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省气象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高质量气象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发布会答记者问

2022-09-16 16:39:56 张立庆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东南网9月16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16日,福建省委宣传部召开“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气象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质量气象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邀请到福建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敖大,介绍福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质量气象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有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福建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志,福建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冯玲,福建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长安,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今年国务院印发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福建正在加快建设气象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省。请问福建气象高质量发展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具体举措?

潘敖大: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关乎国计民生、责任重大。国务院出台的《纲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气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省政府已专门召开全省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视频会议,为我省气象高质量发展做了高位部署。全省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纲要》,加快建设气象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省,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提供更高水平气象服务保障。

我们的发展目标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到2025年,“数字气象”示范区、“海上福建”气象保障样板区、“清新福建”生态气象典范区、两岸气象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科技创新、气象服务、气象业务、气象治理上取得更大进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基本建成适应新时代新福建建设需要的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第二个是到2035年,打造高效协同的精密监测新标杆、数字智能的精准预报新业态、普惠共享的精细服务新模式,特色鲜明的气象科技创新有新突破,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全国领先,率先形成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新格局。

为此,我们将重点推进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是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二是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构建精准气象预报系统,发展精细气象服务系统,打造气象信息支撑系统。三是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完善“1262”(12小时、6小时、2小时)城乡精细化气象预警联动机制,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四是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数字气象”示范区融合创新水平,提升“海上福建”气象保障样板区服务引领,提升乡村振兴、交通强省气象保障能力,提升两岸气象融合和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五是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推动气象服务向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升级。六是强化“清新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强化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打造气候标志品牌,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七是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加强气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形成气象高层次人才梯队。

记者:雷达作为监测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重要的现代化装备,目前福建省的雷达监测能力和水平情况如何?未来就进一步提升雷达监测应用能力和水平,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邓志:气象部门利用天气雷达开展气象观测,如同医生给病人做CT扫描一样,能够很直观地探测到空中云雨分布。如今,我省投入业务运行的8部S波段天气雷达和6部X波段相控阵雷达,都能实时将观测回波传送到党政决策指挥机构,而且同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天气雷达已经成为我省监测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利器,为各级政府防灾决策提供依据。

我省是全国率先布点、率先应用天气雷达的省份,持续为全国天气雷达网建设、运行、应用贡献了诸多经验,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一是雷达监测能力持续全国领先。福建省气象雷达应用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建成气象雷达站,历经模拟信号雷达、数字化雷达、多普勒雷达、双极化雷达和相控阵雷达等迭代发展,福建一直是全国的先行省份。目前我省的天气雷达监测覆盖率达到95%,位居全国前列。在福州、厦门等大城市加密建设了6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进一步提升雷达观测的空间覆盖密度。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首部先进的S波段大型相控阵天气雷达,今年8月在我省投入试运行。

二是雷达应用水平全国前列。首先,我省突破了雷达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和自动识别技术,一是提高了对强对流自动识别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二是提升了近海台风定位定强和未来大风影响预报的能力,三是提高了短时暴雨的监测预警能力。

其次,我省天气雷达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业务和科研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并为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检验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相应科技水平居全国领先。

再有,我省应用天气雷达在非气象领域开展了应用和研究,比如应用天气雷达开展了对林火和海浪等级监测,其科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充分发挥雷达气象业务支柱作用,一是加快雷达建设,新建25部X波段天气雷达和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更新换代使用超过20年的老旧雷达,重点提升县城等人口密集区、气象灾害多发区域的雷达监测能力。二是加强雷达观测资料的分析应用,强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开发计算机智能判识天气等技术。三是加强相控阵等新技术体制雷达的研究应用,不断提升完善新技术应用水平,雷达应用方面始终保持走在全国前列,让精密气象监测更好地服务于新福建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请问目前福建省的天气预报水平如何?在推进精准预报工作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长安: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确实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的立业之本、事业之基,虽然目前还无法做到百分百准确,但我们会做到百分百努力。福建省气象局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多措并举不断强化精准预报的“龙头”作用,我省的预报准确率得到稳步提升,与“十二五”期间相比,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了3.2个百分点;低温预报提高了9.5个百分点,高温预报提高了18.2个百分点,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减少16%,气温和暴雨预报、气候月预测等多项预报质量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以上成绩来之不易,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抓手来实现。

