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解码侨乡长乐的乡村振兴之路:产业兴旺 让百姓更富裕

2022-09-24 12:30: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作者:卢金福

长安村安涌池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长安村改造后的民居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东南网9月24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美酒、咖啡、冰饭,汉服表演,乐队演唱……最近,福州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夜城街市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该村全面改善乡村面貌,不断发展特色产业,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全面展开。今年,福州市出台了《关于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重点实施“产业带动、美好家园、文明铸魂、网格治理、强基固本”五大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样板。23日,记者探访了长乐长安村、猴屿乡、文石村等地,解码侨乡的乡村振兴之路。

整治人居环境拉高乡村颜值

“你若长安,便是幸福”在长安村口的道路上,这几个字相当醒目。沿着村里的幸福路行走,干净整洁的村道两边绿意盎然,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美景。在村里,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放置了两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还印有专属的二维码。

营前街道党政办科员、长安中心村党委书记、长安村第一书记林岩云告诉记者,从2019年开始,村里实施垃圾分类,保洁员每天都会定时上门收取垃圾,如果垃圾分类到位,保洁员会扫描二维码,在系统里给农户打分,0~10分不等,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物资。

据介绍,为了破解垃圾分类这个难题,长安村党支部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党建引领,强化党员责任意识,让党员干部带头组织村民代表及志愿者等成立垃圾分类宣传志愿小分队,带动每户村民都做环境保护的践行者。每条乡道都有2名党员卫生责任岗,公共场所也设立党员责任岗。

目前,长安村分类达标率达到95%,还建设了餐厨垃圾处理站,每天将60公斤左右的餐厨垃圾转化为30公斤左右的有机肥进行再利用,实现“颜值”和“气质”持续提升;按统一标准在村口建设村居支干和入户管网,设立了一座每天处理量达600吨以上的污水处理站,基本解决了原有农村旱厕带来的异味浓、蚊蝇多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安村人居环境整治村规民约》,并由村委会及环境卫生整治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村规民约》的实施,村庄人居环境得到质的提升。

长乐猴屿乡有一个特殊的超市叫“店仔”,在这个今年新打造的“连锁”积分兑换超市,村民可以凭借房屋整治、垃圾分类等获得的积分,到“店仔”兑换生活用品。猴屿下辖4个村,设有5家挂牌“店仔”,沿街设店,方便村民就近兑换物品。

猴屿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林珊表示,猴屿乡坚持“两山”理念,走具有侨乡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今年以来,党员干部带头,共组织华侨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各类群体约1500多人,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等各类清洁活动25场,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清理农村垃圾12吨,打捞水面漂浮物、杂草3吨,村庄环境更加整洁。

同时,猴屿乡还全面开展乡村建设“五个美丽”创建活动工作,对村庄边角地块、闲置区域、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垃圾堆放点等进行整理改造,共创建海堤沿线宅前景观、微菜园等美丽乡村微景观15处,新村街头公园、旧村游园等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3处,并将飞思农庄打造成为美丽共享田园。

潭头镇文石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明积分制工作试点村于2021年10月先行开展创建工作。同时为顺利于今年6月完成从“1个试点村创建”到“23个行政村全面铺开”的积分制推广工作,组织各村赴典型示范村文石村,对上墙材料、农户考评、积分兑换、积分超市运作等各项积分制具体实施工作进行全面学习,目前文石村共发放积分1410分,已兑换230积分。

文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宜琛说道,该村还着重抓好生活垃圾处理费收缴工作,从党员干部带头到广大志愿者共同参与,广泛宣传村民付费服务制度,实现以点带面辐射作用。截止目前,文石村共收缴卫生处理费40400元,缴费人口1340人,收缴率均达100%,已全部按规定录入人居环境积分制平台。

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

今年5月,长安不夜城启幕,长安不夜城街市地处村里的白石桥文化公园,记者在园内看到,里面设置有八宝冰饭、咖啡、特色美食等精致的小摊位,还有树葡萄采摘区、河道夜景观赏区、茉莉花海大风车露营区、文化苑、水上舞台、水幕电影以及民宿等,并引进水幕电影、网红驻唱、文创产品等多样的业态组合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提高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感,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实现村民村财双收入。

“福州地铁6号线开通后,营前站步行只有几分钟就可以到我们村,我们人流量有了,但可以创收的项目还不多,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丰富,开发更多吃喝玩乐的项目。”林岩云告诉记者,长安村打造了长安游乐园和幸福田园特色果树采摘园的“经济名片”,大力开发树葡萄,并对其进行休闲采摘和深加工为树葡萄干红,实现特色农业转型升级,还成立了村企唐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村里的文游项目,通过促进集体资产适度规模集聚,优化集体资产结构,活化古厝古宅,引进文创基地,集体地及店面广告出租,突破发展瓶颈,目前村里还有8间民宿正在装修,预计今年底开业,还将打造露营基地等。

