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知名学者汇聚“闽派批评”学术研讨会 共论文艺批评如何助推文艺创作高质量提升
www.fjsen.com 2021-12-26 22:47:58  蔡丽洁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知名学者汇聚“闽派批评”学术研讨会。(主办方供图)

东南网12月26日讯(本网记者 蔡丽洁)12月24日,“文艺批评如何助推文艺创作高质量提升”主题研讨交流活动在福州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兼《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小说选刊》原主编王干,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俞兆平等三十多位知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高校学者、研究员围绕主题研讨交流,深入探寻文艺创作发展的新路径。

陆建德在研讨会上肯定了“闽派批评”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他表示,“闽派批评”要做到“由闽籍而中国而世界”,文艺评论既要有立足点,同时也要有开放的态度和全球性的视野,即使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时,也要有开放的眼光,以推动新形式的文学创作。同时,文学批评应该着眼于作品本身,走出个人的狭隘的认识,汲取文本中最积极的营养和能量。

“‘闽派批评’风格多样又整体雄浑”,王干在研讨会上总结了“闽派批评”的特点。他反思回顾自己曾经的对福建文学的研究,表示“在福建孕育而生的朦胧诗不仅具有开创性,还具有延续性、辐射性和传承性。从1979年到1984年是朦胧诗的兴盛时期,直到1985年先锋文学诞生时,朦胧诗的美学特征已全方位被先锋文学所接受。”王干从开创性、延续性角度出发,提出“新时期文学的源头更应该是在福建孕育的朦胧诗”的观点,激发了在座专家学者的思考。

朱水涌表示,历史的与美学的批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批评推动文学发展的有力见证,也是当年“闽派”批评家崛起的重要的理论支点,在这个马克思、恩格斯批评理论与批评范式的导引下,新时期涌现出一批足以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实绩的创作。当下,文学也特别需要这样的批评来作为文学创作发展的推进器,来体现文学的时代发展。

俞兆平从文学批评如何推动文艺作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出发,表示讲好中国故事,即要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要达这一标准,文学创作者就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超越性的哲学精神观。伟大作品源于“终极性回望”,即对人类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追问。他认为文学研究可以聚焦作家文本中“对人类行为与心理动机的关心和书写,对人类活动与思索奥秘的追求”,去发现作家创作出的永恒的形象,以此哲学观潜移默化地化溶于文学批评与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

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练暑生,从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切入,提出“作家就是批评家,批评家要进入创作现场”观点,强调批评家的两个素养:面对媒介技术革新催生的新的文艺形式,对新现象、新经验的敏锐观察,是批评家的核心素养之一;文学批评要进入创作现场,积累新时代美学经验,掌握面对市场创作不同文艺生产和消费关系的认知,应该是当前批评家最基本的素养。

三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高级编辑卢辉提出了当下文学批评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他认为,文学批评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全民性阅读危机:主要体现在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的资讯消费、狭窄的思考空间以及模糊的精神领地。批评话语的“无我化”,文艺批评独立性的丧失、专业性缺位,使文艺批评变异,成为猎奇市场的消费品。文学创作与批评,应在不断呼应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现实中互动相生。批评家要有效地运用理论资源,进入文学现场,阐释文学创作现象,作家要挖掘出自身创作更多的可能性,为批评家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学话题与文学面貌,形成批评话语建构,批评与创作良性互动。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鲁迅文学院、中国艺术报社、福建省文联主办,福建省作协、福建省文学院、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海峡文艺评论杂志社承办。是2021年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学术活动周的主题研讨之一。研讨交流由《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苗健青主持。


责任编辑: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