一是聚焦问题导向加强统筹谋划。围绕增强精准预报能力的重点难点堵点,制定强对流、台风、暴雨、卫星、雷达、流域气象等专项能力提升工作方案,组织力量着力破解制约精准预报能力提升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形成研究型业务新业态。

二是夯实精准预报的基础支撑。以预报业务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气象监测站网布局,形成了“陆海空天”一体化的立体观测格局,尤其是借助雷达、卫星、立体垂直廓线等新型观测设备,气象部门对于大气的“把脉”也能够更加精准。

三是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我省在全国率先建成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发展以数值模式为核心的最优集成算法,获得全国大赛2个单项第一以及团体第二的好成绩,被国家气象中心及8个省份引进使用。研发基于自动站和雷达资料的分钟级临近降水客观预报产品,有效的提高暴雨高等级预警信号的准确率和提前量。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纲要》,充分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强化气象科技创新支撑,积极构建全时效、无缝隙、更加精准的气象预报体系,实现“六个一”的精准预报目标:实现提前1年预测福建气候异常、提前1季度预测重要气候事件、提前1月预测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精细到村天气、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

记者:文旅经济是我省“四大经济”之一,请问气象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为文旅经济赋能添彩,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冯玲:福建被誉为“山海画廊,人间福地”。复杂多变的天气,造就了让人拍案叫绝的美景,雪凇、雾凇、佛光、云海等奇妙的天气景观,使人们争相追捧、旅游“打卡”。我省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作用,构建“气象+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提供各具本地特色的精细旅游气象服务,气象趋利优势不断显现。

具体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打造系列气候标志品牌。积极挖掘我省优质、特色的气候生态旅游资源,助力10个县市获评“中国天然氧吧”,连续三年认定65个“清新福建·气候福地”,范围涵盖避暑清凉、滨海休闲、康养旅游等,助力气候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如龙岩武平借助中国天然氧吧品牌打造地区旅游IP,综合效益指数评估2020年居全国第一。

二是推出特色天气气候景观预报。例如,我们在泉州开展高山景观旅游气象服务,推出雨雾凇和云海预报,仅首期高山雨雾凇景观预报就为泉州九仙山景区新增游客近8000人,直接经济效益增加约120万。平潭推出蓝眼泪气象条件概率预报。霞浦推出“实景+海上日出”气象服务模式,向民众提供“全球观日基地”花竹村观日景观实景视频,游客满意度近90%。

三是开展特色专项旅游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还针对旅游热点开展精细化的专项服务,比如与高校、园林部门合作,建立了不同花期的预报模型,提供不同花卉的观赏指南,助推各地赏花经济发展。现在我们已开展6种花期预报,如永泰的梅花、福州的荷花,永福的樱花,宁德的杜鹃花、永春的桃花,预报地点精确到公园景区,花期时间精确到天,让游客跟着预报适时赏花,这项服务业务一经推出广受好评。

如今,天然氧吧、避暑旅游、气候康养旅游等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我们将继续挖掘各地潜在的气象旅游资源,优化完善服务供给模式,开展个性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旅游气象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记者: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请问福建省气象局在应对极端天气,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冯玲:福建特殊的地形地理和气候特点决定了灾害性天气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多发频发的态势。比如今年2月我们经历了近二十年同期范围最大的降雪、雨夹雪或冻雨;5—6月经历了历史未见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持续28天,4个乡镇累计降雨量超1000毫米,62%的乡镇超过500毫米,打破了88个历史同期纪录;7—8月还经历了历史罕见的高温热浪,高温日数达51天。可见,我们的气象防灾减灾任务日益加重。

全省气象系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早、准、快、广、实”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气象服务,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主要措施有五个方面:

一是完善“1262”气象预警联动机制。聚焦福建特色“三个提前”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与省防指健全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提前2小时转移人员,开展全过程、递进式气象服务,体现了早研判、早会商、早服务、早预警、早行动。

二是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瞄准“预警早一秒,风险少一分”,拓展预警传播渠道22类661个,服务45个部门1800多家单位,实现全媒体发布气象灾害等预警信息“分钟级”送达。今年以来向各级党委政府发送各类预警信号超2万次,其中红色323次。前汛期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命中率100%,预警提前量平均47分钟,比去年同期提升17分钟。

