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正文
分享到:

“五张面孔看共富”系列报道③|解锁农业“新密码”——山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永泰探索

2023-02-20 07:56:1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李雅兰  作者:
“九山带水一分田,十里方圆不同天”的永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山区县、传统农业县。近年来,当地闯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山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蜕变。

福建日报记者 郑昭 朱子微

资料图片

落后、贫穷、保守,一度是人们对山区县的刻板印象。一边是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山区县产业薄弱、经济落后;另一边却是山区县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靠山、养山、吃山”,唱好“山歌”,把山区的潜力转化为振兴的动力,是不少山区县亟待破解的问题。

“九山带水一分田,十里方圆不同天”的永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山区县、传统农业县。近年来,当地闯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山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蜕变。

后发赶超的“密码”何在?近日,记者走进永泰县探寻。

密码一:以“农”为本 转型升级

从福州驱车近两小时,记者来到海拔700多米的永泰盖洋乡仙亭山鲜食李基地。虽不是李果成熟的季节,但漫山遍野的李树在春寒中展现勃勃生机。

永泰耕地少、地表坡度大,这样的生产条件决定了其不能发展“大农业”。但独特的小气候,却孕育了山区的特色农业,李果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李果种植是盖洋乡的传统产业,然而,原料果价格曾持续低迷,“致富果”一度成为果农们的“伤心果”。“2018年,原料果的价格从一公斤2元多跌到了8毛多。”基地负责人李秀妹说,这曾给当地的李果种植蒙上了一层阴影。

老路走不通了,新路在何方?只有通过创新,打破狭隘与封闭,走出特色发展路子,才能克服弊端、变劣势为优势。

2018年,在永泰县农业局(现“农业农村局”)的牵线搭桥下,李秀妹基地与省农科院合作尝试在高山地区种植100多亩品种为“永泰芙蓉李”的鲜食李。盖洋乡地处高山,光照充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李果口感好、品相佳的特性。这次尝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鲜食李一公斤最高可卖到20元左右。”李秀妹高兴地说,去年基地鲜食李产量近300吨,产值达160多万元。到了七八月李果成熟的季节,还有很多游客来基地采摘和品尝,收益更多了。

种业创新的重要性,从《永泰县振兴李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中可见一斑。

这份2021年出台的文件里,第一条就提出要强化品种引领,促进种业创新,并依托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与县合作平台,成立李果种业创新中心,每年给予专项资金50万元。创新中心已实验种植80多个新品种,每年可提供1万株新苗用于推广。

“有了好品种,收益虽然高了,但我们的资金投入也加大,成本高了。”果农们也有隐忧。

如何谋长远之计?于是,扶持鲜食李基地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又摆上了日程。永泰对于实施标准化建设的鲜食李基地,按照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金额50%予以补助,最高可补助30万元,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果农的生产成本。

李秀妹带着记者在基地转了一圈。只见260平方米的阳光房宽敞明亮,烘干房、李果冷藏库、果园轨道机、节水灌溉设备样样俱全,通向果园的2公里机耕路改水泥路也已完成。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鲜食李种植基地赫然在眼前。

在各项政策持续推动下,目前,永泰全县鲜食李基地面积增长至3000亩,年产量达4000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数据的背后,是永泰以“农”为本,优质农产品、精致农产品供给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也折射出永泰山区农村经济由“量”向“质”、由“小”向“优”再向“精”的转变。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永泰走出了一条传统特色农业的新兴之路。

密码二:培塑品牌 攥指成拳

在永泰县顺达食品公司的加工车间里,一排排半人高的白色圆柱形容器里装满了糖渍的青梅,香甜气息充满了整个车间。

永泰蜜饯品牌悠久。作为生产销售永泰特产李干、蜜饯的企业,顺达年产成品3000多吨,还给国内一些知名的休闲食品企业做加工贴牌。“永泰青梅名声大,我们在原料果上有优势,如果产能跟得上,我们的订单是做不完的。”公司总经理林程很自信。

显然,具有永泰“血统”的李梅,是顺达的立身之本。

经过30年的辛勤耕耘,永泰已经培育出“永泰芙蓉李”“永泰柿饼”“永泰李干”“永泰绿茶”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但永泰并不满足于此,如何扩大这些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它们走得更远、传得更广?当地意识到,单打独斗能量有限,攥指成拳才能形成乘数效应。

县域公共品牌“永泰家乡好物”应时而出。品牌严选永泰县域特色农产品,统一设计、统一包装、统一运营。目前,已预授权永泰9家农产品头部企业使用该公共品牌,开发相关产品,销售额已达310万元。

永泰县商务局电商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永泰家乡好物”品牌将不断拓展,所有永泰县域内的好资源、好产品都有可能成为品牌成员,共同推向市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了公共品牌,通过品牌价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有了聚合力。

打响品牌,推广品牌成为当务之急。在线下,占地1225平方米的永泰农特馆成为“永泰家乡好物”的最佳展示平台。这是全省县级农业部门管理的面积最大的农产品展示展销馆,也是全省率先打造的扶贫农产品统购统销运营中心。

农特馆负责人黄学生介绍说,农特馆目前共有600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入驻,有1600多个单品,这两年销售额近1800万元。

“我们与农户或者扶贫车间精准对接,向他们统一收购农产品,再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黄学生计划,下一步朝着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方向努力,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把“永泰家乡好物”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线下发力的同时,线上也在蓄力。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永泰的山茶油,色泽透亮、气味清香……”近日,记者在位于永泰商贸物流园内的永泰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直播间看到,主播们正在热情地向网友介绍“永泰家乡好物”。

