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正文
分享到:

“菌草之父”林占熺

2022-09-10 08:35:0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作者:郑璜

2021年3月,林占熺(中)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农户刘昌富的大棚里查看菌草生长情况。(资料图片)

东南网9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福建省人民政府一等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最美教师”……这些荣誉,都归属于同一个人;

发明推广菌草技术,献身西部大开发,致力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倾心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功绩的背后,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他就是被誉为“菌草之父”的林占熺。

白手起家

创新路上敢为先

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长汀县。

“在一个农户家,有个小孩子拉着我的手,向我讨东西吃……”眼前的贫困,深深刺痛了林占熺。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椴木栽培香菇技术。长汀是福建较早开始栽培香菇的地方,但长汀光秃秃的山上,只有几株数得清的马尾松。

能不能用草替代树木培养菌草?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前人实践,没有仪器设备,只有一腔热情的林占熺,决定从当地常见的蕨类植物芒萁入手。

当时闽西闽北漫山遍野长满芒萁。相关菌株很多,也不知道哪个菌株有可能用芒萁栽培,林占熺开始了他的尝试。

一种一种地筛选试验、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1986年10月,培养菌种的瓶壁上,钻出一朵香菇。“当时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林占熺说,“只要有一朵香菇可以长,就说明我们这个办法是可行的。”

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林占熺发明的菌草技术,开辟了菌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新路子,更造就了菌草学这一新兴交叉研究领域和菌草新兴生态产业。

40年来,菌草技术已涉及植物学、作物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动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科学等多个学科,形成完整技术体系,目前可用49种菌草栽培54种食药用菌,并实现一草多用、循环利用。

单枪匹马、白手起家,林占熺硬是凭借韧劲,把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创建发展成为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和国际菌草技术交流合作培训的中心基地,引领世界菌草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脱贫致富

科技扶贫勇向前

从1988年开始,菌草技术先后被福建省列为科技兴农项目,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

一次,林占熺去尤溪县推广菌草技术的路上出了车祸,虽然断了两根肋骨,但他只在医院住了两天,就带伤出现在扶贫工作现场。

1997年,林占熺和学生背着六箱菌草种,从福建直奔宁夏西海固。那一次,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部部长林兴生见识了林占熺老师如何因陋就简,让技术尽量简便化和本土化,让当地老乡“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

“当时我们到农户家里,看见有很多废弃的窑洞,林老师马上发现窑洞冬暖夏凉,只要稍加改造,种菇甚至比别的地方更有优势。所以,当地百姓把它叫成‘摇钱洞’或者‘窑洞经济’。”

销售遇到难题时,林占熺甚至带着团队,用双腿为种植户带货。“多的时候,我带着31位同志从农历正月十五过完后到宁夏开始筹备销售,一直到老百姓把菇卖完才回来。”

到2007年,菌草技术已推广到宁夏15个县市的1.75万多家农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出现了年收入5万元、10万元的专业大户。菌草,成了当地农民口中的“致富草”“幸福草”。

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闽宁山海情再谱新篇。

宁夏闽宁鑫鼎科技有限公司经援宁干部牵线搭桥,与林占熺团队探索构建“菌-草-粪”循环体系。泾源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积极对接闽籍企业,统筹资金、人才、技术优势,撬动闽籍企业追投上千万元。

“我和乡亲们说,我今年快80岁了,但只要宁夏乡亲们需要,只要我还能跑得动,我90岁还会去协助他们。”林占熺说。

不仅在宁夏,如今,菌草技术已在全国506个县(市、区)推广应用,菌草业已被福建、云南和陕西延安、贵州黔西南州等地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造福人类

生态治理辟新途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黄河水冲击河岸,沙漠之下便是暗流。当年驼队走到此处,常常陷入黄沙,掉进河里,这里因此得名“阎王鼻子”。

这几年,林占熺一直试图扭住“阎王鼻子”,用的还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菌草。

正在那儿搞科研的学生们,常常给他打来电话汇报情况——今天河水冲刷的情况怎么样,草有没有被冲到河里面去……“如果今年汛期巨菌草经得起冲刷,就算成功了。”林占熺充满期待。

菌草技术诞生的初衷,是为了破解“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

从1989年开始,林占熺自觉将生态治理和科技扶贫结合起来,率领团队先后在不同类型的生态脆弱区,开展菌草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沙漠荒滩、黄土高坡、青藏高原、海边风口,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在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他们种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复生后终于制服了流沙,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固沙作用。

近年来,林占熺和他的团队先后在青海、四川、甘肃等黄河流域沿岸各省份开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沙固沙、改良盐碱地、治理砒砂岩等多类型试验示范,17项成果处国际首创和领先水平。2015年,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批准设立“菌草工程技术保护黄河流域专项基金”,菌草生态治理已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列为黄河全流域推广项目,为我国和世界大江大河的菌草生态治理奠定了科学基础。他们的脚步还踏上了海岛,在福建平潭和湄洲岛开展菌草防风固沙、盐碱地改良研究与示范……

战风沙、斗严寒,30多年间,菌草顽强地生长着;舍小家、为大家,30多年间,林占熺忘我工作着。即将步入耄耋之年,他依然始终记着菌草怎样造福人类,时常废寝忘食,坚持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