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www.fjsen.com 2022-05-16 09:33:52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5月13日,我省部分社科理论专家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座谈交流。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作交流发言,福建日报今日予以摘登。

充分发挥高校特色优势 助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潘玉腾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要发挥“五路大军”的重要方面军作用,主动融入和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就要始终做到“强导向、育新人、兴学术”。

强导向: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结合实际,深刻认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着力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龙头学科,推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和领域中。

育新人:就是要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而特殊的育人功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担起担好育人使命,就要着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术资源系统集成,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学术发展前沿成果融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进一步形成以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支撑高素质时代新人培养的新格局。

兴学术: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承担好兴学术的重要使命,就要坚持“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发挥学科综合优势,聚焦新时代改革、创新和发展实践,讲清楚“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就要坚持“以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围绕“国之大者”,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资政研究中出谋献策,聚焦深刻的社会变革、独特的实践创新,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讲深讲透讲活高校红色文化“大思政课”

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南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育人,讲深讲透讲活高校红色文化“大思政课”,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

百年党史是高校“大思政课”的最生动教科书。讲好百年党史,能使青年学生全面了解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以党史铸魂补钙、涵养精神;能使青年学生全面了解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和历史贡献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思想逻辑,感受真理力量、感悟思想伟力;能使青年学生全面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在感悟党的波澜壮阔百年奋斗中坚定信心、砥砺前进。

用正确的党史观讲深讲透讲活高校红色文化“大思政课”。讲深,就是要坚持以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三个决议为依据,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讲透,就是要深入阐释党的历史对解决现实问题所能提供的经验、启示。讲活,就是要运用故事和案例来梳理历史、阐释理论,用活泼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党的故事鲜活起来。

用创新的思路打造高校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创新“第一课堂”,突出地方和校本红色资源,建设“思政课+选修课”的红色教育“金课”群。活跃“第二课堂”,大力营造“研习传播+沉浸体验”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启“行走课堂”,深入开展“寻访历史+田野调查”的红色文化研学实践。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赖海榕

在融通中外文化中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要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二要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纽带和思想源泉,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要融通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

在增进文明交流中谱写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福建篇章。福建一要努力当好文明交流互鉴的“排头兵”,保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二要努力当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排头兵”,在推动八闽文化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等方面贡献福建力量;三要努力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探源、阐释和传播的“排头兵”,推动新思想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走心。

在高质量阐释传播中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我校地处全国著名侨乡——福清。近年来,学校立足“侨”的优势,整合各类学术资源,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文化交流平台。一是注重比较研究,在国际比较中讲好“中国故事”。二是注重话语表达转化,以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界熟悉的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三是注重理论阐释,在推动中国理论国际化中讲好“中国故事”。

一流党建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福州大学副校长 黄志刚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党建工作则在此过程中充当着相应的指向针。通过一流党建,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并以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和引导为核心,重点从意识形态出发,引导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基于明确定位目标和战略方向,积极探索一流大学建设的可靠路径,确保一流大学建设不偏航。一流的党建,要真正形成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相一致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核是坚持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

一流党建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度。一流党建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党的领导,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要有一流的党建、一流的体制机制、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管理队伍、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对外合作、一流的条件保障、一流的校园文化,其中一流的党建是统领,决定着一流大学建设的高度:政治站位的高度、办学水平的高度、治理能力的高度。

一流党建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未来。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一支“经师”与“人师”统一的优秀师资队伍,特别是优秀师资队伍中的“大先生”。一流的党建是“经师”与“人师”有效统一法宝,也是会聚天下人才、造就一代又一代“大先生”的法宝,因此,一流的党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未来。

踔厉奋发 乘势而上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社科处处长 高和荣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接下来,厦门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

一是传承红色基因,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厦门大学有幸与党同龄、为国而生,是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基因。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全领域和发展全过程,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与传播。

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强化思想引领,加快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大格局,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勇立时代潮头,与时俱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在继承百年厦大人文社会科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坚持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推进科研范式转型,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在若干重大研究领域推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打造“厦大学派”,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提供“厦大方案”,贡献“厦大智慧”。

