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谈:提升软实力铸就新辉煌
2023-03-11 08:53:53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作者:林清智 严顺龙 张辉 徐文锦叶敏 周虹 董希源 吴敏婕 东南网3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清智 严顺龙 张辉 徐文锦)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重点时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贡献?连日来,代表委员们立足福建实践和各自经历,围绕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转化和凝聚新兴文艺力量、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等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叶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传承历史文脉 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叮嘱,住闽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省水利厅厅长叶敏始终牢记在心。他说:“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传承好历史文脉,不仅靠各级党政部门努力,也要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 今年两会,叶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指导意见”的提案。他说,近年来,福建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积极探索,开展“中国文物安全志愿者行动”试点活动,在全省成立了8支文物安全志愿服务队伍。 “我省的实践,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借鉴,但在探索中也发现社会力量参与系统性欠缺、多元激励政策不够、平台整合机制缺失等问题,需要国家层面加强相关制度设计和统筹引领。”叶敏建议,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出台指导意见,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政策保障。 叶敏认为,政府要积极转变观念、简政放权,把能够交给社会力量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明确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与利用服务供给的边界与限度,明晰参与的路径与范围。其次要健全体系化激励政策,对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具有突出贡献的社会主体给予支持与帮扶,适时进行表彰。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拓展参与路径,实现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文物保护与利用。 “社会力量的专业化水平,至关重要。”叶敏建议,加大对社会组织或个人的专业指导与业务培训力度,积极打造志愿者服务品牌,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共同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周虹:让传统文化与年轻人双向奔赴 上月,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与香港福建同乡会共同主办“元宵闽剧晚会”,在线展演新编闽剧《双蝶扇》。熟悉的“虾油味”,不仅引发了海内外乡亲情感共鸣,也收获了新一批年轻戏迷。 “儒林风韵,拥抱时代。”作为《双蝶扇》主演,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解析了这出大戏的“圈粉”密码——区别于老版剧目表现的爱情阴谋,《双蝶扇》讲述了3个青年互相体谅、彼此成全的故事,与时俱进地传递向善能量,展现人性温暖。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传统戏曲剧种,有400多年历史。作为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当家人,周虹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以闽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到年轻人中去? 在艺术实践中,她在剧目建设、艺术样式、人才队伍上不断推陈出新:通过“返本开新”,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融入当下人文情怀与潮流元素;“以戏带功、以戏出人”,大胆起用优秀的年轻演员,让16岁的毕业生挑大梁担纲重头剧《荔枝换绛桃》主演……一系列创新实践,让闽剧越来越年轻化,也更加有影响力。近年来,福建实验闽剧院接连拿下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表演奖、曹禺剧本奖等全国性大奖。 “让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让年轻人拥抱传统文化。”作为非遗传承人,周虹责任在肩;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带来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传承创新的建议。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周虹建议,深入推行“戏曲美育”,落实“每人每年一本戏”政策——让在校学生每年至少进剧场观看一场演出,引导学生走进剧场,关注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专业演出团体,定期进校园进行演出。 董希源:重视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作用 时代为福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也赋予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新的更高要求。与时代同频共振,住闽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希源,一直视助力繁荣发展文化为履职重点。 “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文艺事业的生力军。”作为一名文艺界委员、一名自由职业画家,董希源连续多年深入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群体。通过调查研究,他认为,要繁荣发展福建文化事业,就必须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的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队伍。 在董希源看来,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是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直接参与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以福建为例,传统民间工艺中的剪纸、石雕、陶艺、刺绣、地方戏曲的从业者,绝大多数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有不少是各级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此外,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多数长期、广泛活跃在基层一线从事文艺创作,是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在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该群体人才老龄化现象严重,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董希源希望有关部门和团体创造更多条件、机会与平台,一如既往引领帮助支持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健康发展。 “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先天具有民间外交的亲和力,不少具有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经验,他们的作品兼具民族性、国际性、时代性等特点。”董希源表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具有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优势与能力,也渴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所长,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大力组织、积极支持,充分发挥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独特的优势,使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当好民间文化交流使者,促进文化传播互鉴。 吴敏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住闽全国政协委员、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创始人吴敏婕表示。 自2013年创办“意外艺术”至今,吴敏婕一直在做同一件事——大众文化传播。去年,“意公子”讲了近30期苏东坡,获得5.2亿次播放和1423万点赞;庄子系列解读视频,收获了2.76亿次播放和757万点赞。从流量反馈中,吴敏婕感受到了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她说:“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我们团队的激励。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真的就是个宝藏,值得我们慢慢挖掘研究。”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在海外市场“落地生根”,短视频逐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载体。 在海外视频平台上,“意公子”受到17.5万用户的关注。一期从苏东坡《自题金山画像》切入来讨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的视频,获得了67万次的播放量。“一首诗词、一件文物里蕴含的智慧和情感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指向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吴敏婕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但在面向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吴敏婕指出,内容质量的良莠不齐、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问题,让文化短视频在海外传播中难以完整展示中华文化最精华的部分,传播效果打了折扣。 “好内容是深入浅出的。”在吴敏婕看来,通过短视频等不同表达形式可以实现“浅出”,但要想“深入”,还需要与更多专家学者在内容上进行“思想碰撞”。 吴敏婕建议,鼓励和引导更多自媒体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密切配合、各取所长,以优质内容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同时进一步完善对外传播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深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传播内容,支持多种形式的文化精品出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