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四)
2021-11-28 09:17:0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我来说两句 |
党代会报告摘要 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促进共同富裕 ●持续扩大就业 从就业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发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以上。 ●着力提高收入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健全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加快“扩中”、全面“提低”,力争到203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 ●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健康福建建设,全方位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多途径解决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众等群体住房问题。 ●加快精神文明和文化强省建设 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提升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水平,让更多福建文化走出去。 专家解读:兜牢民生底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解读专家: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满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促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舒适、更幸福。但是必须认识到,供给不足和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在民生社会事业领域中,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地区间、群体间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当前需要充分发挥民生保障的兜底作用,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就业增收 持续扩大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完善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体系,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强化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发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在就业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发展灵活就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大力提升福建灵活就业保障水平,通过降低缴费负担、支持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加入保险保障范围。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保障功能,巩固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探索股权流转、抵押和跨社参股等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新形式。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租赁与流转市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关键词:兜底保障 兜牢民生底线,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在“十三五”期间,我省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十四五”期间,需要不断提高救助标准、扩大人群范围。规范调整低保、特困人员等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实现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机制。救助对象由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向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拓展延伸。要加大对低保人员、失业人员的保障帮扶力度,及时救助因疫、因灾、因病等遭遇暂时困难的群众顺利渡过难关。 关键词:公共服务 在老有所养上,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推动每个设区市建设不少于1个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品质养老项目。农村地区要积极发挥乡村老年协会作用,汇聚资源,推进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激发老龄化正面效应。 在幼有所保上,完善三孩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力求缓解群众生育的后顾之忧。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父母育儿假试点,研究推动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把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群体倾斜,推进教师城乡交流轮岗制度。统筹抓好各级各类教育,让教育资源公平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 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做好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落实好一城一策,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更高质量“住有所居”。 完善城市中心医院帮扶基层医院制度,持续强化基层医院和医疗队伍建设,完善远程医疗体系,提高城乡社区医疗服务能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关键词:慈善事业 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关爱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完善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探索各类新型捐赠方式,鼓励设立慈善信托。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活动的监督管理,提高公信力和透明度。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 兜牢民生底线,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整合基层的党政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群众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各方上下联动、共建共治的良好格局。推进城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工作,做好城乡社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强化社区网络化管理,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要依法依规快速处置,维护群众利益、回应群众关切,使民生工作做进民心、反映民意。