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宁德专场答记者问

2022-06-22 23:00:00 陈楠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东南网6月22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今天上午,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举行“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宁德专场,会上有关领导就十年来宁德的发展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宁德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早开展精准扶贫实践的地方,而且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期望重托,请问,脱贫后的宁德,要如何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宁德下党乡乡亲们回信,嘱咐我们“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把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全面导入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五个振兴”,致力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区”。

一是全力巩固脱贫成果。我们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好“动态监测帮扶、重点政策衔接、产业就业帮扶、社会保障兜底”等工作机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我们坚持因村施策、整村推进,出台支持少数民族村乡村振兴5条、支持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7条等政策措施,并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海岛村发展的若干措施,努力做到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不少、一个不落”。我们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精准救助《方案》,对“因病”“因灾、因事故”“因生产经营损失”等救助对象,在全额兑现医疗、住房等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再对群众自行支出部分给予50%补助。我们创新开展“我在宁德有亩田”活动,通过干部带头、社会参与、农户代耕、共享收成的方式,把昔日的撂荒耕地,变成目前人人抢着认筹、抢着耕作的“希望良田”。目前,全市已累计认领耕地1.4万亩,每亩可带动群众增收500—900元,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正在全社会推广。

二是全力做大特色产业。现在,宁德的农业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像蕉城的大黄鱼,古田的食用菌,福鼎的白茶,福安的葡萄,霞浦的海参、海带,柘荣的太子参,周宁的高山花卉,寿宁的高山茶,屏南的高山蔬菜,不仅各有特色、各有优势,而且很多都是全国同类产品中的“单打冠军”,比如,银耳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大黄鱼产量占全国的80%、白茶产量占全国的58%,福安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等等。这几年,我们立足这一优势,围绕念好新时代“山海经”,按照“精准定位、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思路,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壮大,着力打造一批农业百亿强县、十亿强镇、亿元强村,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效益,筑牢乡村振兴基石。我们通过“清海”,将所有传统木制渔排升级改造为新型环保塑胶渔排,推动大黄鱼、海参、鲍鱼、海带、生蚝等海产品绿色优质发展,不仅产量提高了,而且品质也提升了,像大黄鱼从小网箱改为深水大网箱养殖后,单个网箱产量达到8万斤以上、提高了近40倍,每斤价格也从15元左右提高到25元。去年,全市水产养殖产量突破1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0亿元。一些村集体和渔民还搞起了渔旅结合的海上田园综合体,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发展。前晚的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还专门对宁德推进海洋渔业绿色转型工作进行了报道。我们的食用菌产业,先后引进和成立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等100多家研发机构,通过强化科技赋能,推进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银耳从以前的论斤卖、论朵卖,到现在的按克卖,大大提升了附加值。特别是大力推行的“光伏菇棚+”融合发展模式,棚上发电、棚下种菇,不仅将土地利用效率和种植产能提升25%以上,而且每年每亩可为光伏企业带来4万元经济效益,带动菇农增收4.5万元。去年,全市食用菌干品产量20.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62亿元。我们的福鼎白茶产业,在不断完善茶种培育、技术标准的同时,还开发出茶点茶食、茶饮料、茶衍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提升。去年,福鼎白茶全产业链产值达137亿元,带动38万涉茶人员增收致富,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位居“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十强”第五位。

三是全力建设美好家园。我们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着力从内到外提升乡村的颜值和气质。比如,我们正在推进“金牌旅游村”建设,在各县(市、区)筛选百个有旅游基础、有发展优势的村落,坚持标准化建设、差异化发展,整村推进设施配套、环境治理、立面改造等工作,力争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的标杆、乡村旅游的典型,以点带面提升乡村整体面貌。同时,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创新推行村级小规模项目建设“工料法”,不仅使乡村建设小微项目前期工作时间缩短3个月以上,节约项目建设资金20%以上,而且带动了乡村文创产业蓬勃发展。

四是全力建强基层组织。我们注重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常态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一书记三大员”,不断推动各类资金、资源、信息、理念向乡村汇聚。特别是我们每年都选派一批有乡村情怀、有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到基层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这一做法是宁德首创,在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还将这一制度写入报告。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实施强村富民工程,每年推出一批强村项目、富民项目、惠民项目,力争“十四五”末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40%,着力形成村富民富相统一、相促进的发展格局。

记者:发展是最大的民生。这些年来,宁德通过抱好“金娃娃”,培育了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铜材料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使宁德逐步成为全球的产业地标之一。能否介绍一下宁德主导产业发展的情况及成效?

