专家,终于找到了记载着木麻黄这种热带植物能够在海滩生长的资料。同时,广东省电白县试种木麻黄获得成功。得此消息,谷文昌如获至宝,立刻组织人员带队到电白县参观,并带回了一捆木麻黄树苗。这,让谷文昌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

沙岛成为绿岛 灾民变成富民

“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号召在海岛回响。初春,谷文昌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在海滩种下了1000多株木麻黄、黑松、相思树等幼苗。他对待这些幼苗,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备至。然而,一场突袭而至的倒春寒击碎了大伙的梦想,刚栽种的幼苗难以抵御寒冷的天气,几乎全部被冻死。谷文昌心如刀割,但他不能丧气,哪怕他有一声叹息,几年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

“还有几株木麻黄没有被冻死!”接到电话,谷文昌立即带着林业技术人员赶往现场,九株枯瘦的小苗,竟然抵御住了寒潮存活了下来。谷文昌对着这几株苗看了又看,对周围过来的村干部还有群众说:“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株、九万株,就能绿化全东山!”这句话重燃了大家对新生的期盼,也让这片干涸的土地上第一次长出了希望。

就这样,一株株木麻黄在东山扎下了根。乍看它们枝条干瘦枯黄,却绝想不到,它们的根紧紧地扎在了地底深处。沿着141公里海岸线种下的木麻黄筑起了一道道屏障,抵御着风沙的侵袭。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潜绩”与“显绩”》一文中写道:“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

34年过去,当初“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的荒凉沙岛,如今已变成漫山木麻黄的绿色波涛。“我要和东山的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这是谷文昌临终留下的遗言。如今,他就长眠在赤山林场,千万株木麻黄守护在他的墓旁。谷公精神如同丰碑在东山人民心中永存。那片木麻黄,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小岛,向后来人述说着谷文昌的故事,传递着这份一心为民的情怀和奉献精神。

红色传承

在蝶岛“绿海”扬帆

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杨凌怡 通讯员 欧东茵

为子孙后代建起一道沿海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一座不朽的丰碑。作为全国第六大海岛县,曾经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东山,在谷文昌的带领下,如今已旧貌换新颜。

一代代东山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海岛特色的绿色发展路,让蝶岛在“绿海”扬帆起航。如今,东山已获得全国首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全国十大美丽海岛等荣誉,并连续五年蝉联“全国深呼吸小城100佳”。

漫步海滩,满目的绿色格外抢眼:7.1万亩生态林、1.6万亩木麻黄高耸挺拔,筑成一道牢不可破的“绿色长城”。

为打造绿色海岛,东山坚持“每年至少投入5000万元、绿化1万亩”的建设机制,建设覆盖全岛的造林绿化网。全县目前林业用地面积10.6万亩,生态林7.1万亩,木麻黄种植1.6万亩,各类森林蓄积量36.53万立方米,在全省海岛处于领先水平。

近年来,依托山海美景,东山县的旅游产业加速崛起,以南门湾、马銮湾、金銮湾、铜陵古城等十个特色景区为依托,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

“南门湾的海堤是东山的地标,游客基本都会到海堤泡茶聊天。”陈女士在海堤旁开了一家茶饮店,假日的夜晚,店里总是“爆满”。本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本地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聚引的人流为东山人吹响了致富的号角。

今年5月1日,首家集“观光娱乐、休闲康养、海上运动、特色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彩蝶湾正式开业,填补了东山体验式旅游项目的空白,为东山全域旅游的转型之路“再加码”。

“生态+旅游”理念,推动了东山生态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据旅游部门统计,今年“五一”假期,东山接待游客约29.74万人次,旅游收入约2.94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年游客量依然高达45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50亿元。

记者手记

以谷公为镜 传承干事精神

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杨凌怡

秋日午后,走进谷文昌纪念馆,看着馆内展示的感人事迹,听着广场上庄严的宣誓誓言,不禁让人感受到信仰从这片土地长出后,生根在每个人的心间。

“看到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谷文昌在东山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勤政为公,奉献为民,东山人民亲切地将木麻黄称为“谷树”。“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万难也要做到。”谷文昌在东山期间,带领人民防抗风沙、治理旱情,他把群众的呼声、群众满意放在第一顺位,做群众的贴心人。

前段时间,戏曲电影《谷文昌的故事》在东山拍摄,因为剧情需要群众演员,导演联系谷文昌研究会会长黄石麟,他立刻在社区微信群里发布消息。第二天,剧组一下子来了200多人,听说要拍摄谷书记的故事,他们纷纷表示可以免费参与,“谷公心里装着人民,人民也把谷公放在心里”。

在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东山美丽富饶的景象。在一株株木麻黄树下,不禁回想起当年,谷公带领群众种下一粒粒种子,呵护着它们茁壮成长,谷文昌精神也像这粒种子,种在了群众心中,种在党员干部们的心中。以谷公为镜,将这份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让精神继续激励每一代人,薪火相传。

讲述

“谷公是我的榜样”

讲述人:林惜顺 东山县湖尾村挂村干部

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杨凌怡 通讯员 欧东茵 整理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山人。从小到大,总是听长辈讲起谷文昌为民造福的故事,他带领全县人民“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把荒岛变绿洲,他就是我的榜样。

1997年,我从福建省云霄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山口小学任教。解放前的山口村是全县土地最贫瘠、风沙最严重、外出乞讨人员最多的“乞丐村”。后来,谷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筑起一道道蔚为壮观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山口村的生态环境,也为山口村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在山口村工作的多年时间里,我深刻地感受到当地群众对谷公的感恩之情。

我常思考:“什么是谷文昌精神?”也许,它就像村道旁一排排挺拔的木麻黄一般,将根深扎进土地,向上生长,明明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带着这份感悟和信念,这些年,通过党支部集体学习、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我加深了对谷文昌精神内涵的理解,我和东山的许多党员干部一样,以谷文昌精神激励、鞭策自己,积极投身到“国际美丽海岛”建设中来。

今年7月,我到湖尾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上世纪60年代初东山岛旱情严重时,谷书记曾带领大家在此建设湖尾村地下水工程,让当时的樟塘、康美两个公社8个大队受益。在谷书记曾经挥洒汗水的这片土地上,我自觉将谷文昌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奋斗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红色教育、新农房建设等一线。在今年的一次入户时,当村里60多岁退伍军人林瑞兴看到新农房的设计图后,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感谢党和政府,我住了大半辈子的平房,从没想到有一天也能住上三层楼房!”那一刻,我想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这不就是我们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的价值所在吗?

近年来,湖尾村先后获得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福建省2021年产业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如今,在县委“学习谷文昌、实干立东山”的号召下,湖尾村以“红色学堂、党建引擎”品牌为引领,打造红色旅游基地,改善人居环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我坚信,在谷文昌精神的引领下,在一代代党员干部的接续奋斗下,东山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1  2  3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