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史称“崇祯之渊”。
正当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年逾花甲而名满天下的大文学家冯梦龙,在几经科举失意,仕途坎坷,忽获一个七品县令之职。他怀着修齐治平、从政济世的宏大抱负,远离富庶的江南水乡苏州,带着唯一的儿子冯焴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地僻民贫的大山深处——福建寿宁。
冯梦龙(1574—1646年),苏州府长洲县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明崇祯七年至十一年(1634—1638年),冯梦龙出任寿宁知县。主政寿宁期间,他求真务实,勤政为民,在明末的动荡中保全寿宁,造福百姓。清·乾隆《福宁府志·寿宁循吏》称其“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来源:寿宁县冯梦龙纪念馆)
此时的寿宁,城门崩塌、学宫倾圮、市井萧然。尽管已逾61岁之年才能报效国家,冯梦龙仍十分珍惜这次履新的机会。他为触目所及的贫困感到震撼,却没有丝毫的灰心,而是认定“寿宁可为”!
他赋诗道:
出岫看徐升,纷纭散郁蒸。
莲花金朵朵,龙甲锦层层。
似浪千重拥,成文五色凝。
不须占太史,瑞气识年登。
——冯梦龙《瑞云》
这是怀抱“一念为民之心”的冯梦龙,其激情满怀、造福苍生的真实心情的坦露。
寿宁原有城墙。嘉靖年间,倭寇二次来犯,攻破县城,城墙倒塌,多任知县无力修复。入夜时分,老虎频频入城,百姓惊恐不安、惶惶度日。
余莅任日,闻西门外虎暴,伤人且百余矣。城门久废,虎夜入咬猪犬去。
——冯梦龙《寿宁待志·虎暴》
刚刚到任的冯梦龙立刻意识到,修城门、打老虎,事关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定要办。他了解到平溪周工匠会设陷阱捕虎,即带人赶赴平溪,恳请周工匠出山造陷阱。
余捐俸造数具,置虎常游处,各畀二羊,责令居民守视,获一虎赏三金。半载间,山后、溪头及平溪连毙三虎,自是绝迹。
——冯梦龙《寿宁待志·虎暴》
修筑城墙和设造捕虎陷阱都需要钱。此时县财政亏空千余银子。冯梦龙向上申请无果,他便自掏腰包,带头捐俸。冯梦龙“重立四门谯楼,城之崩溃处悉加修筑”。并置大鼓一面,安排专人负责夜间打更巡察。看到县城防御需要,百姓饮水和灌溉的困难,他又组织人员在城内蟾溪中筑堤建坝。短短几个月时间,冯梦龙还修县衙、修仓库、储粮谷、修监狱、标铺立坊,复建各处关隘。这些都是民生工程,黎民元气日渐恢复,安居乐业。
冯梦龙了解到,前任戴镗是个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好官,留下口碑,令其十分敬慕,遂在县衙私署旁的老梅树下,修建一个“戴清亭”。并赋诗一首:
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
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
地僻人难至,山多云易生。
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
——冯梦龙《戴清亭》
诗中“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以高冷老梅自勉,独标清韵。“戴清亭”至今卓然屹立。亭前树有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题写的“冯梦龙宦寿纪念碑”。
戴清亭(资料图片)
寿宁山高水寒,一年一熟,粮食产量低。“一值水旱,外运艰难,立而待毙”“穷民犹蹙额,五月卖新禾”“带青砻早稻,垂白鬻孤孙”。民瘼疾苦,令他痛心疾首!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如何育种、耕田、治水、施肥,写了“实操手册”颁布执行。他查阅旧志,了解到县衙有留仓,就学习戴镗的贮银输谷良法,让“官无发粜之扰,民有乐输之便”,县仓“三年以来,储俱见谷”,这样,应对灾荒,实现“无饥”,就有了底气。
冯梦龙是判案高手。古之县官,重要职能是断案。百姓评价县官标准,主要看断案是否公正,断案水平是否高明。冯梦龙明断讼案、政简刑清。他“旧案不推托,难题不回避”,公正处理一大批积案,万民咸服。更让人称道的是,他信奉并实践孔子朱子“无讼”思想,加强道德教化,消除民间纠纷隐患,预防社会矛盾发生。
革除弊政·冯梦龙在寿宁(来源:吴华光)
对于社会纠纷,他采取司法调解的方法,如典型的“犀溪断牛案”流传千秋。西浦是风光秀美村庄,河流纵横,土地肥美。这里有两个村庄村民不睦,因土地相连,平时常因小事摩擦发生吵架乃至械斗。这一次,牧童放牛引起两村耕牛相斗,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双方村民争辩吵架,酝酿械斗。