(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整理) 记者感言:答好“共同富裕”民生考卷 福建日本报记者 潘园园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4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福州厦门迈入“地铁新时代”、100万户困难居民通过棚户区改造等解决了住房问题……过去五年,民生答卷可圈可点。每年财政收入七成以上投向民生,民生改善迈出实质步伐。 “让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舒适、更幸福。”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促进共同富裕”,并围绕百姓关注列出“民生清单”,温暖人心,值得期待。 就业是民生之本。离开更充分的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很难实现。只有更高质量的就业,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报告中提出“持续扩大就业”,今后五年,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以上。其中,“发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在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发展灵活就业”颇引人注目。随着灵活就业不断兴起,广大劳动者就业有了多重选择,兴趣特长有了“用武之地”,也会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生答卷。支持灵活就业,必须创新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机制,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的保障。有了足够的“安全感”,从业者才能更放心大胆“乘风破浪”。 收入是民生之源。报告提出“着力提高收入”,加快“扩中”、全面“提低”,力争到203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不同群体致富增收的路径各不相同,但对于共同富裕的期盼是一致的。体现公平和效率的收入分配机制,成为民生期待。今后五年,如何让更多普通劳动者跨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行列,如何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期待有更多实招硬招。 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报告提出“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包括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全方位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等,令人振奋。期待政府部门不断扩大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破解优质公共服务共享难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绘就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建设美好精神家园。从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到乡村的农家书屋;从博物馆、美术馆,到艺术节、戏曲节、电影节、旅游节,再到“云课堂”“微讲堂”……随着文化惠民不断深入,老百姓获得感成色将更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答题。未来五年,期待党和政府切实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有盼头、有甜头! 实践案例 泉港:老有颐养暖人心 东南网11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黄琼芬 通讯员 林弘梫)11月20日,今年82岁的泉州市泉港区峰前村陈荣妹老人住进泉港区中心敬老院快满两年了。因为石化安控区征迁项目,2019年12月,泉港区的37位涉迁老人先后入住养老服务机构。 陈荣妹老人热爱生活,尤其喜欢种植花草。住进敬老院后,她索性把家中的花草都搬了过来。每天早餐后,她就和老姐妹们唠唠嗑,给花儿浇浇水、拔拔草,老年日子过得丰富又多彩。 “这里呀,吃住有人管,还有看病呀、理疗呀,都有专人照料,更要紧的是有老姐妹们陪伴,比在家养老舒心多了,我们过得高兴,儿女们也就放心哪!”尽管离开峰前村有些难舍,但说起这里的养老生活,陈荣妹老人的脸上写满了幸福感。在敬老院护工的细心护理和志愿者的帮助下,陈荣妹和老姐妹们很快就把敬老院当成了自己的家。如今,泉港区中心敬老院已住进了140多名老人颐养天年。 如何让老人幸福地养老?除了养老院细致周到的服务外,更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泉港区2018年11月制定了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补贴制度。比如,办理入住养老服务机构手续、签订养老服务协议、入住期满一个月的60周岁以上的泉港籍老年人,生活完全自理的每人每月补贴500元,半护理的每人每月补贴750元,全护理的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 “劳有厚得、教有优育、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是百姓理想的幸福生活,也是泉港建设“山海宜居美城”的目标之一。近年来,泉港区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导向,不断完善民生事业设施,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过去五年,累计民生支出131亿元,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164件,先后建设完成一批学校、卫生、文体、养老等社会事业设施。其中,建设完成综合社会福利中心1所、乡镇敬老院6所、日间照料中心4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70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覆盖率100%。 实践案例 仙游:构筑美丽新家园 东南网11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陈国孟)小雪已过。早饭后,披上厚夹克,仙游县大济镇乌石村村民、村老协会会长郑建清和往常一样走进了“幸福驿站”,三五老友早已等候多时。“这天气,晒晒太阳、下棋打牌、听听音乐,多舒服!大家都能拥有充实的晚年生活。”郑建清笑着说。 乌石村是革命老区村,有60周岁以上留守老人400多名。这间“幸福驿站”由两家宫庙改造而来,是全市首家农村留守老人“幸福驿站”,除休闲娱乐场所外,还设有读书室、健身房,更有爱心食堂,专为村内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留守老人老有所乐,让在外经商的乡亲放心了,大家纷纷回馈家乡,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村支书郑朝林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秉承“形态田园化、生活城市化、福利均等化”的理念,在广大乡贤带动示范下,凝聚内外合力建设美丽家园,目前已实施了村庄整治、新型社区建设、立面改造等13个总投资3500余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今年,又投资建设了“党建+”乡村邻里中心、党建文化广场、儿童之家等,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逐梦美好生活,关键要全民发动。”郑朝林说,作为省级生态村,乌石村拥有乌石水库、岩顶山塘、双桂岩景区以及千亩茶园、千亩文旦柚果园等绿色田园资源。近年来,该村搭上乡村振兴“快车道”,科学打造特色乡村休闲度假区,通过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推动村域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抬头见绿,举步闻香。如今,沿着投资百万元的环山旅游路线,村内的四季采摘园、农家乐、温泉游泳池等旅游景点串联成线,往来游客可一站式体验原汁原味生态旅游的“乡村游”,人气攒起来了,乡村振兴的财气、底气也随之而来。“生活好了,环境好了,如今的乌石村很精致,有品位、有内涵。”村民郑陈霞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