三是深化防灾减灾部门联动合作。今年以来,我们与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发布了130次地质灾害、山洪灾害和农业生产气象风险预警;与省考试院、省公安交警总队联合发布了高考221个考点天气预报;在台风、暴雨、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过程中,专门为交通、电力等部门提供分路段、分时段的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309期。气象预警融入福州、厦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和福州地铁指挥系统,为精准调度茶叶、烟叶等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参谋。

四是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查缺补漏全省70个国家级台站观测数据,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数据库。2021年在全省率先完成气象灾种21万余条调查数据的汇交和质检审核;今年以来已完成3000余份图件汇交审核,普查总体进度位居全国前列。普查阶段成果已应用于暴雨、高温等气象服务业务中,为气象灾害防御提供科学参考。

五是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全国率先开展省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建成气象科普教育基地91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部级28个。一批创客、传播学者脱颖而出,创作图文类作品375种、影视动漫类6种、宣传品类20余种,拥有300多名专兼职科普人员。每年举办上百场科普活动,受众超千万人,公众防灾避灾的能力和意识有效提升。

记者:福建是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气候是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活跃因素。请问,省气象局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张长安:十年来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生态文明指数连年位居全国前列。从气象条件和气候资源保护开发角度来看,福建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福天福地福山福水福气的“气候五福”。一是福天,气候资源丰富优越,是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全省空气清新度维持高水平。二是福地,气候形态多样,立体气候显著,海陆差异明显,旅游气候资源多样。三是福山,全省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3年位居全国第一。四是福水,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省份之一,降水资源丰富。五是福气,海峡两岸天气气候互为上下游,我省气象部门率先开启对台湾的预报服务,被誉为“未三通,先通气”。

我局通过“三个聚焦”着力推进生态文明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做出气象贡献:

一是聚焦绿色发展,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省气象局是省政府“双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成立了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福建分中心,打造全国一流的武夷山国家气候观象台,联合高校开展武夷山臭氧观测及研究,开展武夷山区气象影响评估,研究植被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与气候变化。

二是聚焦保护修复,开展生态文明气象保障示范。构建福建“山·海”特色的生态气象业务系统,提升武夷山脉、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等敏感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能力。全国首创、自主研发的雷达监测林火系统,在省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及全省多个森林防灭火单位落地运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水库增蓄、生态涵养保持、降低森林火险等方面成效显著。

三是聚焦生态趋利,科学保护和利用气候资源。加强风能、太阳能开发气候生态效应评估,实现1km×1km高精度的海域风能资源评估。汇聚和分析气象探测、城乡规划、国土空间、遥感和地理信息等数据,编织城市生态气候安全“一张网”。推动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和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将城市通风廊道构建和小区气候舒适度评价写入《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记者:福建省在大力推进数字福建建设,着力打造“数字应用第一省”,气象服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长安:我局通过积极打造全国“数字气象”示范区,全面融入“数字福建”建设,以数字化转型扩大气象服务资源供给,以网络化融合实现气象服务均等化,构建普惠共享的数字化气象服务新模式,提供高品质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是打造预报服务“一张网”。近十年天气预报实现城镇站点预报向网格预报的跨越式发展,打造出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一张网”,空间分辨率2.5公里,精细到乡镇,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基于位置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数据,构建“网格实况+网格预报+气象服务”数字业务模式。

二是提供普惠共享的公共气象服务。通过集约化的业务平台实现了预报和服务统一数据源,各类气象数据、气象信息可实时共享,推动公共气象服务产品融入闽政通、e福州、i厦门、e三明等公共平台,加大气象服务覆盖面。

三是构建智慧精细的气象服务场景。在福州,“气象精灵”数字化智慧平台可实现气象数据产品与城区水位监测、易涝点视频监控数据的实时融合,为水系联排联调提供气象支撑,城区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50%。在厦门,精细到街区路段的降雨、大雾监测预警,实时融入市政交警、高速交警,路桥集团等部门的主控室屏幕,交通事故“减量控大”。在寿宁下党乡、福鼎赤溪村等“数字气象”示范乡村,气象与村务、事务、商务有效融合,做好优政、兴业、惠农三篇文章。

数字化的气象服务更能体现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希望我们的气象服务就像您身边的空气一样不可或缺,谢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