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八闽文脉·品福 | 八闽上元“张灯观赏”习俗

2023-02-05 20:06:5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李雅兰  作者:

作者:晋诗宁

每逢上元(即正月十五)有“张灯观赏”的习俗,所以又将元宵节称为“灯节”。元宵灯节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如今,在福建许多地方不仅保留传统灯节活动,还融合各种非遗文化创作,如大田板灯龙、福鼎前岐马灯、屏南双溪元宵灯会、霍童“二月二”灯会等,在创造独具特色的灯节文化的同时,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安康的憧憬与期盼。

89d04e7f5303405f6ad84ba3f7ab64a8_af4765de91e74fd085ceaa4f80e3b7a4.jpg

《板灯龙闹元宵》,龙舞(大田板灯龙)由龙灯巡游演变而来。长期盛行不衰,一直承沿至今。每年的元宵节,大田人都要在乡村或街巷舞动板灯龙,俗称为“迎龙”。(林建伟 摄)

大田迎龙源于唐,而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今。据大田玉田村范氏族谱记载,曾任中丞御史的范元超于唐天祐元年(904年)辞官携眷,定居于大田均溪,因“灯”与“丁”谐音,迎龙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庆贺吉祥平安之意,于是大田开始板灯龙的民俗活动。

大田板灯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4部分组成。龙珠镶金镀银,光芒闪烁;龙头高近3米,以竹篾扎成,外面裱上油纸,再绘上色彩鲜艳的龙鳞,龙眼、龙角、龙须形态逼真;龙身是由一节节硬实的灯板连缀而成的,通常是六七百节至上千节不等,每节板长达2米左右,点着3盏花灯。

d43e14db76636a226049e843ae07fab2_f3b6784e34c949369bbe95c329e4ae53.jpg

2008年6月1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龙舞(大田板灯龙)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料图片)

龙体先用竹篾扎成,裱贴着透明剔亮的龙纸。两侧的龙纸上或描画着栩栩如生的龙鳍、龙鳞,或贴以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的剪纸,而前方、后方的龙纸上则书写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一类的祈颂语;龙尾的灯板则比普通的灯板略长,龙鳞、尾鳍的彩饰活灵活现。

其表演丰富多彩,前以响铳开路,由德高望重者手执“龙珠”,引龙前行,逗引龙做腾、伏、摇等动作,由6个身手矫健的青年合力舞龙头,由4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操纵龙尾,一路似巨龙漫游,展开龙头钻阵、街头夺珠、广场盘龙、游龙戏水、穿花打旋等艺术表演。

大田板灯龙寓意深远,既激励每个龙张扬个性,又强调整个龙队的团队精神。一节节的龙灯由千百人各自制作,在龙身上描龙绘凤、插花饰彩,各具特色,而龙板的长度、龙灯的高度、龙纸的质地、烛的大小则完全一致,远观则整齐划一,一个个龙灯舞起来千姿百态、挥洒自如,或扛或托、或提或摆、忽起忽落、忽左忽右。各个龙灯在“接龙”之时都经约定并演练安排,在行进之中,每逢爬坡、过坎、拐弯、腾挪、跳跃等动作变化之时,均会前呼后应、相互提携,故而巨龙虽长,游动起来却浑然一体,出神入化。

09d71242247dbea0e4179325a604bc4c_35217b174d89458897eee92de12fc390.jpg

大田板灯龙(资料图片)

福鼎前岐民间留存着一种马灯舞,起源于明朝末期。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屡遭骚扰入侵,原先在中原流行的马灯舞也随着百姓的迁移传入前岐。在战火的纷扰下,前岐人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于是将这种期许寄托于“竹马灯”这一民俗活动上。

7d77d8704c50fff55db173dd7b4a26b4_965ccab588784a988e1577a9f00a9426.jpg

福鼎前岐马灯舞(福鼎市委宣传部 供图)

马灯表演者以女青年为主,表演者披上马的道具边歌边舞,马灯分头、身两部分,由竹篾扎成,外面包上纱布,喷上各色油漆作为马的颜色。马头的纱布上画眼、嘴、鼻,在马身上画上马鞍、皮带,而马的鬃毛和尾巴现在是用塑料丝带做成的。马头和马身里面都点有蜡烛,如今改用电灯替代,演出时电灯忽明忽暗,极似马儿眨眼。