宁德市长张永宁:说起宁德的主导产业,我们永远铭记2010年9月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回宁视察,他嘱托我们“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十多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牢记嘱托,锲而不舍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接连抱上宁德时代、青拓、上汽、中铜等一批“金娃娃”,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铜材料等四个主导产业势头很好、竞争力比较强,近几年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2021年产值超3600亿元,特别是在今年这么特殊的情况下,1—5月增加值仍保持29%的高增速,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以上,成为宁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宁德的主导产业有3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创新能力强.宁德时代(CATL)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和仿真能力,拥有全球领先的锂电核心技术,几个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比如,安全性指标,电池缺陷率小于十亿分之一,同行业仍处于百万分之一级别;电芯能量密度,最高达330Wh/kg,高出同行业10%—15%;使用寿命指标,可循环充放电1.2万次以上,高出同行业2000—4000次。宁德时代很重视科技研发,从事研发人员1万多人,研发投入占营收的6%左右,境内外专利总申请量近8000件。生产消费类电池的新能源科技(ATL),电池的安全性能、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关键技术指标也是全球领先。从事研发人员3600多人,研发投入占营收的6%左右,境内外专利总申请量3700多件。

不锈钢企业青拓集团将有色金属行业的镍铁生产和钢铁行业的不锈钢冶炼两个不同行业工艺连接起来,在全球独创了一套RKEF+AOD双联法冶炼工艺,能耗降低30%;全球首发高氮节镍奥氏体不锈钢产品,并制发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启了我国不锈钢品种从跟随到引领的时代;自主研发的0.03毫米“手撕钢”和1.6毫米笔尖钢,填补了国内空白。上汽宁德基地智能化水平国内最高,主机厂自动化率超99%,最快53秒下线1台车。东南铜业是全球5家“双闪炼铜”企业之一,阴极铜纯度达到99.996%。

第二个特点是市场占有率高,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多年来保持全球1/3、全国1/2左右,已连续5年全球第1。新能源科技的消费类电池市场占有率多年来保持全球40%、全国50%左右,已连续10年全球第1。青拓集团的不锈钢产量多年来保持全球10%、全国20%左右,已连续7年全球第1。宁德这几个“金娃娃”在全球产业链中都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第三个特点是产业链配套齐。目前,我市锂电产业链项目已有80多个,覆盖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以及电池回收等产业配套,主材本地化率达60%以上;上汽宁德基地一二级配套商46家,本地配件体积占整车80%;不锈钢配套项目达70多个,形成了冶炼、连铸、热轧、冷轧及制品加工等较为齐全的产业配套。同时,四大主导产业之间相互协同、形成循环,有效降低了采购、物流等综合成本,也增强了我市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宁德市第五次党代会的部署,全力打造领航世界的锂电之都、全球最大的不锈钢基地、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现代汽车城和铜产业基地,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锂电产业4000亿、不锈钢产业3000亿、新能源汽车1000亿、铜材料1000亿的“4311”目标,加快迈进“万亿工业时代”,全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级。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就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重要观点;在参加今年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请问,近年来宁德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那些成效?

宁德市常务副市长缪绍炜:习近平总书记主政宁德期间,提出“三库”理念,强调要“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闽东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宁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子,以实际行动推进生态市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居全省前列,绿色生态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打造森林“四库”新样板。坚持讲好“三库”故事,探索践行“四库”理念、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通道。重点在推进国土绿化上下功夫,深入实施“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打造增容型森林“水库”。目前,全市森林蓄积量约5550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面积511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98%,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绿都”称号。在促进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培育以高山冷凉花卉为特色的区域花卉苗木产业,推动与文旅、康养等业态融合,打造增收型森林“钱库”。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近1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31亿元,林产业总产值近530亿元。在发展立体种养上下功夫,推行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打造增产型森林“粮库”。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18多万亩,产值40多亿元,带动农户9.4万户。在探索碳汇项目上下功夫,开展碳汇造林,打造增效型森林“碳库”。全市已实施碳汇林面积10多万亩,签发碳汇约22万吨,成交13.6万吨。

二是扮靓生态环境新“颜值”。坚持系统谋划、源头治理,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碧海四大工程。经过多年努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9.9%,重点流域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主要湖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特别是,从2018年7月起,开展为期两年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累计投入资金45.48亿元,清退禁养区渔排26.71万口、贝藻类6.55万亩,养殖区和限养区升级改造标准渔排55.75万口、深水大网箱3450口、贝藻类33.74万亩,改造后的三都澳海域,海上渔排成片、岸上五彩斑斓,山水相融如同一幅美丽画卷。“清海”的“宁德模式”,被列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首批典型案例、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三是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积极谋划从前端清洁能源生产存储供给,到终端交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电动化应用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努力为全国“双碳”大局探索“宁德路径”。一方面,推进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持续扩容及储能一体化发展。2021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757万千瓦,是2012年2.2倍,占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比重达74.8%,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深化“电动宁德”建设,努力打造全国电动化示范城市。目前,全市公交车电动化达100%,新能源出租车占全市营运出租车比重62%,建成投运充电桩约3400个,自主研发搭载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纯电动船舶投入使用,电动化在终端产品的应用场景更加广阔。

