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省工信厅“推进工业提质增效 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2022-09-29 17:15:16 张立庆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东南网9月29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9月29日,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召开“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工信厅:推进工业提质增效 服务经济发展大局),邀请到福建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翁玉耀,介绍福建省“推进工业提质增效 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福建省工信厅副厅长郭学军,福建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传芳,福建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郑伟,回答记者提问。以下是答记者问实录。

记者:数字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福建也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取得了丰硕成果。请介绍一下福建省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方面的工作成效?

郭学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融入工业化进程,激发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变革。在新的形势下,福建省紧紧跟随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数字中国建设蓝图,通过建机制、树典型、强平台、增服务,赋能工业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全省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跃升全国前列。两化融合达标企业数居全国第2,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规上企业比例居全国第3,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居全国第4,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形成一批灯塔工厂、黑灯工厂、5G全链接等标杆工厂。

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政策引领。先后出台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意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特别是近期出台的关于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九条措施,省级财政拿出真金白银,从平台赋能、标杆培育、软件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为企业转型升级“添把火、加把力”,增强“智改数转”的决心和信心。针对数字化转型痛点难点,广泛开展“揭榜挂帅”行动,对项目攻关给予资金支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导向,让企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字化转型已不是企业的“选择题”,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必修课”,唯有转型才有出路,早转早主动,早转早获益,不转很被动。

二是抓典型引路。通过建立专班机制,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召开现场会、分享会、对接会,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广经验。通过抓典型示范,增强转型主动力,形成传统和先进齐头并进、大中小企业智变升级的发展格局。目前,省市县已举办20多场现场会、区县行、高峰论坛等活动,打造了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龙头典型,培育161个省级新模式新业态标杆企业。如厦门远海码头打造全国首个5G自动化无人码头,实现“24小时作业、风雨无阻”。安踏、双驰、聚禾打造柔性产线,一条产线最多可同时制作50多种品类衣服,个性化定制鞋品最短2个小时出样发货。

三是抓精准突破。找准数字化转型规律,引导大企业主动转,帮助中小企业加快转。对大企业,广泛开展全流程、全过程、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如永春的良瓷工厂,是全球首个陶瓷行业5G数字工厂,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打通磨浆、配料、制胚、烘干、施釉等生产环节,生产效率提升35%。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通过平台赋能,加速转型进程。省级层面已推广了纺织工业互联网、辅布司、摩尔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纺织、食品、电子等细分领域整体性升级。期间,福州大学团队还突破了国外自控设备协议封锁,打破通用网关难点技术,企业装备从此不用受制于人,更不用缴纳高额服务费。

四是抓服务保障。坚持优化数字化转型生态,通过引进成立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学院等专业机构,加快新工科人才培养。支持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加强工业软件创新,持续培育工业APP优秀解决方案。举办工业互联网创新大赛、区块链大赛等,促进项目成果落地转化。组织省市县工业互联网培训班、领航班、青年论坛等,引领创新思维,参训超1万人次,全面提升政企人员数字素养。我们还计划开展“千企万员”赋能行动,遴选万名“数特派”服务专员,点对点助力企业加速转型。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通过政策引领、建用并举、揭榜攻关、涵养生态等举措,不断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新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全方位助力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

记者:我们知道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后劲,是增长的硬支撑,近年来,福建省工信厅在民企招商引资、推动工业项目建设和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请简要介绍一下主要工作举措和成效?

陈传芳:全省工信部门坚持把抓民企产业项目招商、落地和服务作为主攻方向,建立和实施全系统动员、全过程跟踪、全覆盖服务项目机制,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持续优化项目服务,稳步扩大工业有效投资,以增量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精准谋划,提高招商质量。围绕“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开展产业链梳理,针对重点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以“招得准、招得到、落得下、起得来”为原则,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为着力点,以壮大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精准策划一批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民企招商重点项目,努力做到“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

二是创新方式,提增招商成效。推行“一把手”招商、龙头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发挥龙头带动、政策引导、基金促进、要素保障等作用,深入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每年组织指导专场招商、小分队招商超400场次,连续举办十二届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引进了宁德时代、青拓集团、三一集团、桐昆控股、富士康工业互联等一大批全球500强、民企500强以及行业龙头企业来闽投资,截至目前,对接项目有近80%都已建成投产或在建。有力推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化等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带动形成集成电路和光电、高端装备、动力电池、不锈钢、化工新材料等21个超千亿产业集群。

