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心中有乡亲,脚下才有根”

2022-04-20 09:27:29 作者:树红霞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4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中宣部近日公布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年逾八旬的福建省文联顾问、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榜上有名。“省里这些年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我一年都没落下。这是专业的分内事,也是我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本分。”在陈奋武看来,文化惠民,就是不忘初心。下乡写春联,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坚持这样做自己才会心安理得。

为别人做事,自己也很幸福

“下乡写春联过程中,很多人很多事都让我深受感动,这种感动来自生活、发自灵魂。”陈奋武举例说,春节前夕,很多老人岁数比他还大,还大老远赶来,在凛冽的寒风中排长队等着领春联。他是从福州琅岐乡下走出来的,看到这样的场面不由得就心动,所以一到现场笔就停不下来。

陈奋武字写得好,有的人拿到后还问,能不能再题个名,自己想裱起来;有的怕贴在门上风吹日晒雨淋,被毁坏掉。虽然乡亲们的愿望是正常的,但春联是时字,不是历史字,诚然未能满足,但大伙儿的这份情谊,还是让他心里暖暖的。

“为别人做事,自己也很幸福,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不为别人做事,一心只想着自己,那样的幸福是很空虚的。”陈奋武由衷感叹,下乡写春联,既是送文化,更是“种文化”,关键是能收获真情。

心中有乡亲,脚下才有根。陈奋武把农民朋友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源于父亲陈起炳的教诲。

父亲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教书先生,逢年过节,都要书写新楹联,其中有两副对联的内容从不更换,一副是“布衣得暖皆为福,草舍安居即是春”,另一副是“欲无后悔需修己,各有前因莫羡人”,以此作为教诲陈奋武为人的准则。这两副春联,陈家从没更换过。

向前辈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写字几十年,书法誉八闽,福州“西湖公园”“福建会堂”这样的魏体烫金大字横匾就是陈奋武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据说,“西湖公园”四个大字是他30岁之前所书。

“活到老学到老,在写的过程中,自己会发现许多不足,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一幅作品写完之后,我从不自我陶醉、洋洋自得。”他说。

陈奋武认为,书画同源,异曲同工,写字和画画是一个道理。画画要从素描开始,素描基础打好了,再画其他的就会比较容易上手。书法在所有艺术行业中应该是历史最久、发展最早、普及面最广的,练习书法,应该先从楷书入手,一笔一画地练,坚持不懈。

“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特别是春节前后约一个半月,除了睡觉的五六个小时和吃饭,其他时间都在写字。”陈奋武说,老一辈书法家就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自己正是沿着榜样走过的路一路走了过来。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执着,学美术出身的陈奋武在注重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各派书法之长,并有意识地将绘画的造型融入书法,将字体造型化、形象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书写道路。

书法进校园,关键在于师资

陈奋武是当代中国书坛风格独特的名家,更是福建书坛资深和具有广泛影响的长者。他长期担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为福建书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贵在传承。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奋武就积极呼吁书法进校园,并向教育部门提出建议,然而却因缺乏师资等原因被搁下。

方寸汉字,蕴藏文化之深、艺术之美。“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孩子们不认可、不热爱,对汉字书写缺乏兴趣,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就失败了。一定要让孩子们学书法,这当中就包含着道德传承。德兴旺,国家才兴旺。书法进校园、进课堂是有难度,但考验的却是决心。只要愿意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陈奋武说,书法进课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师资。教育者必须自己先受教育,再用自己受到的教育去传承下一代、引领下一代,带他们感受书法之美。

字如心画,文如其人。作为我省德艺双馨的书法家,陈奋武精研传统、勇于开拓,形成了宽阔的书法艺术境界和鲜明的书法风格。“从陈奋武先生的书法结体和书写线条上,可以看到来自金文汉篆的古雅沉雄,来自汉隶北碑的刚健拙朴,这是一种书取正道的美学观,也是一种尊重传统、以传统为书写支持的文化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给出这样的评价。

“下乡写春联,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我们把活动选在春节前,也是因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大家在这个吉庆的场合会进入另外一种境界。在一写一送之间,彼此都能收获幸福。”陈奋武如是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