记者:我们知道,“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亲自开创的重要工作制度,现在已经成为全省各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化为民服务的重要载体。请问梁书记,这些年宁德是如何传承弘扬这一工作制度的?

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亲自倡导推行的工作制度。今年中青班开班式上,总书记还深情回忆在宁德倡导践行“四下基层”的生动往事,让我们感到无比振奋。30多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传承好、弘扬好“四下基层”制度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始终怀着特殊感情,创造性推动“四下基层”工作落实。前段时间,我们还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决定》,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得更扎实、做得更到位、做出更大成效。现在,宁德各级领导干部每个月都深入到挂钩的县乡村、企业和项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最新指示精神及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进行宣传宣讲,结合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特别是稳经济大盘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研究解决,结合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尤其是信访问题开展走访约访大接访。

在具体如何深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上,我这里作个简要介绍:信访接待下基层方面,我们不断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公开接访、重点问题带案下访、上下联动入户走访、畅通渠道线上随访“四访”机制,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矛盾纠纷,2021年群众进京上访批次下降28%,进京到非接待场所上访人次同比下降80%。今年,宁德“0409”疫情期间,我们通过开展“线上大接访”,开通“12345”政务热线涉疫专线,累计协调解决涉疫诉求4万多件,让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回应解决。目前,我们还正在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全力推动信访积案动态清零,中央信访联席办交办我市信访积案2批914件,已化解901件,2批化解率分别为98.65%、98.29%,均居全省前列。

现场办公下基层方面,我们坚持“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做到掌握情况在一线、推动落实工作在一线、检验成效在一线。比如,在重点项目建设上,我们围绕打响“宁德服务”,实行省市重点项目“领导分包、专班推进”机制,市县领导每月至少1次到挂钩项目现场调度,带着问题去、盯着目标干,全周期跟踪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前期报批、安征迁、筹融资等问题,创下了中铜17个月点火试车、上汽宁德基地14个月首台通线车下线、宁德时代福鼎基地当年谈判当年投产等一个个“宁德速度”。

调查研究下基层方面,我们坚持大兴调研之风,市县领导每季度牵头开展1次蹲点调研、网络调研,每年至少亲自撰写1篇以上调研报告。去年,我们结合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聚焦如何谱写“宁德篇章”、“十四五”要建设什么样的宁德、如何破解宁德发展瓶颈制约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采取“课题+问题+解题”相结合的方式,市领导“一人一课题”带头开展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为深度谋划宁德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市属国企改革发展、破解农村养老难问题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方面,我们争当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带头下基层作宣讲、上党课,并充分用好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难忘下党主题馆、“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等特色载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宣传宣讲活动。特别是组建覆盖全域的“理论宣讲轻骑兵”,开展“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等活动,群众也自发成立了“学习大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四下基层”既是工作制度,也是工作方法,更是我们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加快推动发展的传家宝。今后,我们将一以贯之地传承、弘扬、践行“四下基层”制度,常态长效抓紧抓实这项工作,让这一源自宁德的重要制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新的活力和光彩。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宁德“积极建设美好家园”。这几年,社会各界也普遍感到,宁德城市面貌变化很大,宜居品质越来越好。请问,宁德的城市主要有哪些变化?并请简要描述下未来宁德的城市愿景?

宁德市长张永宁:“建设中心城市”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总结提出的闽东人民“三大梦想”之一。2000年11月14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正式宣布宁德撤地设市,由此掀开了宁德城市建设发展的崭新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城市建设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可以说,闽东大地旧貌换新颜。说起这个变化,我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变化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近十年来,我市中心城区加快“东扩面海、北展南移、环湾一体”,面积从23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48万增加到65万,城镇化率从60.5%提高到69.5%。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城区大学以上文化程度、35岁以下年轻人、中等收入等群体明显增多,来宁德投资、经商、工作的“新宁德人”也多了起来。