冯梦龙得知此事,及时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加以调解。他在西浦官厅发布一道十六字文告曰:“两牛相触,一死一生。死者同食,生者同耕”。
除暴安良·冯梦龙在寿宁(来源:吴华光)
此道文告,公平公正,接地气,通和气,大家都服气,从此两村和睦相处。《寿宁待志》记载了好几个断案案例,冯梦龙宦寿四载,乾坤朗朗。县监狱“时时尽空,不烦狱卒报平安”。
寿宁待志(寿宁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那时的寿宁,地僻民穷,“学校虽设,读书者少。自设县至今,科举斩然。经书而外,典籍寥寥,书贾亦绝无至者”。冯梦龙到任之后,想了许多办法,捐款重修了学宫,请老师来教育寿宁士子。他把自己撰写的《四书指月》翻印出来,亲自为士子讲解,希望他们奋发进取,刻苦阅读,领会朱子《四书》的真谛。他“立月课”,每月都到学校授课,使“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当地方志称誉他“首尚文学”“遇士有礼”,由此开启寿宁数百年彬彬向学的好风气。
冯梦龙执意化民成俗。他痛心于当时“重男轻女”“生女则溺之”的陋习,导致寿宁性别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对此,他以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写了《禁溺女告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严之以法。他抄写了几十份,盖上县衙官印,命衙役们到全县各村张贴发布,广而告之。同时,他严格执行《禁溺女告示》规定的有关内容,一边厉禁,一边捐俸以赏收养者,从此寿宁溺女之风渐息。当时寿宁民众普遍“信巫不信医,每病必召巫师迎神”,不少人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甚至丧命。对此,冯梦龙“示禁且捐俸施药”,改变了民众恶习陋规。
作为一位受民众爱戴的地方官,冯梦龙与大儒朱子有许多交集。寿宁县是福安和政和各取部分土地组成的。朱子的父亲朱松曾在政和任县尉,到过许多乡村,留下多首吟咏。朱子的老师刘子翚也有吟咏三峰寺的诗。朱子当年在崇安赈灾,首创建立社仓,并在全国推广。寿宁前任知县戴镗随之仿效,建立南溪、平溪等五个社仓,而冯梦龙又将社仓修复使用。
和朱子一样,冯梦龙目光所及、所思所想,都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市井烟火。由于寿宁山高路陡,农民挑粮辛苦。冯县令规定,粮户的谷子可以就近向社仓交纳;荒年发放救济时,村民就近的社仓领米、籴米,以减轻农民负担。
当然,冯梦龙与朱子更主要的是思想和为民理念的交集,他们的无讼理念、劝农劝学作为、清廉表率都十分相似。两人从政作风亦相似,凡是有害国家百姓的事,不论是不是在自己职权范围,他们都要管,并且都十分执着。冯梦龙深研朱子著作,他的《四书指月》等书,不仅准确阐释朱子原意,又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普及性,更适合士民大众阅读。
宦游寿宁的冯梦龙不仅是好官清官,而且是一代文豪。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跋山涉水,走遍全县,细致观察了民间耕作、养猪捕鱼、房屋农舍乃至婚姻丧葬等民情风俗特点。他虚心向百姓求教,身躬力行,感受“寿邑之贫”“寿民之艰”,对各种时弊铭记在心。在寿宁的最后一年,冯梦龙编撰完成了5万多字别具一格的《寿宁待志》。它记录了明代后期真实的社会情况,书中大量篇幅是冯梦龙宦寿期间的思想实录,十分珍贵!
冯梦龙在寿宁任职四年,他减轻徭役、改革吏治、明断讼案、革除弊习、整顿学风、兴利除害,打造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寿宁。晚明学者评价其“计闽中五十七邑令之间,无逾先生”,称赞冯梦龙治下寿宁“农野馌残歌夜月,公庭讼简闭春云”。
冯梦龙满腹文章,千里宦寿、两袖清风,满墙书卷,白天下乡调研或升堂为民办事,晚来在灯下读书写作,树立起好官清官的精神标杆。四载寿宁留政绩,先生岂独是文章?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明三代五百年间的话本和拟话本的基础上,经过他的整理选编润色加工而辑撰的三个短篇小说集。(资料图片)
寿宁南山之巅的冯梦龙塑像。(寿宁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寿宁南山是寿宁著名的风景区,这里青山如黛,绿水长流,苍翠蓊郁,鸟语花香。
在巍峨的南山顶上,耸立着冯梦龙塑像。尽管历经风雨侵蚀,一代大文豪、一代清官好县官的风骨依然。他长须飘忽,两袖白云,眺望远方,见证着昔日的寿宁县,正在变成阳光雨露下秀美幸福、百业欣欣的新山城!
寿宁仙峰岭(来源:闽东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