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今日县市热词 > 正文

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2023-01-05 08:10:19 作者:吴海奎 来源: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海奎昨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市长黄文辉代表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去年厦门发展主要成效和亮点,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报告说,2022年,厦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尤其是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和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按照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克服国内外各种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着力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扎实做好“两稳两促”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指出,2023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抓机遇、强优势、挖潜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回顾2022

主要成效

(以下数据均为2022年1-11月数据)

1.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稳增长有力有效。兑现惠企资金超400亿元。“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纾解企业流动性困难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15个同类城市中居前列。

扩大投资成效显著。策划生成项目1001个、总投资6096.6亿元。47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42.9%。

消费市场稳步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9%。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保持全国首位。

外贸外资保持稳定。外贸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七。获批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和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 46.6%,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44.8%。

2.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启动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创新型城市第12位,科技集群、科技强度首次跻身全球百强。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谋划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支柱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旅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

招商引资提质增效。新增签约项目856个,三年计划投资1612.4亿元,引进天马8.6代线等3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新增落地项目874个、三年计划投资1406.3亿元。

3.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515个事项“免证办”、154个事项“秒批秒办”,承接省级下放审批事项211项。海丝中央法务区落地合作项目 91个。

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优化整合市级重大片区指挥部,扩大技术创新基金规模至150亿元,设立城市建设投资基金,策划生成18个PPP项目和8个REITs项目,安居集团项目成为全国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项目。

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市属国企整合为16家,建发、国贸、象屿在《财富》世界500强位次分别提升至第77、第106、第160位。

4.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金砖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现。成功举办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论坛等金砖“中国年”系列活动,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及大赛永久落户厦门。对金砖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长28.6%。

开放合作走深走实。厦门自贸片区新增全国首创举措15项,象屿保税区质量效益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131.4万标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增长10.9%、投资增长11.9倍。

两岸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成功举办第十四届海峡论坛、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等活动。设立大陆首个台企金融服务联盟和首家全国性台商产业投资基金。对台贸易出口额增长36.9%。

5.城市承载力辐射力日益增强

跨岛发展成效显著。同翔高新城成为先进制造业新增长极,银城智谷等产业园区加速成型,新体育中心、新会展中心等重大公建项目进展顺利,马銮湾生态三岛等生态工程建成投用。

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厦门新机场主体工程加快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6 号线集同段开工,6号线林华段全线洞通,福厦高铁厦门段完成铺轨,海沧疏港通道建成通车,翔安大桥成功合龙。

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提升。获批国家智能建设试点城市,建成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43个项目开工建设,改造老旧小区5.1万户。改造新建公园绿地120公顷,山海健康步道林海线建成投用。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增长6.4%。打造18条乡村振兴动线和69个试点示范村,全面完成农村雨污分流工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保持全省第一。厦门临夏东西部协作获评全球减贫案例。

6.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公共服务扩容提质。建成76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学位8万个。新增医疗床位2800张。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成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站、“长者食堂”633个,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地区。新增32家普惠性托育园。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面完成4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在厦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92.6%。竣工保障性住房1.18万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8.67万套,发放大学生住房租金补贴1.4亿元。医保支付 DIP改革居全国试点城市评估第一。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完成污水处理“三个一百”计划。生活垃圾分类考评连续18个季度全国第一。率先全国设立海洋碳汇和农业碳汇交易平台。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坚持创建为民靠民惠民,开展五大专项整治和三大重点攻坚行动,构建“大城管”治理格局,累计改造提升农贸市场85个,整治城中村电缆线20公里。

7.安全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疫情防控科学精准高效。指挥部体系始终激活,每日会商解决问题,“三公(工)一大”“大数据+网格化”机制高效运作,快准严实细处置本土病例近千例,涉疫突发事件400余起。

风险防护网织密织牢。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刑事警情下降5.4%。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保持全国全省低位。房地产风险平稳可控。推动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粮食安全保障规定》。“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评居全国前列。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近邻社区”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案例获评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建成668个智慧安防小区,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率达98%。全市和六个区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区)“满堂红”“五连冠”。

8.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建设,12345获评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最高等级,12315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展望2023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1.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夯实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启动企业千亿研发投入引领计划,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技术源头掘金行动。打造“鹭创通”综合服务平台。联动实施知识产权、质量强市、标准化战略。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推进“群鹭兴厦”人才计划,筹建国际化引才联盟,建设海峡两岸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基地。

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大力推动高端创新机构和人才集聚发展。完善科学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机制。高标准建设能源材料、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

2.着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优做强支柱产业。加快打造万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壮大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新兴海洋生物科技、数字医疗等领域。加快发展光电信息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打造以锂电池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大力支持前沿技术研究、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挥商协会作用,拓展链主招商、央企招商、基金投行招商。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培育现代供应链综合服务企业。加快布局境外物流配送基地,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

3.着力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着力扩大内需。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发展体验式、策展型等消费新业态,大力发展会展消费、文旅消费与体育消费。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拓展与金砖国家及“金砖+”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国家交流合作。推动厦门自贸片区和数字自贸区建设。

建设高效畅通开放通道。高水平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和智慧港口建设,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推进福厦高铁建成通车。

推动外资外贸稳中提质。打造外资外贸外经联动服务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推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厦漳泉都市圈建设。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4.着力强化改革攻坚,激发现代化建设新动能

加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大力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数据等要素市场。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实施系统集成式财政管理改革。运用“财政+金融”方式,转变产业扶持投入方式。用好TOD、EOD等模式推进城市综合开发。

加大低效闲置资源盘活力度。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高效盘活各类土地、房产及其他经营性资源。运用各类方式分类盘活一批国有资产。

5.着力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深化以通促融。加强两岸经贸往来。做大两岸海运快件和跨境电商业务。稳步推进厦金通电、通气、通桥项目厦门侧工作。

深化以惠促融。用好各项惠台利民政策。支持更多台湾人才和台湾青年来厦交流和就业创业。

深化以情促融。办好海峡论坛等重大涉台活动,建好两岸交流基地、青创基地。

6.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更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统筹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和集中连片开发。开展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加快新城建设。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强城市整体设计和风貌管控。推进山海廊道、湿地、湾区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建设更具韧性城市。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实现4号线、6号线轨通,加快推进第三东通道等跨海通道项目规划建设。加快建设供水大水网,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市级示范区。加强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建设。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双千兆”城市建设。高水平建设城市大脑,推动工信、商务、城市管理、市政、交通、水利等领域智慧化升级改造。

7.着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壮大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保障好“米袋子”“菜篮子”。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管理。推进“崇尚集约建房”示范区、“绿盈乡村”“四好农村路”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

8.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地方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厦门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空间及文化地标,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加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建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9.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 46 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 5.9 万个学位。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支持在厦高校“双一流”建设。

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推动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建成投用。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妥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优化分级诊疗服务。完成疾控体制改革。办好第 21 届市运会。

拓宽多元增收渠道。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深入实施收入倍增行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落实个人养老金试点工作。做好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

10.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筑牢安全防线。建立重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持续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强化金融稳定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治理。开展社区治理深度赋能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

建设法治社会。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 (社区) 创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