在猴屿乡停靠着一辆“猴屿号”绿皮火车,这是当地打造的一处旅游景点,自去年“五一”假期落地以来,始终人气不断。记者在火车上看到,里面引入水果超市、咖啡轻食、青年旅社等业态,既能让游客开心打卡,又能满足消费需求。今年元旦,猴屿乡还打造了集旅游观光、亲子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侯遇房车文化营地。

由于常住人口稀少,村里的侨宅多为无人居住的闲置状态。为了激活侨宅资源,猴屿乡规划建设了番客文化街区,发动海外侨胞将闲置侨宅低价或是无偿提供给返乡创业青年使用。目前,猴屿乡有20余栋侨宅经过重构和改造后,变为具有侨乡特色的民宿和主题展馆等。其中,爱国侨领郑忠财无偿腾出的侨宅,被改造成华侨书院,吸引了源源不断的访客前来参观、研学。

据悉,今年猴屿乡还将建设1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项目、2个乡村振兴省级试点村项目,涉及浮岐岭寺畲族文化村、浮岐垱岐新村、象屿全国忠义名村、张村康桥文化街区、象屿1978、番客文化街区等,不断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文石村根据各村民小组的成员意愿进行功能策划,村庄全域形成六大区域,分别是以特色步行街、古厝、寺庙、湿地龙山广场为主的村落观光区;以蔬菜种植、农业观光为核心的农业种植区;以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为主的综合服务区;以农耕体验、农事教育、瓜果采摘为特色的农耕体验区;以天妃庙、马山炮台遗址、妈祖公园、牛山古洞、观日亭为主的文化观光区;以湿地、海洋保护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区。

“我们全力做好‘古’字文章。”刘宜琛表示,通过确立区域规划,明晰了文石村发展道路——以生态型农业和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湿地观光、乡村旅游、滨海农耕于一体的保护开发特色村庄,并逐步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体系,全力打造出观光区与居民点的平衡空间,形成了体验式生态农业。

目前,文石村已形成天妃庙祈愿、登文道怀古、牛山古洞探险、马山炮台壮志等游览线路,农业采摘、观花海等亲子体验等活动,形成“停车场-天妃庙-牛山古洞-马山炮台-妈祖公园-登文道-花海-村史馆-停车场”此条闭环式游览路线,全方面展示文石村乡村振兴成果。今年五一期间,每天都有上万的游客来文石村观光旅游,国庆期间随着花海的再次盛开,预计会迎来第二次游客高峰。

百姓富创造更高品质生活

随着农村产业的兴旺,拉动了经济发展,村民的幸福指数也得到了提升。长安村2021年村财收入94万元,同比2020年增长19%,今年到目前为止,村财收入达到了120多万。近年来,该村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幸福田园每年公开招租,提供创业渠道,202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750元,始终保持增长势头。

林岩云告诉记者,2015年长安村投入50多万元把敬老院修缮改造为幸福院,为村中老人免费供应三餐,目前共有49名老人入住。同年成立的医养中心,村中党员干部积极带头进行捐款,目前善款达到80万元,已补助1000多人次,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在传统节日开展期间,长安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专门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党建扶贫送温暖”慰问活动,着力提升群众精神文明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林岩云表示,接下来将探索成立关心关爱基金,为家乡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巩固移风易俗成果,加快建设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全面完成裸房整治,进一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力度培育后备干部,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真正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猴屿乡积极引导侨胞参与侨乡强基固本共同富裕文章。引导海外侨胞寄回侨汇收入,海外猴屿华侨在外拼搏,将赡家款寄回在乡侨眷侨属,猴屿乡鼓励三家银行服务并吸纳5000名侨眷侨属存款13.1亿元。集体土地承租与盘活闲置资产。如茂丰农庄向象屿村及其村民承租土地,飞思农庄向猴屿张村承租土地。戚继光公园平台出租给省旅集团打造房车营地,张村旧砖厂改造成侨家大院,这些都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此外通过合作投资,与省旅发集团、福旅投资开发公司等运营开发主体签约合作后,辖区村民也通过房屋租赁、入职企业等多种方式参与文旅开发,以文旅带动村民增收,百姓幸福水平持续提升。

长安村长安不夜城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猴屿号”绿皮火车成网红打卡地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猴屿号”绿皮火车内景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猴屿乡侨乡馆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记者在潭头镇文石村采访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潭头镇文石村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