自觉担当侨校使命 助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 薛秀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以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方法、中国声音在借鉴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前提下努力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自己的概念架构和思维逻辑阐发和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从学理上探究、深化并向世界更好地展示和呈现中国答案,彰显和凸出中国贡献,凝聚和扩大中国共识。

为此,就要求新时代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在文明交流互鉴、文化融通学习的基础上强化自主创新,树立自己的学术自信。其次,在对内整合建构的同时对外宣介传播,实现中国学术、中国知识体系内向整合创新与外向传播、影响力提升的有效互动。最后,既要在大历史视野中立足时代、立足中国寻求和发现真问题,又要能从小切口出发,抓住重点,精益求精、细致入微地作出切实有效的具体回答。华侨大学作为侨校,具有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天然使命,在新时代更有责任和义务以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特别是海外传承传播,以中华文明根性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关联等为研究主线,聚焦新时代统战侨务工作的具体问题,为更好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更好地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鉴,为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立足“两个大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郑传芳

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为我们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两个大局”是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发展和党的工作所处的时代方位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握好“两个大局”的重要论述,是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发展的科学判断,是对党和国家工作战略布局立足点的深邃思考,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机遇意识、斗争意识,展现了我们党把控大局、力争主动、夺取胜利的宽广眼界、战略思维、使命担当、坚定意志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艺术、领导本领。

“两个大局”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统筹安全和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祖国的完全统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要以极大的勇气迎难而上,以高超的本领趋利避害,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这些众多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科学回答和正确解决。“两个大局”必然为推动党的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只要我们保持定力,沉着应对,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就一定能防范风险、战胜困难、迎来光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立足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祖国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三大时代任务中,必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刘小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立足中国发展进程、聆听时代声音、倾听人民呼唤,着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始终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路径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伟实践,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进行深刻的总结。要推动中国理论向全球普适性理论的转化,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建构贡献中国智慧,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始终要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要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突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文化立场和价值理念,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优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价值指引。

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李海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做到方向明,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做到主义真,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毫不动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

做到学问高,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毫不动摇坚持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胸怀“两个大局”,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洞察真问题,做好真学问。

做到德行正,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毫不动摇坚持道德操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跑出“最好成绩”

福建师范大学202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杨振锐

当代青年怎样做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接过接力棒,跑好接力跑?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那就是“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需要我们用过硬的本领增强脚步的力度,要学深悟透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在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用艰苦奋斗拓展丈量的广度,要拒绝“躺平”,绝不“佛系”,以踔厉奋发的姿态“丈量”出无限的青春希望和可能;用躬行实践感受大地的温度,做到“知行统一”,用实干诠释使命担当。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要以中国精神树立家国情怀;要以中国精神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要以中国精神坚定价值方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要确立服务人民的人生追求,把握真正的人生价值评判标准;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增强干事创业的使命担当;在遇到人生挑战时,应当顺应历史、尊重人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应当坚定内心的理想信念;应当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将人生目标的设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拍,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步;应当增强平视世界的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态度,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以切实的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接棒青春 勇毅前进

厦门大学2021级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陈溢

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涵养“爱国,勤学,奋斗”的优秀品质,当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排头兵。

赓续红色血脉,将建设社会主义的接力棒接稳握牢。生于伟大时代,长于福建革命老区,“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已天然融入我们脑海。红色文化正是我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知之、信之、行之的重要精神源泉。我们要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融汇合一,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

夯实专业基础,把思政教育真本领练好抓实。我们应当遵循“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逻辑,以“自找苦吃”精神为指引,用广博学识充实自己,用彻底理论说服他人,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布道者与践行者。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程思政中的基础地位、增强话语主导权,为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从一般性向特殊性的创造性转化尽自己最大力量。

坚持初心使命,让青春之花在奋斗中绽放异彩。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这些不避困难、心系百姓、勇于革新的宝贵特质,都指向同一个代名词——奋斗。新时代青年当从中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以青春之我,更昂扬地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把平凡做成不平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更笃定地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始终牢记“青春向党,不负人民”。

福建日报记者 刘必然 林清智 整理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