三是突出重点,强化重大项目建设。每年建立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台账,由厅领导挂钩联系、专班人员跟踪服务,省市县协同,先后推动福州京东方、厦门联芯、中化泉州、上汽宁德、古雷炼化一体化等一大批工业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既调优结构,又补了短板;既引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又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四是整合资源,强化政策引领驱动。深入实施企业技改专项行动,建立省重点技改项目常态化申报受理、发布机制,打好技改设备补助、完工投产奖励、技改融资贴息等政策组合拳,有效激发企业扩大投资动力。仅今年已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1145项,截至目前,省技改融资贴息累计签约项目170项、融资金额230亿元,融资成本平均下降约40%。

五是提升服务,营造一流投资环境。开展园区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紧盯项目开工、投产等关键环节,持续下基层、走一线、进现场,主动靠前服务,协调项目开工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全省工信重点项目系统累计入库工业项目1.35万项,总投资达4.4万亿元。今年1—8月,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1%,较全社会固投增速高9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增速高7.6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大招商、招大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重点围绕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加强民企产业项目对接,再引进、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技术水平先进、辐射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和要素协调保障,持续扩大工业有效投资,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记者:刚刚我们听了翁厅长的介绍,过去十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在疫情持续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福建省工业经济如何顶住压力,确保工业稳定运行的? 

翁玉耀:今年以来,受世情行情疫情灾情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全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福建省工业总体运行平稳,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实现“开门红”,上半年增长6.5%、实现“双过半”,1—8月增长6%,高于全国平均2.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增速一直保持东部地区第1位。

主要有以下几个做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据今年不同时期工业运行状况,按照能出尽出、全面顶格、精准高效的要求,及时尽早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这些政策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政策兑现体现应享尽享快享,今年我们先后出台了工业稳增长7条、助企纾困28条、工业抗疫稳增长11条等政策措施,已经兑现增产增效奖励资金2.34亿元、新增纳统企业奖励1.22亿元,下达泉州、宁德两市抗疫资金5600万元,安排规模50亿元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融资贴息支持,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对各地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定期通报,开展专项调研督导,加快政策落地见效,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二是加强运行监测协调。完善全省工业稳增长协调工作机制,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紧盯“八个重点”,即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市场、重点技术、重点经验,完善工业运行监测分析机制,坚持日监测、周分析、旬调度,分析工业运行、用电、市场、出口、开票、成本等情况,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多措并举促进工业增长。

三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确定818家全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建立服务保障工作机制,确保“白名单”企业稳定生产,强化部门协作、实时会商、问题办理,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泉州、宁德疫情期间,我厅派出一线工作组驻点帮助,实施“一企一策”,促进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加快复工达产。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持续开展“全闽乐购”、福建“三品”消费季、“闽货八闽行”等活动,提振消费信心,推动纺织鞋服、食品饮料、日用品等线上线下促销,组织钢材、水泥等大宗产品专场供需对接活动,促进企业产品销售。发布4批次龙头企业名单,发挥龙头带动牵引作用,强化省内产业链上下游产能对接、协作配套。开通福建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发布企业信息、展示展销产品、促进供需对接,目前平台入驻企业已达1万多家。

四是加快工业项目投产。实行“一项目一专班一台账”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主动靠前服务,协调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快投产纳统,1—8月建成投产项目621个。抓好635项省级工业新增长点项目,1—8月实现新增产值2000亿元以上,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超40%,有力支撑全省工业增长。

五是经常性下基层服务。今年以来是我厅干部下基层时间最长、次数最密集、人数最多的,目前共集中安排7批小分队工作人员近200人次下基层、进企业,与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靠前帮扶企业,面对面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生产经营困难问题。实行“一产业一方案一专班”,推动集成电路、纺织鞋服、石化、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等产业提质增效。为每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备一名服务专员,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拓展“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服务功能,累计为企业提供惠企政策“点对点”服务超60万家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工业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落地见效,强化运行监测分析,推动项目加快投产,帮助企业纾困解难,鼓励企业达产满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三季度好于二季度,保持全年工业平稳运行,为全省经济发展作更多贡献。

记者: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请介绍一下省工信厅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什么成效?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郭学军:中小企业是稳定市场主体、稳定就业、稳定增长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具有举足轻重、事关全局的重要作用。我厅始终把促进中小企业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持续建机制、增扶持、优服务、解难题,召开全省民营企业发展大会,表彰民营企业“两优一先”先进典型,持续优化福建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至2021年末,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微工业企业18445家,营业收入45081亿元,利润总额2848亿元,分别为2012年的1.2倍、2.3倍、2.3倍,分别居全国第七位、第五位、第四位。

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大跨部门协调力度,推动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是完善惠企政策体系。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10条、加快民营企业发展25条、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4条、加大力度助企纾困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28条等政策措施,设立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各设区市也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并设立配套资金,逐步形成多层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顶格落实国家减轻企业负担政策,连续出台全省减负举措,形成“1+N”政策体系,近5年累计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超4300亿元。