第二个变化是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比如,港口交通方面,新建成合福铁路、衢宁铁路、汽车城铁路支线,建成万吨级泊位10个,漳湾作业区正式对外开放,实现港铁联运、西进东出;新建成沈海复线等高速公路6条、高速互通口27个,实现“县县通高速”;中心城区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8.17公里、提高23个百分点。又如,产城融合方面,随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和人口聚集,产城融合的步伐加快,中心城区人才公寓、工人文化宫、特色街区、商业广场、智慧小区等一批生活和商务配套建成使用。再如,公共服务方面,中心城区新增学位6.8万个、医疗床位2800多张,还建成宁德一中新校区、市医院新院区等一批重要的公共服务项目。

第三个变化是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几年,我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力推“十个十”民生工程和“15个”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宜居水平,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比如,居住环境方面,建成保障性住房9100多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7000多户,同时我们注重社区服务,每个小区基本都配备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四点半学校”等,社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又如,文化设施方面,建成市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一批文化场馆,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再如,运动休闲方面,新改扩建公园14个、游步道56公里、街头运动场13个,公园绿地率提升到40.6%,市民游玩、健身增添许多好去处。同时,我们还新改扩建农贸市场30多个,加快无障碍设施、充电站、公共停车、电梯加装等配套建设,让老百姓生活更便捷。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宁德市第五次党代会的部署,围绕构建“一核两廊五轴”发展格局和建设“绿色低碳宜业宜居的先行区”,统筹港、产、城、人融合发展,打造“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规模”的区域中心城市。具体从“点线面”3个维度来展开:“面”上,突出构筑城市发展框架。主要有3层:一是融入福州都市圈,按照“基础设施高效互通、产业配套发展、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思路,推进口岸开放功能提升、港口连片开发,温福高铁、城际铁路等通道建设,优质科教资源共享协作,以及飞鸾组团“桥头堡”建设。二是中心城区和环三都澳一体化,主要是湾区主导产业产业链项目的统筹布局和环湾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三是新区老城统筹发展,新区主要是营造山城田海融合新景观,老城主要是疏解功能和补齐短板。

“线”上,突出串联整合空间资源。主要有3条线:一是滨海风情线,通过湿地修复、风情慢行道修建、海岸线整治等,打造滨海休闲文旅线。二是山水生态线,通过登山步道和亲水碧道串联城市山体、水系、郊野公园,推动市民活动郊野化、城市环境公园化。三是特色文化线,通过古道,联通历史街区、历史遗迹,并植入新的公共文化空间。“点”上,突出提升城市品质形象。在环湖、环山、滨海重点片区布局建设城市会客厅、科创聚集区、特色小镇、商务聚集区,打造科产城融合新示范,同步布局标志性公共服务设施、景观地标和观景平台,快速塑造城市新形象。

记者:宁德这几年一直都在推进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市第五次党代会也提出了“四个满足”目标。请问,在追补民生短板、实现“四个满足”上,宁德是怎么做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宁德市常务副市长缪绍炜:这些年来,宁德市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工作目标,围绕“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入手,加大民生投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我们每年将近八成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向民生领域,2021年民生支出达268.69亿元,是2012年2.6倍。主要体现在“四个满足”上:一是在满足“上得了学、上得好学”需求上,10年来,全市累计实施教育项目1200多个,新增学位16.57万个,有效缓解了“大班额”“大校额”问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2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3.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47%,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增长1.89倍、达到1.59万人。同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比例稳定在90%以上,残疾儿童实行15年免费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

二是在满足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上,10年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近29万人次,发放职业培训补贴约2.3亿元,新增技能人才19万多人。特别是精准对接四大主导产业,全面优化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实行现代学徒制和“二元制”,“订单式”培养输送技能人才。目前,全市13所职业院校与230家企业建立实质合作关系,联合举办20个专业42个企业“订单班”“冠名班”,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还与青拓、新能源科技共建产业学院,每年为重点企业培养输送对口职业技能人才1000人以上。

三是在满足群众就地就近就医需求上,10年来,全市共实施各类医疗机构能力提升项目213个,建成投入使用151个,新增医疗机构床位8297张。2021年,全市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数为6.28人、千人均医生数为2.23人、千人均注册护士数为2.81人、千人均床位数为4.79张,分别比2012年增长54%、68%、67%、25%。实施“1311”卫生信息化建设计划,推动全市卫生健康数据互通共享,通过“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去社区”的分级诊疗体系。

四是在满足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上,10年来,全市新投入运营社会福利中心9个,新改造投用乡镇敬老院104个,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13个、农村幸福院2135个,新增各类养老床位10511张,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全覆盖,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在全市推广互助孝老食堂,以“小食堂”凝聚“大民心”,已覆盖407个村居,解决了9000多名空巢老人吃饭难题,经验做法被选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