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两岸专家齐聚福州 共探音乐教育与音乐产业发展新路径

2022-07-30 18:14:4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作者:陈楠

image.png

论坛现场 东南网记者陈楠摄

东南网7月30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昨日,2022年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论坛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召开。论坛以“新时代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研究”为主题,邀请两岸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两岸音乐教育与音乐产业发展新路径,提高音乐产业赋能文旅经济发展能力,促进福建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宋瑾、台湾艺术大学教授吕淑玲(中国台湾)、中国民协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研究委员会主任郑君胜、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唐炳椿、“微风乐集”创办人杨慕(中国台湾)、泉州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处长陈敏红、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陈思等两岸音乐界专家和音乐产业界嘉宾作主题发言,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唐文忠主持论坛。

宋瑾指出“音乐+科技”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如乐器制造与修复、虚拟音乐世界生产、音乐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与应用,还有“音乐表演+科技”的文化市场开发与应用等音乐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待我们去关注、探索、开发与应用。

吕淑玲针对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她指出,在强化音乐专业基础、提升展演创作能力培养之外,音乐教育要树立跨界思维,关注音乐市场的现实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郑君胜提出了“个体音乐经济”的概念,指出互联网造就的“个体音乐经济”冲击了传统音乐产业,并对现代“个体音乐经济”的产生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探析。

唐炳椿以湄洲岛妈祖文化主题创作为例,探讨了两岸音乐的深度融合与合作,提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开展两岸音乐合作与融合有“天然亲”的条件,并提出一系列建议。

“微风乐集”创办人杨慕认为,基于方言所承载的城市历史风华与文化内在精髓,结合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专业特色的人才资源,大力发展闽南语音乐文化产业,是福建发展音乐产业链条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陈敏红从政府扶持、社会活力、人才培养三个层面研究南音文化的转型路径,指出要从传统“单一”型的南音文化发展渠道向经营性与公益性相互结合与共生的发展转型,不断寻找传统南音古乐与现代产业体系、文化体系、消费方式转变间的碰撞与互通。陈思以预设台湾艺术家音乐交流协会与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合作为例,探讨了两岸产学合作如何实现共赢的途径。

论坛上,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曾宪林的《“宝宝巴士”企业的音乐产业化经验、瓶颈与策略》、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张小燕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困境思考》、知名音乐制作人杨敏奇(中国台湾)的《疫情对混音产业的影响与两岸发展》、来自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于仁道(中国台湾)的《钢琴视角下两岸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宁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段海燕的《宁夏社会音乐教育现状与发展》、音乐治疗师林歆敏(中国台湾)的《台湾的音乐治疗产业》等报告和相关专家的经验分享,为深化两岸音乐交流合作提供了宽视野、多维度的启发与建议。

唐文忠作指出,当前,两岸音乐产业、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上存在产业链与教育链对接不够紧密、两岸音乐产业与音乐教育发展存在显著差异等问题。对此,要两岸音乐人共同努力,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音乐专业链、教育链、产业链、人材链有机结合,加强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人才交流合作。

参与本次论坛的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陈燕婷、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名誉院长马达,以及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师生近100多人。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