三是促进创新创业。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深入实施“专精特新”提升工程,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300家,新大陆、福光股份等14家“专精特新”企业经培育成长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现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7家,居全国第6位。培育17个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21个省级示范基地,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载体平台。连续举办五届“创响福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超3000家企业在大赛中获得创业辅导培训,一批优质企业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实现赋能升级,如德尔科技在去年国赛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知名投融资机构青睐,加速推进IPO上市工作,企业估值达175亿元。近年来像德尔科技这样的高成长企业层出不穷。

四是完善服务体系。打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累计入驻服务机构8000多家,发布服务产品1.4万多项。建设“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平台网络,畅通968871(就来帮帮企业)热线电话和“闽政通”APP线上渠道,打造服务企业绿色通道,累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诉求难题1.2万多个,获评2021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十佳”优秀创新案例。在全国率先开展各地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连续两年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实现以评促优、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深化产融合作,打造“永不落幕”的“产融云”平台,促进政银企有效对接,福建省首只国家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子基金落地厦门,认缴规模25亿元。创新推进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推动制造业核心企业帮助1500多家中小微企业实现应收账款融资超过100亿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累计清偿欠款近50亿元,无分歧欠款化解率100%,居全国前列。

服务中小企业是我厅的职责和本分,我们要当好企业坚实可靠的“娘家人”,有求必应的“知心人”,合法权益的“守护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抓好企业培育,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用好“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暖心服务、“保姆式”服务,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中小企业发展会越来越好。

记者:福建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请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工信厅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样的成效?

郑伟: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也是践行这一重要思想的先行省份。作为工信部门,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定不移地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到工信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十年来,福建省在能耗总量基数低、强度优的情况下,自加压力、持续作为,实现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0.2%,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坚持节能、降碳、减污、增长协同推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纺织、鞋服、食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电动福建”建设,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严格执行国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兼并重组、退城入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全省钢铁去产能445万吨、煤炭去产能1363万吨,均超额完成国家任务,没有“死灰复燃”现象。

二是全面推动能效水平提升。紧扣强度压降、存量挖潜、增量优化,突出标准引领,严格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把好项目能效准入关,同时进一步提高节能审查时效,节能评审时间压减一半以上;组织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建立省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库,出台综合奖补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腾出存量空间,用于工业高质量发展。制定《福建工业能效指南》,出台行业节能降碳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完善省级能耗标准体系,全面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分区域、分行业、分年度有序推进产业全面绿色转型。目前福建能效水平稳居全国第5位,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统筹兼顾。

三是实施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出台《福建省绿色工厂创建和评价要求》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绿色制造标准评价体系;支持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实施厂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等绿色化改造,优化企业传统用能结构;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的绿色工厂创建和评价要求,部分指标高于国家的评价标准。同时,福建省加大工业绿色发展、节能降碳工艺技术典型案例推广,持续推动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目前全省已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14家、绿色设计产品184项、绿色园区5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家,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四是推进工业资源高效利用。在全国率先开展钢铁、水泥等9个重点用能行业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实现用能权交易715.6万吨标准煤,成交金额1.78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00万吨、相当于1.6亿棵树的吸收量。加强企业用能监督管理,仅“十三五”期间就开展节能监察3396家次,把占全省规上工业95%能耗的重点用能企业,全面纳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做到实时监测,规范企业用能行为,强化行业能耗预警分析。加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规范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全省有28家(次)企业入选工信部再生资源行业规范企业名单,158家企业、27家园区被评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目前福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围绕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坚定不移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化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努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纺织鞋服是福建省传统优势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知名度在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请介绍一下目前产业整体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什么考虑?

陈传芳:纺织鞋服是福建省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民生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成立省领导任组长的纺织鞋服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总体呈现出“规模大、链条全、龙头强、转型优”等优势和特点。

一是规模持续做大。2012—2021年,福建省纺织鞋服产业经济规模翻了一番以上,成为全省首个破万亿的产业,营业收入从4840亿元提升到1.16万亿元,居全国前五位。化纤、纱、鞋、服装等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国内近一半的锦纶、化纤纱,三分之一的鞋、棉混纺纱,五分之一的服装、坯布产自福建。鞋出口规模居全国首位,全球每五双运动鞋就有一双“福建造”。十年来,福建省运动鞋服品牌快速发展,如安踏跻身世界前列,为奥运会等重大赛事选手提供运动鞋服装备,研发的轻质跑步鞋还随航天员遨游“天宫”。中高端运动面料配套日臻成熟,加快从“跟跑”向“赶超”转变,众多新品供应国内外知名品牌。

