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突破丨文旅跃进,世遗数量名列前茅

2022-11-05 14:47:1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作者:陈楠 谢玉妹 邹红

东南网11月5日报道(记者 陈楠 谢玉妹 邹红)“泉州人一直梦想着能够让全世界都知道泉州,这个美丽并且富有内涵的小城……如今我能够大胆地说,我的家乡是世遗之城,它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也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对于土生土长的泉州人蔡先生而言,家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宋元时期更是闻名世界,世遗之城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

bd6423aabd498938d7c04ff41637633d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泉港区全景图 图源 福建日报

2021年7月25日,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至此,福建省共有5项世界遗产,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泉州的成功申遗不仅是这座城市全面觉醒、全面深入发掘自身独特价值的展示,也是泉州系列遗产至今仍系统完整保护的体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和旅游具有高度关联的属性。福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也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将两者合二为一,突破现有屏障,打造独具特色、世界知名的旅游地?

近年来,福建省研究出台了《福建省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了福建要围绕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目标实施十大行动,以5项世界遗产为抓手,着力整合文旅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

世遗之城

赓续文化辉煌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一项复合性的系列遗产,22处遗产点共同体现了多元文化信仰体系、水陆交通网络体系、资源生产贸易体系以及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共同构成了10-14世纪开放、合作、共赢的东亚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历史画面。

317322e75ef8ce67a8839b02d0b0a578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源 东南早报

为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让宋元泉州城市特色得到高效保护和延续,泉州专门成立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领导小组,下设17个专门机构负责22个遗产点的日常管理。同时,出台系列遗产管理规划,不断夯实遗产保护利用法治根基。一方面,泉州积极加强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增强基础性保护,向上争取文物资金,有序推进世界遗产抢险保护和文物安全检查。

f790c9c47743e8a8d32aa1d67e804ddd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源 东南早报

泉州的遗产多数是活态的,在泉州7.1平方公里的古城遗产缓冲区,直至今日仍有许多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活在其中,泉州百姓对遗产的热爱和守护已深入人心,这是泉州遗产能够历经千年,并得以真实、完整保存的重要基础。

为活态利用历史遗存,泉州积极构建“一中心多点”的世遗文旅消费空间,“一中心”即泉州古城。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泉州坚守初心,对古城实行3.0版的“活态保护”,致力将古城打造成一座“活态博物馆”。众多的古迹、风貌建筑构成博物馆的物质展品,居民的日常生活、习俗活动则是这座博物馆的活态展品。

泉州不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策划了展览展示、遗产研学、学术研讨会、文创集市、非遗民俗歌舞踩街等多项主题活动,还组建成立志愿讲解队伍,加强世界遗产展示阐释,持续扩大“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品牌影响。这座迈入“世遗时代”的城市,正在用一个个方案、一张张图纸,高标准精心守护历史,用一条条街道和一座座古厝彰显活态保护的传承,延续世遗之城的诗意和烟火气。

申遗成功一年多来,泉州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成为国内热点旅游城市、“宝藏旅行地”。多个遗产点的游客人数翻倍,前来旅游打卡的网络红人和短视频博主更是进一步点燃泉州热度。

惠安女的服饰、蟳埔女的簪花围、闽南古早味的海蛎煎、土笋冻、牛肉羹,还有梨园戏、木偶戏……一张张带着世遗特点的风景图和一个个充满海丝风情的短视频,吸引了无数网友观看、点赞。“从来没来过泉州,感觉必须要来一次”“泉州好城市,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去”“去了泉州才恍然大悟,闽南文化也影响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伴随着悠悠海风,这座位于福建东南一隅的古老城市,成功“出圈”!

迈入新征程,泉州将继续守护好古城的“根”和“魂”,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推动遗产保护成果全民共享,让世遗之城迸发新生命力,赓续文化辉煌!

非遗活化传承

焕发时代华彩

一点一点在石头上“绣”出图样。16日,位于厦门的惠和石文化园里,一场厦门女性创业就业项目培训正如火如荼地举办。国家级非遗惠和影雕代表性传承人李雅华在现场进行指导。

6f1fc527bb2b1b61348bc4f66f0c06d4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厦门鼓浪屿 真刚平 摄

在厦门,非遗渐渐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非遗培训班、非遗文旅体验等各类非遗社会传承活动,也让市民了解非遗,热爱非遗,更有人通过多彩的活动成为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一份子。

从2007年全国首个国家级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到2019年顺利验收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主要建设地区之一,厦门创新探索出非遗活态保护传承的“厦门经验”,走出制度化、系统化、融合化的传承发展之路,让厦门非遗和闽南文化焕发新时代的华彩。

69b977db55665bf737993f540b6226d0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厦门小巷中的美食 柯佳旭 摄

厦门古法酿造酱油、薄饼、海沧土笋冻、传统面线……这些非遗产业化项目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产业化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与厦门在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鼓励非遗与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产生“造血”功能的系列举措有着很大的关系。厦门支持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创新内容和服务形式,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厦门漆线雕技艺保护单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锡雕、珠光青瓷、闽南传统美食等非遗项目及传统手工艺项目参加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非遗购物街及各类文化旅游推介,推动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87eed867d5a9e7004ac4503d60edddb9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厦门鼓浪屿轮渡 吴镝 摄

今年是鼓浪屿申遗成功五周年。7月的时候,鼓浪屿以“世遗回响,海韵天籁”为主题举办的音乐节,结合鼓浪屿港仔后沙滩、音乐厅、码头广场、历史风貌建筑等特色演出场所,展现鼓浪屿音乐核心要素,挖掘“音乐之岛”的品牌价值,让市民游客尽享文化盛宴。

如今,非遗也成为了厦门旅游新亮点。厦门鼓励非遗项目进行旅游开发,推动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基地。“非遗+旅游”项目,成为游客参观体验传播闽南非遗的重要途径。在鼓浪屿海天堂构,木偶戏、南音等非遗项目表演,增加了景区的文化意蕴。

2020年,厦门出台我国首部地方文化保护专项地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靶向破解闽南文化保护中的现实难题,首次明确实施闽南文化保护名录制度,设立闽南文化保护专职队伍、允许在厦台胞申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闽南文化集中展示中心、鼓励城市建设体现闽南特色等等,为闽南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创新机制

激发新活力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三坊七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f8521c29f201d4ed5283d20fa0251f55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福州三坊七巷

2012年,“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和三坊七巷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5年,三坊七巷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正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永泰县同安镇洋尾村爱荆庄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19年7月,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坛举办。2019年11月,福州开展新一轮包括文物在内的古厝保护提升工作,涉及项目91个、资金176亿元,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2021年1月1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开始施行。

36c01a1c2fd5efaca6d7f4730709044e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先后投入380多亿元用于名城、街区、历史建筑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新建冶山、新店2个古城遗址公园,打造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开展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普查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从硬件提升向历史文化内涵延伸拓展,有效赓续了福州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拥山面海的福建,文化多元绚丽、底蕴深厚。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历史文脉,体现了一代代福建人的责任和担当。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