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2022-01-07 20:59:4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作者:张立庆东南网1月7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1月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首席专家丁晖,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延庆,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向大家通报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开展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以下是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记者: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开展武夷山“十年科考”,请问为什么现在要再次组织开展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谢谢! 张惠光:众所周知,武夷山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园区物种丰富度居世界大陆区系前列,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武夷山丰富而独特的生物资源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的关键标志。 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是掌握地区生物资源状况的根本手段。对武夷山生物资源的探索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00多年前,外国传教士就在武夷山地区采集标本。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组织过多次生物资源普查或专项调查,尤其以1979年6月至1989年10月进行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最为系统。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领导高度重视生物资源调查工作。2020年4月,我们组织开展了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在此基础上,2021年4月,全面启动了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 开展这项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是做好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必然要求。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是一项基础工程,是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制订保护名录,开展动态监测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是顺应国家公园发展的客观需求。尽管在历史上,对武夷山地区进行了多次生物资源调查,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以前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原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而国家公园的管理范围大于原自然保护区。在原自然保护区外,缺少详实的生物资源本底资料。 此外,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展的武夷山“十年科考”已结束30多年。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变迁,武夷山的生物资源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原来的本底资源已经难以指导目前的管理工作,亟需开展新一轮全面的武夷山生物资源科学考察,系统掌握最新的生物资源本底资料。 记者:我们知道生物资源本底调查专业强、难度大,请问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特色? 丁晖:这次调查是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的领导下,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等2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自2011年起,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就在武夷山地区开展了长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研究,积累了大量一手数据,建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武夷山生态环境科学观测研究站,这些工作为本次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调查团队广泛收集武夷山“十年科考”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同时注重吸收近年来武夷山生物分类学研究的最近成果,系统梳理了武夷山生物名录。调查团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起早贪黑,顶着烈日,冒着风雨,穿行在密林山岗,克服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实地调查80多次,布设样线1300多条、样点3300多个、红外相机约500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调查采用的技术方法方面,我认为具有以下几点特色:一是调查的系统性。调查对象范围覆盖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的所有区域,包括以前科研工作者少有涉足的原自然保护区以外地区。调查涵盖了生态系统,植被,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水生生物、昆虫、大型真菌、地衣等,囊括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主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二是调查技术的规范性。调查始终执行国家林草局、福建省林业局的相关技术要求,遵循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原则。在调查过程中,加强对调查队员的技术培训、进度跟踪、质量监督,确保高质量、高效率推进调查工作。三是注重新技术的运用。调查采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红外相机、马来氏网、环境DNA等生物多样性调查新技术,提高调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顺利地完成了调查的阶段任务。谢谢! 记者:请问能否介绍一下武夷林蛙的发现过程,以及对国家公园的资源保护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吴延庆:武夷林蛙的发现有一定偶然性,也有必然性。2020年8月底的一个深夜,我们在麻粟村附近调查两栖爬行动物时,发现了一条福建竹叶青蛇在路边水沟中捕食林蛙。我们随即拍下了这一幕捕食场面,经过放大照片仔细辨认,发现这种林蛙和当地其他的林蛙在形态上有一些差异,怀疑这可能是一个新的物种。于是我们将其带回实验室制成标本,并通过线粒体DNA分析技术进行DNA对比及形态比较研究,最终确定为新种。因为这个物种是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首次发现,所以将它命名为武夷林蛙。这项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分类权威杂志Zookeys上正式发表。 此前,武夷林蛙这一支系的物种只在我国湖南、四川、广西、海南等地以及越南北部有分布记录,武夷林蛙的发现首次证实了该支系在华东地区的分布,对于研究该支系的扩散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重要发现也再次验证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华东地区生物资源宝库的重要地位。武夷山物种丰富多彩,区系起源古老,是中国东南部重要的物种形成分化中心。武夷山优越的生物资源禀赋是科研工作者发现新物种的不竭源泉。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资源管护和生态修复措施,这些举措为物种栖息地质量改善、物种种群恢复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我们发现新物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进行,我们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记者:请问国家公园对下一步科研监测工作有哪些具体安排? 张惠光:下一步我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打算:第一,我们将继续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严格按照任务要求和进度安排,把好进度关、质量关,在哺乳动物、昆虫等重点类群的调查上加大力度,在新种、新纪录的发现上加强攻关,凝练成果、打造精品、扩大影响、树立标杆。第二,我们要积极做好调查成果的应用转化。 首先,我们将继续做好调查结果的后续研究,编研武夷山生物志书图鉴,系统总结调查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强化武夷山作为生物学研究“神山圣地”的地位。其次,我们将充分利用好调查取得的基础数据,建立完善生物资源监测体系,加强对大中型兽类、濒危鸟类,重点两栖爬行动物、昆虫和植物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长期跟踪监测,定期评估生物资源的动态变化,有效支撑生物资源保护。此外,我们还将利用调查成果,积极配合国家公园各类规划的实施和修编、指导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贡献力量。最后,国家公园是展现壮美河山的窗口、也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基地。 我们将充分利用调查成果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群众能够走进武夷山、了解武夷山、爱上武夷山,积极参与武夷山生物资源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新闻媒体的积极宣传和正确引导,在此,我热切地盼望记者朋友们能够继续关心和支持武夷山的生物资源保护工作。 记者:我们一直都知道福建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可以说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就是我省的一面镜子,一大亮点。那么能否介绍一下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概况? 林雅秋:福建省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地,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保护措施方面,我省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 首先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福建先后颁布了《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福建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福建省森林条例》《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以及《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等法规,还出台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规章和配套规定,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是加强了对栖息地保护。划定省级以上公益林4290多万亩,加大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357处,初步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重要生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强化濒危物种拯救。将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列入林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华南虎、黑脸琵鹭、水松、长序榆等30多种(类)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一大批濒危物种的野外种群持续增长,分布区出现明显扩张趋势,摆脱了灭绝威胁。 四是形成保护执法合力。建立了由25个部门组成的省级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和由26个部门组成的省级保护野生动物、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保护协作和联合联动执法;将野生植物保护纳入平安福建建设和林长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压实地方属地责任和工作落实。多措并举,严惩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以及盗采、滥挖野生植物行为。 此外,福建十分重视开展宣传教育。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依托省级以上保护区建立自然宣教基地28处,组织志愿者推动宣传教育工作深入乡村、社区、学校,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