二是产业链配套完整。福建省纺织鞋服产业率先在全省建立最完整的产业链。上游建成全国最大的锦纶民用丝等生产基地,中游拥有化纤混纺纱等棉纺织造特色产业,下游“闽派”鞋服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全产业链集化工原料、化纤、纺纱、织染、鞋服、产业用品、纺机装备、产业平台等为一体,实现了从“一滴油到一件衣”的生产。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优势明显,福州、莆田、泉州、三明等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童装、休闲服装、泳装、经编等14个全国纺织产业特色名城(名镇),长乐、晋江、永安荣获“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称号,“莆田鞋”区域品牌成功注册图形商标。

三是龙头发展强劲。全省培育打造规模体量大、创新能力强、有较强产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25家,其中恒申等7家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我们通过实施龙头引领,永荣等7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带动全省7家化纤企业、4家染整企业、3家棉纺企业入围国内同行业前30名,数量居全国前列。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安踏成为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唯一中国体育用品品牌,七匹狼等7个品牌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通过实施质量强省,打造纺织鞋服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8家、福建质量标杆企业12家,均占全省总数20%。

四是转型升级提速。全省纺织鞋服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龙头企业聚焦工业互联网集成提升,中小企业加速上平台、用平台,赋能精益高效生产,如棉纺企业万锭用工数已从原先的200人降至25人左右。福州长乐、泉州晋江数字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长乐区建立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60%纺织企业、80%纺织设备;晋江市鞋服企业90%以上“触网”,60%以上应用“数控一代”智能装备技术。全省培育了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4个,引进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创建了省级高端绿色鞋服制造业创新中心。

当前,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影响,福建省纺织鞋服产业展现出深厚积淀和较强韧性。我们通过强化部门协同,采取深化产业跨地区“手拉手”供需对接、开展“三品”消费季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增设50亿元产业专项纾困贷款、建立行业企业“白名单”制度等措施,帮助企业拓市场、促消费,引活水、畅融资,送服务、解难题,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下一步,我们将立足长远谋发展,深化实施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以产业集聚化、产线智能化、产品高端化为重点,突出龙头带动,强化铸链育群,进一步做大做强上游纤维原料产业,推动中端织造染整关键环节转型升级,拓展下游高端纺织品供给应用,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的纺织鞋服先进制造中心。

记者:我们关注到,近年来福建大力推进“电动福建”建设,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船舶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郑伟:“电动福建”是福建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壮大的一个典型。2017年,福建就在全国率先启动“电动福建”建设,并将其作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纵深推进。目前,全省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基本涵盖了所有类别,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永磁电机等关键产品技术跻身全国前列。

一是坚持统筹协调,加大“电动福建”产业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以及省电动船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的作用,加强上下联动与部门协同,合力推进“电动福建”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电动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措施,安排“电动福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等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突出龙头引领,夯实动力电池产业全球领先地位。福建省狠抓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龙头培育和全产业链延伸,强化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十年来,全省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从基本处于空白,发展成以宁德时代为龙头、全球最大、技术领先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和研发创新中心,形成涵盖动力电池正极、负极材料及隔膜、电解液等全产业链。2021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125GWh,增长155%,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2%,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2%,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一。今年1—8月,全省动力电池产值达1008亿元,增长101%,呈现全球持续领跑、规模加快壮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三是强化项目培引,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出整车引领、推广带动、创新驱动,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一方面,2015年以来,福建省持续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新能源汽车实时监管平台,加强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接入管理;截至今年8月全省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31.2万辆,其中今年1—8月推广9.1万辆、增长101.7%,目前全省城市公交车基本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2018年福建省引进宁德上汽项目,进一步补齐新能源乘用车短板,带动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近期我厅进一步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提质扩量增效;2021年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量9.3万辆,是2015年的10倍多;截至今年8月,金龙汽车累计销售新能源客车11.4万辆,氢燃料电池客车、专用车超900辆,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前列。

四是立足产业优势,打造电动船舶产业发展先行区。福建省以“立足福建、服务长江、面向全国”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开展沿海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工作,并获国家支持作为重点地区先行先试。建设船用电池及动力总成研发制造基地,推动船舶电动化、船型标准化、岸电一体化、运营市场化、产品金融化;引进招商局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中船702所等高水平电动船舶研究设计机构落地福建,加强项目开发合作;重点推进一批试点示范船型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中渔业辅助船批量试点,闽江货船、电动游艇顺利交付,港作拖轮抓紧建造,闽江游船、福州内河游船、沿海观光船、渔业执法船等完成方案设计;同时,建成投用电动船舶试验充电站,并搭建省级电动船舶运营管理平台。

下一步,福建省将继续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电动船舶试点示范实施方案,抓好新一轮“电动福建”政策接续,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布局、全产业链延伸、商业模式创新、试点示范应用、绿色消费引导等工作,持续壮大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打造电动船舶产业发展样板区和示范区,进一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电动福建”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