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推出“述学·咨政——第14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展播”
2022-06-18 09:10:3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作者:郑晓丹 薛莞馨福建师范大学黄科安教授与东南网主持人对谈。 东南网6月18日讯(本网记者 郑晓丹 薛莞馨)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省人民政府委托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评审的省级政府奖,自1989年以来已开展了十四届评奖。今年,第14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揭晓,选出一等奖30项,二等奖104项,三等奖171项。为更好地展现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风采,东南网推出“述学·咨政——第14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展播”,以短视频为载体,对优秀成果进行推介,展示成果内容、解读学术价值、分享思想智慧,展现专家学者述学立论、咨政建言的学术风采,透视新发展、传递正能量。 首期成果展播将于6月20日在东南网、海峡网、闽南网、“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等平台发布,届时广大网友可前往相关平台了解展播内容。 “探班”学者研究室 全景再现研究过程 光阴斑驳中,闽南唱调响起。古往今来,在唱词中跃然。这歌仔传唱,引出了“述学·咨政——第14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展播”的首期嘉宾——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科安。作为歌仔册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黄科安是乡音的研究者,更是乡愁的“翻译家”,他的论著《清代木刻版闽南语歌仔册考释》在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没有灯光舞美,短视频从VLOG开始,带着观众一同“探班”黄科安教授的研究室。拉家常式的开端,到学术研究的环境介绍,再到论著的内涵……短短5分钟的对话,让观众在研究者的工作环境中,聆听一线的研究之声,见证坚守的学术初心。而这就是本次成果展播的一大特色:将视频主阵地“搬”进研究室。 此外,本次成果展播包含30项研究成果,涉及马列科社、党史党建、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大部分学科领域。如何将多领域的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为“群众语言”“网络语言”,让群众共享社科成果,是制作团队首先需要破的局。为了更好地凸显受访对象的研究特点及研究习惯,让论著、作者、创作环境有机融合,制作团队全景式再现作者的研究思路、研究过程和研究心得,阐明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和文化价值,让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出书斋、走进大众。 走访理论“试验田” 立体呈现治学精神 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实验室对于社科类的研究者而言是“鲜闻”的。为了打破社会对社科研究的刻板印象,制作团队注重还原“实验场景”,将文献整理、田野调查、数据建模、调研探访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场景融入其中。为了更具沉浸感,短视频运用实景探访、户外采访、室内录制等方式,结合后期特效包装,对关联场景进行情景再现,以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视觉美感。 以首期展播内容为例,黄科安教授生于闽南、长于闽南,对“下里巴人”的歌仔册有着天然的情愫,并着手研究、考释清代遗存的早期木刻版闽南语歌仔册。视频重现了黄科安教授进行文献稽考、图表统计等研究的场景,以及其以严谨的方式分析比较“牛津本”与“台图本”异同的求索历程。 为了让学术成果更贴近民心、民生、民俗,内容更贴近人们的阅读习惯,视频在循序渐进的对话中,以更直观、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的方式将专家学者的治学精神、科研风采呈现给观众。 报网端联动推广 采访足迹遍布全省 本次展播以短视频为主,依托线上线下联动,可视化呈现科学研究之长远、福建社会科学发展格局之大、“八闽学说”见地之深。展播的采访足迹将遍布我省,实地探访此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源地。 为了共同绘就同心圆,福建日报社充分发挥融媒体交互思维,利用全媒体传播优势,打通“报网端”平台体系,发挥短视频信息传播力度强、范围广、交互性强的优势,并以视频对话搭配文字报道的方式,满足不同阅读习惯的观众,用权威声音讲好学术故事。 此外,本次展播在内容饱满、主题深刻的基础上,后期包装结合了东南网全媒体矩阵的特点,进行多元化定向推广、多频联动,展现学术成果的分量与深度,扩大学术交流“朋友圈”。 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李韧与东南网主持人对谈。 东南网主持人采访厦门大学李无未教授。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陈志勇与东南网主持人对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