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红绿cp”竟然这么好看!
2021-11-16 11:29:22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贫困户搬进了敞亮的新居 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荒山秃岭披上了新绿…… 长汀县三洲镇丘坊村(来源:福建省水利厅水保科技处) 在福建 老区苏区不再是 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红土地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走进原中央苏区县长汀 汀州大道宽阔笔直 汀江水面光影变幻 千年古城尽绽繁华 昔日干革命走前头 如今全面小康不掉队 这正是福建老区苏区的精气神 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处处焕发着新的生机。(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摄) 老区是福建基本省情之一 全省84个县(市、区)中 有70个老区 其中原中央苏区县37个 全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全部是老区苏区县 饮水思源 加快老区苏区发展 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责任 过去的5年 福建不断拓宽协作通道 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推动山海协作 全方位、多层次展开 2019年 省委、省政府新增确定了 经济较发达县(市、区) 与11个经济欠发达老区苏区县 帮扶关系 2020年 挂钩帮扶县辐射范围 扩充至38个县(市、区) 思明和武平 晋江和长汀 福清和连城 政和和石狮…… 一对对“双子星”在隔空闪耀 一首首山海协奏曲响彻红土地 目前,全省共认定 山海协作产业园32个 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 柳明格/摄) 昔日的“中国扶贫第一村” 不仅脱贫摘帽 还走出了一条 “文化立村、旅游强村 产业富村、生态美村”的路子 红土地,不断上演蝶变的故事: “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 寿宁县下党乡 成为远近闻名的 生态红色旅游小镇 “山水如画”的将乐县常口村 95%以上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房 家家通了天然气 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奋力打造生态富民样板。(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摄) 老区平和县 凭借一粒蜜柚果 蹚出一条致富路 创造200亿元品牌价值…… 近年来 老区苏区地区生产总值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的 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红色是老区苏区的本色 绿色是老区苏区的底色 如今的福建老区苏区 青山如黛、红旗招展 红绿交汇焕发新风采 革命老区三明市 先有工业后有城 矗立在城中心的三钢集团 曾经给三明贴上了 “工业污染严重,城区雾霾不散 犹如过江乌龙”的标签 痛定思痛,三钢启动绿色转型 如今的三钢,面貌焕然一新 不仅产值、利润连年增长 还获得“AAA国家级旅游景区”授牌 2019年被评为 福建省首家钢铁工业观光工厂 老区武平近年来 把百香果作为绿色转型的新选项 很快,这一产业便成为助力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2018年,武平百香果被列为 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 重点推介产品 成为全国知名的网红果 2020年全县种植面积2.535万亩 产量2.5万吨,产值2.5亿元 顺昌县借鉴商业银行 “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 打造森林生态银行 南平市顺昌县创新探索“森林生态银行”建设。(来源:顺昌生态环境局) 三明市推行“林票制” 让分散的林业资源变为 可变现、可流转、可质押的资本 2020年以来累计制发林票 总额达1.1亿元 涉及林地达11.3万亩 长汀县持续推进 水土流失精深治理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 从1985年底的146.2万亩 减少到2020年底的31.52万亩 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旗帜…… 2017年以来 福建共有五批30个县(市、区) 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南平、三明、龙岩等地 绿色发展创新实践均取得新实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当年毛泽东在诗词中描绘的情景 已成为历史 9月30日 随着兴泉铁路兴国至清流段 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 同时开通运营 宁化、清流等 原中央苏区县 告别了没有铁路的时代 兴泉铁路兴清段 与京九铁路、浦梅铁路、赣瑞龙铁路 共同构成 原中央苏区铁路环线 苏区铁路环线沿线红色文化资源众多。(来源:南昌铁路) 而浦梅铁路与兴泉铁路 “十”字交叉 不仅将闽西北山区腹地 接入国家铁路网 而且进一步扩大了 环闽动车圈的辐射范围 汽笛声声 唤醒一路青山绿水 串联一路红色资源 交通区位条件迎来历史性飞跃 带来的新资源、新消费 将为福建老区苏区县域 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决不能让基础设施的薄弱 成为制约老区苏区发展的瓶颈 五年来 福建一以贯之地 把大力改善民生福祉 放在重要位置 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水平 不断增强老区苏区群众的 幸福感、获得感—— 巩固提升水利设施 倾斜支持老区苏区 实施295个重点水利项目 进一步提高老区苏区 防洪减灾能力 安排省级及以上资金4.52亿元 支持老区苏区实施 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受益人口145万 编织托底保障网络 将符合条件的12.2万名 老区苏区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纳入低保 使因病因残致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实现“应保尽保” 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来源:福建省发改委) 与此同时 不断提升特困救助供养服务 惠及6.52万名老区苏区特困人员 全省实现社会救助标准 城乡一体化 70个老区苏区县乡镇(街道) 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 大力实施造福工程 1994年以来 全省累计搬迁171万多人 整体搬迁7300多个自然村 全省2201个贫困村的卫生所 全部实现 医保“村村通”或“就近通” 建设一批 乡村文体、养老设施 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城乡均衡协同优质发展 所有县均成为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居民主要健康指标 稳居全国前列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130元 …… 如今 老区苏区经济实力更强了 产业筋骨更壮了 生态颜值更高了 交通出行更畅了 民生幸福成色更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