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福建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2022-02-15 09:41:07 作者:冯砚艳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image.png

清代漳州木版年画 《五福图》

华南虎的拉丁文学名是“厦门虎”,这是因为华南虎最早是由美国人卡德威尔发现于福建厦门岛而定名的,可以说厦门与虎有着很深的渊源,进而推之整个福建省,也流传着众多关于虎的历史记载与文化风俗,可谓整个八闽大地均与虎结缘。

鹭岛虎事

除了“厦门虎”的命名之外,历史上厦门还有许多虎故事。据明代何乔远所著的《闽书》记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同安县有虎患”,这应该算是厦门境内比较早的虎踪记载了,而到了近代,1881年上海《申报》也曾报道:“厦门近来颇多虎患。”

2007年《厦门日报》曾讲述近代厦门几件著名的“虎事”,在此直接转述:1916年,有虎黄昏时闯入鼓浪屿,被岛上巡捕击毙于一条小巷,后此巷更名为虎巷;1923年至1925年厦门虎患频繁,多人死于虎口,1925年12月14日更是有一头400余斤的大虎白日现身于万石山上,被警察队当场击毙,至今仍留有当初所刻“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警察队殪虎于此”字样的石碑。

此后的20余年内,鹭岛虎患断断续续,一直到1949年前后又在虎仔山、殿前等地接连猎杀了数只老虎后,虎患才算平息。那么,事实上厦门到此就真的没有老虎的踪迹了吗?笔者又查询了一些资料,发现在范寿春先生编撰的《厦门讲古选辑》中有1956年“海沧鳌冠村大平山有老虎出没”的语句,算是厦门虎踪的最近记述了。

厦门岛外的同安、海沧等地有虎出没,或许不足为怪,但是为何岛内在较长的时间内也会虎啸阵阵呢?这是由于厦门岛距内陆较近,中间海湾又较浅,虎虽然主要栖于山林,但亦擅长游泳,横渡如此短的距离仍属易事,正如前文所述的鼓浪屿上的那只虎,据载就是由漳州龙海的南太武山一带泅渡而至的。

此外,旧时鹭岛一直人烟稀少,几十年前岛上居民仍视去中山路、轮渡一带为“进城”,并且岛上的万石山等处石洞众多、食物充足,也为虎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八闽虎啸

不仅仅在厦门,整个福建在历史上也是华南虎主要的栖息场所,由此所导致的虎患,也是屡见不鲜。闽地虎患频繁,其危害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覆盖范围之广,在全国也为罕见。由于古人视虎为神明,故很多方志上均把虎患作为“祥异”的一种而专门记述,这为我们今天研究虎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查阅各地史志,不难发现很多虎患的记述,《永春州志》:“(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永春、德化虎四出,白昼噬人,或夜阖门俱尽。”《宁德县志》:“(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春,猛虎群出。”《福州府志》:“(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连江县有虎入城。”《清流县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间,乡间连年虎患,攫人伤人不止数十。”

据闵宗殿先生的统计,明清时福建至少有44个县市有虎肆虐。长期的虎患给福建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损失,如明朝洪武年间德化一带就由于虎患严重,导致“民死亡转徙相续,户口耗,田野荒”。而在因虎毙命的人数方面,史志中不乏“阖门俱尽”“不止数十”“以数百计”之类的记载,其中最为惨烈的应属《安溪县志》记载的清康熙年间的长泰虎患,“死于虎者不下千余人”。

福建虎患多,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首先是福建历史上虎的分布广泛,据有关统计称,一只老虎的生存至少需要70平方公里的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极高,而福建山多林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至今森林覆盖率仍居全国之首,历史上更是长期被视为荒蛮之地,这却为虎的分布提供了条件。

