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他用一生守望麦田

2022-05-13 09:28: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卞军凯
在父母的支持和激励下,庄巧生潜心求学,大学毕业时,他跟随植物学家沈骊英从事小麦区域试验工作——出生在稻米之乡的他,却从此与小麦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image.png

庄巧生院士(中)生前和女儿庄文颖院士、庄氏后辈庄志强一起谈论家乡变化。陈启平 摄

东南网5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父母两度卖房,助他学业有成

1916年,庄巧生出生在五都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其时,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的父亲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却报国无门,只能远渡南洋,到荷属苏门答腊一个荒僻小岛上的小学教书,薪金微薄。虽然家境贫寒,父母对庄巧生的学业却非常重视。为了支持他读书,他们卖掉了五都村祖屋里的房舍。

1925年,庄家举家迁回福州。10年后,庄巧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主修农艺,辅修植物。为了供他读大学,庄巧生的父母再次做出“卖房求学”的举动,把福州城内与人合建的房屋也卖掉了。

在父母的支持和激励下,庄巧生潜心求学,大学毕业时,他跟随植物学家沈骊英从事小麦区域试验工作——出生在稻米之乡的他,却从此与小麦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1946年10月,庄巧生从美国学成归来,被派至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主持小麦育种课题。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他一待就是70多年,毕生致力于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研究,成为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91年,庄巧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女儿庄文颖矢志学术研究,1988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成为真菌学研究专家。2009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家父女两位院士,给学子们树立了榜样。”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庄志强介绍说,位于南屿镇的闽侯三中建设旗山院士文化广场时,竖立了7位闽侯籍中科院院士的雕像,庄巧生、庄文颖父女院士位列其中,让当地人无比骄傲。

一生躬耕麦田,守望粮食安全

作为五都村的庄姓后辈代表,近年来,庄志强经常或专程或借着出差机会,到北京看望庄巧生院士。“和他大多数时候讲普通话,偶尔还讲点福州话。最大的印象是他非常谦逊。”庄志强回忆说。

这是庄巧生院士一以贯之的为人风格。他在传记中这样写道:“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成10来个优良小麦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写了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农业科技事业留下些许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

实际上,庄巧生院士是护卫我国粮食安全的“侠之大者”。

小麦遗传育种相关课题通常见效很慢,最快8年才能育成新品种,还要在试验田里检验3年,而小麦条锈病平均5.5年就能产生一个变种。1950年春,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之际,全国暴发了前所未见的小麦条锈病。紧要关头,庄巧生开始研发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和防止条锈菌新小种的小麦新品种。为了缩短育种周期,他将“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全身心扑在事业上。1964年,他先后推出了北京8号、北京10号等小麦品种,成为华北平原的主栽品种之一,为解决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小麦锈病、倒伏等问题发挥了带头作用。

多年来,庄巧生主持和领导的课题组先后选育了30多个小麦良种,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等荣誉。

院士精神永存,激励家乡后辈

1995年,庄巧生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将所得奖金10万港元捐献给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此为基础设立了“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每年奖励国内在小麦育种相关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推动中国小麦遗传育种事业传承发展。

虽然少小离家、很少回乡,但庄巧生院士思乡情深、乡情很重。他100岁时,为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刊物《翠旗文化》题写了刊名。今年2月,研究会举办会员代表大会时,父女两位院士还专门发来祝贺,让大家倍感振奋。

“我们去北京看望庄老,常会带些五都笋丝、酸枣糕、笋干等土特产,老人一见家乡的东西就高兴。得知五都村从贫穷小山村变成富美新乡村的巨大变化,他红了眼眶,连声感慨,十分挂念家乡的发展。”庄志强回忆说。

五都村宁观自然村89号,是一座土木结构的百年老宅,庄巧生院士孩提时期曾在这里生活。2005年以来,经过庄氏后人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接力修缮,消除了墙壁损坏、木梁开裂等现象,并且最大限度保留了原貌。目前,福州市高新区正将这座老宅打造为双院士文化馆,作为展示院士风采、宣传院士事迹、弘扬院士文化、传承院士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双院士文化馆展示内容分为求学之路、励志报国、潜心科研等几个部分,目前已进入策划布展阶段。”南屿镇五都村党支部书记施仁义介绍,五都村将以双院士文化馆为核心,打造双院士文化研学基地,激励家乡更多青少年志存高远、报效祖国。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