服务中心设有5个直播间,供入驻的企业免费使用,主要销售永泰特色农产品。自2020年投入使用以来,中心已入驻38家企业,

“去年12月,一个直播间就有100多万元的营业额。”中心运营负责人张杨静希望,今后可以把直播间设在田间地头,真正让农民成为主播和“乡土网红”,让土生土长的“永泰家乡好物”走出重重大山。

抓住“直播带货”的风口,永泰县将“永泰家乡好物”与电商培训及短视频带货大赛相融合。从2020年至今,已先后培训电商人才近万人次,并为培训学员及参赛选手对接本地企业及农产品,提升了电商创业热度。

品牌建设已成为永泰摆脱传统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营销乏力、附加值低等落后状况,在优质农业道路上稳步前进的一大推手。

密码三:唤醒资源 以用促活

2022年,“永泰庄寨”入选世界建筑文物观察名录,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庄寨是如何聚集人气、吸引世界的目光?永泰给出的答案是:活化振兴。

永泰县白云乡北山村的北山寨“隐匿”于村里的一片竹林中,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夕阳下,竹荫斑驳、竹林环绕的北山寨古厝灯光与漫天红霞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美景。

作为永泰第一家庄寨活化利用而成的民宿,北山寨民宿酒店保留了其原有的结构布局,因势利导地设计了客房、餐厅,并配套会议室、培训教室等,既保护了古庄寨,又让人产生一种“白云生处有人家”的乡村雅兴。去年末,北山寨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成为传统村落修复、重生的典型案例。

和北山寨一样,永泰的其他庄寨也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各有各的“活”法:爱荆庄打造展室,承办红色文化展览;宁远庄变身为古兵器博物馆;青石寨成立创客空间,聚集了一批返乡创业的青年……有了人,便有了烟火气。在“新”“旧”的结合之间,通过对庄寨的科学活化,沉寂多年的古老庄寨正在复苏。

而位于永泰另一端的嵩口镇,则沿着另外一条活化思路努力求索,即为古建筑披上“自然衣”;通过挖掘文化、恢复习俗,接续“传统魂”;通过内部改造、创新经营,融入“现代骨”。

月溪花渡图书馆,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思路。

嵩口镇月洲村曾出过1位状元、50位进士,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年的耕读文化、进士文脉,如何在现代得以传承?保护和修缮是“唤醒”传统村落的开始。

2018年,月溪花渡图书馆开业,迅速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火出圈,并获评“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月洲村自古以‘耕读’闻名遐迩,在这里建造运营乡村图书馆再合适不过。”图书馆负责人周洁说。

图书馆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月洲发电站。新建造者们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外貌,将钢结构、混凝土和玻璃接入墙内,室外夯土墙依旧,室内别有洞天。古老与现代的碰撞,竟在这里收获意外的和谐。

在这里,一本书、一杯咖啡,静坐远眺古村流水,“耕”与“读”就在眼前、在手边。“以往只有在李花、桃花盛开的时段才有人来,现在一年四季都有周边城市的游客过来。”周洁说,一座网红图书馆,让文化积淀深厚的月洲村再度复兴。

只有“活”起来,才能活下去。“锻造网红、打造品牌、驱动发展”已成为永泰在保护古村庄寨中走出的一条推动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古村庄寨发展注入新活力,催生了更多文旅消费新模式,乡村休闲旅游的魅力不断提升。在刚过去的兔年春节,永泰县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其中乡村游达86万人次。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承载着村落历史、维系着村民记忆的乡村遗产,正成为吸引人群回归、促进城乡互动的一大推动力。在永泰,乡村遗产已悄然转化成了振兴资产。

点评 >>>

闯出振兴路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占星

作为典型的山区县,曾经的永泰,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产业薄弱、经济落后,是20世纪90年代省会福州的贫困县之一。近30年来,永泰县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当年在福州工作时的殷切嘱托,激活农业“新密码”,走出振兴“新步伐”,闯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过去五年三次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成为全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永泰的发展之路具有典型、浓郁的山区特色,对广大山区县发展具有普遍、深远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是解放思想先行,让发展思路“宽起来”。永泰县委县政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敢冒风险的观念,让外来者赚大钱的观念,在经济发展上实行‘拿来主义’、持久作战的观念和自力更生的观念”。这些观念引领永泰跳出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让改革的“春风”吹进山区,激励当地干部群众不断拓宽发展视野、打开发展格局,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二是开放开发并行,让偏僻山区“兴起来”。开放开发可以带来大量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弥补发展要素的不足。永泰始终坚持“敞开山门、开发开放、外引内改、东进西拓”的经济发展思路,向县外、市外、省外甚至国外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使开发与开放形成良性循环,为永泰农业提效、文旅提质、发展提速按下了“快进键”。

三是加速市场培育,让商品流通“动起来”。永泰既立足当地小农经济特征,又注重发展商品经济,通过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逐步把小农生产引入山区现代产业发展轨道,从强化品种引领,到强化品牌引领,再到强化科技引领,逐步打通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连接桥梁。

四是科技创新助力,让增长动能“强起来”。20世纪90年代,永泰县就积极响应“科教兴国”战略,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依靠农业科技上的突破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助推山区农业和旅游业由“量”向“质”,由“小”向“优”再向“精”的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加快山区县跨越式发展正是培育“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全省“十强”“十佳”“十优”县(市、区)中有不少位于山区,这些县(市、区)和永泰一样,变地理区位“劣势”为发展“优势”,成为全省发展的“尖子生”。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福建的“尖子生”们当进一步营造“争优”的氛围、掀起“争先”的势头、务求“争效”的实绩,继续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县域经济的先行探索为全省推动共同富裕探路。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