而到了近代,特别是明清以来,闽地虎患愈演愈烈,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土地的开发范围扩大,导致虎的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明代以后,玉米、红薯等传入我国,使得原来一些高山丘陵、台地等不适于水稻种植的区域逐渐演变为新的农业区。到了清代,康熙帝于1712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使得人口激增,农田面积也随之陡升。乾隆帝更是针对福建山多田少的特点,专门制定“嗣后民间开垦,无论水田旱田……不及一亩,与虽及一亩而系地角山头不相毗连者, 免其升科”的规定。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使得闽地虎的活动区域进一步缩小,在一些地区必然发生激烈的人虎冲突。

至此,八闽大地难闻虎啸之声。

既畏且敬

对于人类而言,虎历来都是一个矛盾的意象,一方面畏惧它的凶残本性,产生了谈虎色变、养虎为患之类的说法;另一方面,又敬畏虎的威猛,对其膜拜,甚至不直接呼为虎,而称为“山君”。这种矛盾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福建的虎文化。

在厦门,虎的文化影响无处不在,扎根于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存在着许多以虎命名的地理名称。据统计,厦门有17条虎路、22座虎山,据《厦门地名志》所释,其中的虎山、虎巷、虎溪岩等均因有虎出没而得名,而虎头山、虎屿等则是由于地形似虎而得名。其次,岛内的宗教庙宇等也与虎结缘,如岛内文屏山下的虎岩寺,不单因虎得名,而且寺内供奉的也是手擎镇虎环、安坐虎旁的伏虎罗汉;集美的白虎岩供奉地藏菩萨,《泉州府志》记载其“有白虎为害,岩僧能制止。一日,僧骑虎归,入洞偕化”,由此筑庙祭奉。

在福建全省范围内,虎文化更是丰富多样。明代冯梦龙编著的《醒世恒言》中《大树坡义虎送亲》一文便以福建为背景,讲述了虎助人姻缘的故事。在闽地多处还流传着虎姑婆的故事,传说其为老虎精,能化为人形,骗噬孩童,近年更有台湾学者考证,此传说乃是欧洲狼外婆故事的原型,只是由于欧洲无虎,才改作狼;古代闽人还认为虎是土地公的坐骑,所以虎伤人是得到了土地公的许可,意在惩恶,于是寺庙香案下多供奉“虎爷”塑像,又因虎口可叼财,故又将其奉为财神,而宗教中则认为虎爷有驱疫、镇宅之功。

闽地很多历史与宗教名人的传说也不乏虎的踪影,其中影响最大的应属宋代神医吴夲的医治猛虎的故事。传说有猛虎喉咙受伤,求救于吴夲,吴手戴铜环撑虎口为其疗伤,后来猛虎便成为吴夲的坐骑,如今在保生大帝塑像下常有猛虎雕像,名“黑虎将军”。

虎婆奶为闽江流域民间信奉的一位女神,也称为“江夫人”,传说为今屏南人,遇虎被害后成仙,由于民间认为老虎是痘症的克星,虎婆奶也就逐渐演变为护痘之神。

唐代的福建窈然和尚“所过林莽,虎皆驯服”;伏虎大师,宋代宁化人,因擅于驯服猛虎得名,至今在闽西的长汀一带仍有众多信徒;元朝岩溪人王应初舍身打虎救父,皇帝赏建牌坊,旌表其孝行,由此其家乡更名“旌孝里”;漳州的黄道周生于明末,曾募兵抗清,传说其年轻时讲《易》,有猛虎来听。

虎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在生活风俗方面,早在宋代的《稽神录》中就记载了建瓯人为躲避虎灾,而在大树上搭棚居住的习俗。《福建省志·民俗志》记载了近代福建的一些与虎有关的风俗,如幼儿满月或周岁时,外婆、姑、姨等亲属都要送一顶虎头帽,叫作“福寿帽”,此外也有穿虎仔鞋等风俗。漳浦、惠安等地还有虎头图形绣帽,图案上老虎额头的“王”字类似于黑体字,夸张但美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版年画”常有《五福图》,取虎、福两字谐音之意,画五只猛虎守在聚宝盆四周,此外福建年画还有《福虎衔钱图》。