马头和马身分别绑在演员的前眼后腰,就像是人在骑马的样子,马灯由此得名。

马灯舞蹈是一种古代战场的模拟表演,以战马为原型创造,富有审美特征的舞蹈形式,共有13场。

99f7b3a385112086480cba84deb13907_261dae591de9421ba134bfd4e5230579.jpg

2011年12月14日,“竹马(福鼎前岐马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鼎市委宣传部 供图)

第一场是“内外城”,士兵们骑着战马巡逻在场内外,并御敌于城外;第二是“交云操”,千军万马统一指挥,形如一体;第三场是“五个螺”,战马螺旋运动,缠敌于死地,聚而歼之;第四场是“卷花心”,马队层层防卫,壁垒森严;第五场是“钱棍曲”,寄托国泰民安、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愿望;第六场是“蝴蝶操”,场上战马奔腾不息,犹如蝴蝶穿花;第七场是“梅花操”,马队阵形千变万化,形如梅花朵朵;第八场是“棋盘操”,穿插进行祝贺吉祥或宣传政策等互动;第九场是“顿营”,连日奔驰作战劳累,将士们宿营养精蓄锐;第十场是“推车轮”,勇士们骑着战马,人人各司其职;第十一场是“编篱笆”,为极具特点的阵法构图;第十二场是“跑马”,在战场间歇时,将士们自娱自乐,雄姿英发;第十三场是“洗马”,象征着胜利后喜悦之情。

屏南双溪元宵灯会始于北宋,最早为香亭迎神、火龙祈福、游花灯等活动,逐步发展成多彩多姿的民俗闹元宵活动。

在灯会上,不仅能看到制作精美的花灯,还有铁枝表演、踩高跷、舞狮子、鼓亭音乐、彩坪、巡游和舞香龙等活动。

6c6ce04186fa0a2d1db7e1c83115fd6b_c8cabc416ad8449a97dc23fb4c059ed3.jpg

舞香龙(资料图片)

打头的是筒灯灯队,排头两盏闪亮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字眼,后面依序有福、禄、寿、禧等,如古代官员出巡时“肃静”与“回避”令牌和法器之列,显得庄严肃穆。百姓砍下一根翠竹,劈出好多的竹篾,编织出一个个笼罩,再糊上纸,蜡烛一亮,排成队列。

在锣鼓声中,这些各式各样的花灯成了庄严的排头灯。随后跟着踩街队,舞雄狮紧追而至,又是一出别开生面的热闹场面。

82da397af0e9c219f1fbda6db4da3286_616e1db7b6d54c908885ef0109f75e12.jpg

香火龙是屏南双溪灯会的重头戏。香火龙由数万枝香火插在稻草上组装而成。伴着震天锣鼓,只见游龙吞吐着龙珠,龙身上下翻飞、左右回旋,烟花四起,威风八面。(资料图片)

霍童“二月二”灯会已经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为了纪念先祖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黄鞠公,感恩其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的功德,特举办“二月二”灯会纪念活动。

00ee3f968450fa07e85c7f9a4d279781_43988710044356364.jpg

霍童“二月二”灯会。(陈信荣 摄)

每年灯会表演的节目有踩高跷、纸扎、铁技、线狮、舞龙、赏花灯等民俗活动。以线狮为例,通过几百年的改进,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线让狮子舞出钻穴、出洞、含球、吐球等架势,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武狮”,既重表情,又重拳术技巧。

a12451816090044e9226024ffb1f13e0_bab19a309944428b88e06863549c4957.jpg

线狮喜闹二月二 。2006年5月20日,霍童线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清生 摄)

每到表演,乐队根据狮子表演情节奏出不同音乐,拉索师傅在台后大展身手,凭借腰功、腿劲、臂力和熟练协调的技能,舞出狮子抢球、坐立、朝拜、搔毛、依偎、翻滚、顾盼等诙谐轻巧的动作。

霍童纸扎属于灯技艺术,堪称一绝,以纸为主要材料,扎出家具、房屋、花木、山石等景致,配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飞禽走兽,操动暗中机关演历史故事,配上灯光、声乐、水、火,更感真实,引人入胜。

f4da4efff2712a492a139581c6e59936_0d2ae65b3db84424bdbc9a008ce3c3ce.jpg

霍童纸扎灯(霍童镇政府 供图)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