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向古人学读书智慧

2022-06-07 08:44:15 作者:汪翔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论语·卫灵公》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也如此。用功是基础,方法是关键。要读出成效,也需利其“器”。这里说的“器”,就是读书的方法。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我们可以学习善读书的智慧,找到善读书的方法,取得善读书的成效。

读书要有高尚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荀子《劝学篇》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参省”即反省、考察。他认为,君子只有广泛地学习,每天省察自己,才会积善成德,见识高明,行为不会出错。荀子告诉我们,积累知识是手段,培养道德操守、涵养君子人格是目标。读书即是立德,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修炼道德操守,提升认识,改造思想,净化灵魂。司马光《与薛子立秀才书》中谈道:“士之读书岂专为利禄而已哉?求得位而行其道以利斯民也。国家所以求士者,岂徒用印绶粟帛富宠其人哉?亦欲得其道以利民也。”司马光认为,读书要超越一己私利,明大道、求利民,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汉魏之际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徐干,明确提出“志者,学之师也”。徐干《中论》中谈道:“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天赋异禀,如果没有高远之志,也不能够建立功业。志向是学习的导师,才气是学习的徒弟。治学的人不必担心才气不足,却要为志向不确立而担忧。因此,治学的人以亿兆数,而学成的人却没有多少,因而君子必定要立定志向。在这里,徐干提出了学习中志向与才学关系的重要问题。他认为,志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只有立志于学,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正如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向上的意志会引导你转向正确的大道前进”。

读书要有选择标准。读好书是善读书的应有之义,我们需要了解和借鉴读好书的要求和评价标准。那么何谓好书?好书就是人们所公认的,经过时间和岁月淘洗而流传下来的那些书。这样的书,饱含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最杰出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好的书并不只在于有没有真情实感,是不是文采斐然,更在于著作者有没有自己的思想,是不是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独特的思考和真切的感悟。言之无文注定行而不远。而学养的积累、思想的精深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些速成的、赶“潮流”的著作注定不会有太高的含金量,不会成为经典和永恒。

关于好书的选择,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提出“言有三表”的评价标准,值得我们借鉴。《墨子·非命上第三十五》记载了墨子的一段话: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在这里,墨子为我们提出了判断言论、文章和读物是非对错、真伪好坏的三个标准:第一要能追根溯本,向上去探究古代圣王的事情;第二要能向下考察百姓的实情;第三要能用之于实际,就是把它应用到刑罚与政务方面,看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大家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为依据,以古代圣王的间接经验、普通百姓的直接检验和国家治理的社会效果为准绳,来评价文章、言论的是非对错与真伪好坏。墨子提出的这些观点,对我们如何理解评价古代典籍文献,如何选择判断阅读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每一本好书,自有其妙处,读来如春风扑面,令人心情愉悦。读一个字,如摘一朵花,读一段话,如获一束花,通读下来,如赢得一座花园。好的书,发人深省,引人顿悟。打开一本好书,就等于走进了一个新世界,遨游其中,如与日月对谈,与江河相拥,与山川对坐,与青松共勉。史学类图书,犹如穿越到了旧时光。哲学类图书,好比长者在侧。社科类图书,好比入驻人类讲堂。科幻类图书,宛如开启了未知世界。美食类图书,恰似佳肴在前。读好书,可以和杰出的思想家进行交流,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上。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典籍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取其“一瓢饮”便可让我们受用不尽。多读博闻类书籍也很重要。史传也好,经济也好,科学也好,法律也好,艺术也好,性之所近、力之所能,自会乐读不倦、读之不尽。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下笔如有神”,自不寻常。

读书不能有丝毫的浮躁,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南宋大儒理学家朱熹有著名的读书三到的观点,《古今图书集成·训学斋规》记载了朱熹的这段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这个心到,就是心无旁骛,就是静心。

读书为什么要静心呢?因为读书是在聆听智者的独白,是与心灵契合者对话,只有静心,才能进入心灵的自由王国,才能体会读书的妙趣。读到深处,完全融入书的意境中,心儿就像一朵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悠闲飘荡,又像一匹无拘无束的马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奔驰,这时会自感心灵无比澄澈,领悟到了大美大雅的境界。天马行空,广泛涉猎,真可谓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书与人、自然融为一体,实在妙不可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