在莆仙一带,平原地区的已婚妇女崇红色衣装,但在其山区却相反,妇女几乎不穿红衣,这是由于旧时有虎患,而传说红色易引虎。福建民间有“破日”“冲日”不出门之说,泉州一带忌虎日出行。新中国成立前,德化虎患频繁,被虎所害者的遗骨必须装入缸中下葬,目的是防止其变为帮助虎吃人的“伥”。

福建民间流传有多样的生肖禁忌,其中针对虎的忌讳尤为突出。如农村畜禽圈栏建造时,一般都避讳属虎之人在场,怕日后家畜不宁。孕妇分娩后,忌讳属虎的人前去探视,在清流县肖虎者必须用米筛挡住面部,透过筛孔才能探看婴儿。福建民间婚配时普遍忌讳女方属虎,所以旧时常将虎年上、下半年出生的婴儿的生肖分别改为牛和兔……如今,这些封建思想的影响已逐渐衰弱。

有趣的是,福建也有一些近似肖虎崇拜的现象,如根据我们的寻访,漳浦一带凡是有出水痘或者腮腺炎的患者,家人均会请属虎之人在患者脸上写一个“虎”字,认为这样会驱走病魔,显然是受到了虎婆奶治痘传说的影响。在龙岩等地,对于落枕等导致的颈痛患者,也是求助肖虎者,让其捶背,认为此举可以除痛。

虎穴虎空?

闽台两地自古地缘相近、文缘相承,如今在台湾庙宇的案桌下常祭有虎爷,其造型大都勇武可爱,主要用来护佑儿童;甲午战争后,台湾民众举起黄虎旗帜,积极反抗日本侵略者;在台湾,也有可观的人群在信奉着保生大帝、虎婆奶等与虎有关的宗教偶像。这些一脉相承的虎文化,也是拉近两岸人们的一根文化纽带。

对于威猛可爱的“厦门虎”的保护,要对其从文化和生态两层意义上开展。在虎文化传承上,要弘扬其积极向上的一面,也要抛弃一些类似生肖歧视之类的错误思想。

厦门因白鹭而得名“鹭岛”,其文创开发的思维也常围绕着“鹭”意象。其实,虽然现在已无野生“厦门虎”分布,但厦门乃至福建仍可做好“虎”文章,开发设计一批“厦门虎”的宣传形象与口号,如日、韩等国现均已无虎的分布,但这丝毫未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1988年汉城奥运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都是选择勇猛可爱的“虎”为吉祥物。今后,厦门乃至福建举办一些大型赛事活动时,不妨也可考虑选用“厦门虎”作为吉祥物,其形象要比“白鹭”等更易拟人化与市场化。

时至今日,昔日的“山大王”几乎无适宜的栖息之地,曾经甚嚣尘上的陕西“正龙拍虎”事件让人们对野生华南虎的幻想骤然破灭,而在其故乡厦门更是深匿多年。笔者曾去厦门同安区一名曰“虎空”之村,但发现其村口石碑上却标为“虎穴”。虎空?虎穴?疑问后又不禁哑然,虎逝穴空,不辨也罢。

而在福建全省,如今野外也无虎可寻,最近的一次记载是2003年出版的《福建省志》中所述的上世纪末龙岩市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发现老虎挂爪(虎爪抓下的痕迹),也有报道称2003年6月永定当地多人遇虎,但未得到专家证实。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梅花山在1998年9月引进华南虎进行野化豢养,率先在全国启动了“梅花山华南虎保护工程”,已累计繁育60多只。

福建多山、多水、多绿,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随着近几年生态环境的整体持续改善,期待有一天虎啸声会再次回响在八闽大地的深山之中。

虎年,就让我们为威猛可爱的“厦门虎”祝福吧!(冯砚艳 文/图)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