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一颗“福丸”,走向世界

2022-03-01 08:30:3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吴旭涛

image.png

参观者对鱼丸模型兴致满满。

image.png

参观者观看制作鱼丸人物雕塑。

image.png

参观者观看鱼丸制作步骤演示。

东南网3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叶建隆 于文影 文/图)鱼丸,是福州特色小吃之一。春节期间,全国首个“福”文化鱼丸馆——福州鱼丸博物馆在连江县魁龙坊历史文化街区开馆。

作为助力传播“福”文化的创新之举,位于连江的福州鱼丸博物馆与上海展示馆、费城展示馆、纽约展示馆实现“四馆齐开”,让“福丸”走出福建,走向世界。

鱼丸文化有了“家”

“福州鱼丸享誉四海,而此次博物馆开馆,把鱼丸做成了文化,让鱼丸文化有了‘家’。”博物馆展陈负责人李静斯说。

在位于魁龙坊的游琏故居内,新开馆的福州鱼丸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我们通过精心打磨,努力打造成全国独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鱼丸博物馆以及全国网红打卡点。”据介绍,展馆分成寻根厅、寻味厅、寻福厅、寻缘厅、寻渔厅五个主题展厅,围绕鱼丸历史、制作技艺、产业发展等内容布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量的历史研究基础上,展馆首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鱼丸的起源、演变、发展历程,包括了郑和下西洋、陈振龙引进番薯原材料等历史。

“鱼丸是海洋文明的产物。最早,在新石器时期的渔猎采集中,就开始获取鱼类和淀粉类薯果。明代郑和下西洋,建立起完善的海洋贸易网络;明代晚期的1593年,福州人陈振龙从吕宋(今菲律宾)带回番薯培植推广;明清之间,以番薯淀粉为原料的福州鱼丸在连江等沿海出现。”现场,志愿讲解员陈桦介绍说。

而在寻味厅,博物馆展陈则介绍了鱼丸制作非遗技艺流程。“博物馆是‘活’的,处处有惊喜!”前来参观的“90后”陈女士说,“在寻味厅,只需手指轻轻一点,选鱼、解鱼、剁鱼泥、打鱼浆、舀鱼丸、煮鱼丸等鱼丸制作的‘六步法’,便以沙画、投影的方式,跃然于墙,十分有趣。”

作为活态展览的一部分,非遗传承人还在现场制作展示。连江黄岐鱼丸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林禹娴熟地打制鱼丸,他的助手将刚出锅的手工鱼丸送给游客品尝。“福州鱼丸的古早味,就像妈妈的味道,它背后的手工技艺需要传承下去。有了这个博物馆,鱼丸文化将更加源远流长。”他说。

一颗鱼丸背后的乡愁

鱼丸文化的背后,有着浓浓的乡愁。

“00后”讲解员陈桦深有感触:“我在外地上学的时候,每次吃到速冻包装的福州鱼丸,就会想起家乡亲切的味道。这份传统风味,往往就是千里之外的思乡之情。”

同样,对于祖籍福州的3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来说,福州鱼丸寄托着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因此,福州鱼丸博物馆创新性地在全球“四馆齐开”——上海展示馆位于上海南京路新世界商厦,以展示鱼丸文化、历史、制作技艺等为主题;费城展示馆选址美国华人华侨博物馆,由美国华人华侨联合总会负责;纽约展示馆位于美国纽约唐人街。

“福州鱼丸是海外侨胞的思乡菜。开馆系列活动不仅让当地闽籍侨胞品尝家乡味道,解思乡之情,也有利于美国民众体验中国文化,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开馆仪式上,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在给美国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发去的贺函中这样说道。

也正因如此,福州鱼丸博物馆建设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大力支持。闻名全国的“鱼丸大王”林行,最早在上海、北京等地打响福州鱼丸的名气,他向该馆捐献了20多件老物件;林禹捐出了珍藏的9件老物件;鱼丸机的发明人林贵宽捐出了一分钟能制作100颗鱼丸的自动鱼丸机……

助力打响“福”文化名片

鱼丸,又被称为“福丸”。作为福州特色,蕴含着丰富的“福”文化。

博物馆内,连江县鱼丸协会会长陈宜乾向记者解读了“福丸”中的“福”文化:“福州鱼丸之所以有‘福丸’之称,因为被人们赋予了团圆、健康、财富、友善、状元等五个美好寓意。其中,‘丸’与状元的‘元’谐音,故有‘吃福丸、中状元’的美好寓意。”

因此,展陈布置中,另一个打卡点——寻福厅,“福”文化元素满满。厅内设置的“鱼丸五福”展区,就是展现了五个美好寓意,而写满各种不同“福”字的“百福墙”,则在春节期间尤其受欢迎,成为热门合影点。

“我们博物馆是全国首个‘福’文化鱼丸馆,展陈也是以‘福韵海味’为主题。经过提炼,展览还融合了闽菜文化、郑和文化、福船文化等‘福’文化元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鱼丸这个‘福丸’,连同福道、福茶、福山,已经成为福州‘福’文化的特色名片。”陈宜乾介绍,此次“四馆齐开”,更让鱼丸文化带着满满的福气,走出福建、走向世界。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