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正文
分享到:

一只蛏子的成长新路

2023-04-02 08:20:4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

作为传统养蛏大省,我省大力推广“生态友好型缢蛏健康养殖”项目,从经验式、粗放式养殖迈向智慧化、信息化养殖

一只蛏子的成长新路

养殖户在滩涂收蛏。

东南网4月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文/图)3月,是福安市下白石镇缢蛏养殖基地投放蛏苗的时节。经过机械化翻耕、平整蛏田,投放蛏苗,半年后,就会迎来蛏子大丰收。“到时候,海塘边挖蛏的、装运的,好不热闹。年年如此。”缢蛏养殖户、福安市冠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勇说。

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土壤肥料所联手推出“生态友好型缢蛏健康养殖”项目,组建了包含肥料、水产养殖、农业生态等领域科技人员的团队,探索藻种级联扩培方法,配制生态友好型水产液态肥料,试验“缢蛏-虾-蟹”混养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

该项目先后入选福建省星火项目、2022年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后补助项目等,在全省缢蛏养殖区域得到推广应用。

孔庆波向记者介绍液态水溶肥相关设备。

访客叩响的思考

追溯“生态友好型缢蛏健康养殖”项目,要从项目组成员孔庆波博士在液态水溶肥上的研究说起。

液态水溶肥,指的是呈溶液状态的肥料和含有固体微粒的悬浮液的肥料,如液氨、氨水、碳化氨水以及含有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混合水溶液等。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溶性肥料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体量也较大。据介绍,2000—2006年,国产水溶性肥料开始起步;2009年,我国出台水溶性肥料登记标准;2013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发布了《水溶性肥料》行业标准。

“特别是在设施栽培中,液态水溶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应用于喷滴灌等设施农业,能迅速溶解于水中,被农作物的根系和叶面直接吸收利用,满足高产作物快速生长期的养分需求。”孔庆波说。

孔庆波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后者特别注重“肥料与粮食安全、生态健康的关系”的研究。

孔庆波2008年进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后,就专注于农作物需肥配方的研发,逐步掌握了液态水溶肥工艺及配方,并指导多家企业生产清液型液体肥料。

2015年5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同意立项建设液态水溶肥生产性工程化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就是孔庆波。

2017年的春天,黄勇来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叩响孔庆波办公室之门寻求帮助:“能不能在贝类养殖上,投放液态水溶肥?”

这个此前并不认识的缢蛏养殖户的来访,令孔庆波意识到:水产养殖中的肥料需求,与农作物有相似之处;液态水溶肥在水产养殖中可能也有很大应用空间。

他也从黄勇口中了解到缢蛏养殖的更多知识。

缢蛏,为中国和日本所特有的广温性贝类,生活在盐度因子变化较大的河口地带,对盐度适应比较广,对温度适应性也比较强,水温8~30℃之间均能正常生活。

“生长快、周期短、易管理、成本低、产量高、投资少、效益高。”黄勇一次性列出了缢蛏养殖的许多优点。

缢蛏是我国传统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史载,明朝万历年间,沿海居民就已风行“海田种蛏”“插竹养蛎”“建蚶田”“造蛤埕”。《闽书》记载,“所种者之田名蛏田或曰蛏埕或曰蛏荡,福州、连江、福宁州最大”。当时,福宁州辖境就包括福安。

下白石镇是福安市海域面积最大的沿海经济重镇,境内山海兼备、产业丰富。陆海交汇处,海洋微生物等饵料丰富,蛏苗下海后,总会得到大自然的无私呵护和馈赠。至今,下白石已围垦上万亩湖塘用于养殖缢蛏。

缢蛏养殖的首要工作是“肥水”,即利用人工施加肥料,培养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这些微生物处于海洋食物网的最底层,如肉眼看不见的硅藻,正是贝类的食物。

“硅藻的肥料从何而来?多数散户会选择将鸡粪、猪粪等作为饲料喂食。浮游植物长得好了,就能为缢蛏提供各种适口的天然饵料。”黄勇说,许多养殖户还会利用涨潮围塘圈水,加入氮肥、磷肥、钙肥等,以图短期内促进硅藻等浮游生物爆发性增长。

“硅藻繁殖成功与否,养殖户主要凭肉眼观察,看海水颜色是否达到预期。如果海水呈翠绿色,那说明成功了,就将其引入蛏塘;如果没有呈翠绿色,那说明失败了,就将其直接排回海中。”黄勇说。

2017年初夏,在下白石镇,孔庆波第一次直面这种粗放养殖缢蛏的方法,注意到这里存在“传统缢蛏养殖肥料配比不合理,化学肥料、有机肥施用凭主观经验,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他建议马上停止这种养殖模式:“长此以往,肥料沉积会导致池塘底质硬化,也将致使蓝藻等有害海藻增长,还会引起海水酸碱失衡,最终水质恶化,造成海水污染。”

那么,如何确定缢蛏养殖池塘中优势饵料藻类生长最适宜的氮磷浓度及其比例,引导养殖户科学施肥?

回到办公室后,孔庆波就开始琢磨起这个问题……

项目组成员在液态水溶肥生产性工程化实验室调试仪器。

给硅藻配“营养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017年9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相关调研组来到厦门,对三沙湾、湄洲湾、厦门湾等3个养殖区域缢蛏养殖户养殖施肥情况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地提供的缢蛏养殖户名单,采取问卷方式入户调查。”孔庆波介绍,“调查内容包括施肥种类、施肥方式、肥料用量、缢蛏养殖经济效益等。”

最终,收集有效答卷51份。

分析数据后,他们发现了问题。大量施用化肥是当前缢蛏养殖生产中获得高产最直接简便的方式,而3个养殖区域过量施用氮、磷现象均较为严重。从施肥结构上分析,3个养殖区域氮磷比例平均为4.7∶1,氮磷比例失衡。同时,施肥体现出一定的南北差异,呈现氮、磷、钾素投入量自北向南逐渐减少的整体趋势。

“大量使用常规肥料,存在氮磷比例不平衡,水溶效果差等现象,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高收益的代价将是高污染。”孔庆波说,“此外,缢蛏养殖生产没有形成统一的化肥施用标准,养殖户仅凭个人经验,难以充分掌握正确施肥方式、用量等。”

带着调查结果,调研组回到实验室,开始科学试验——寻找适合繁育下白石镇海域里硅藻的含氮磷量高的新型水溶性功能肥料。

为此,孔庆波把自己“埋”在了一堆数据里,白天在实验室调配试剂,晚上回到住处还在翻找更多文献。

团队反复对液态水溶肥中氨、磷、钾的比例进行调配,再投放到含有硅藻的培养皿中。“硅藻是‘海洋王者’,只要环境条件合适,就可能在海区中占据主导地位。”孔庆波说,他们正是通过对硅藻的“食物”营养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以创造出最适合硅藻生长的环境。

历经半年多时间,他们以磷酸二氢钠为磷源,分别配以硫酸钾、硝酸钾等不同钾源,以及碳酸氢铵、硫酸铵、硝酸钠、尿素、氯化铵、磷酸二氢铵等不同氮源,摸索出对硅藻生长效果最佳的氨、磷、钾组合。

显微镜之下,繁衍兴旺的硅藻印证了实验的有效性!

接下来的战场,就转移到下白石湖塘。“跟传统养殖方式的开头一样,要围塘圈水,但我们是依着实验室开出的‘配料单’如法炮制,培育出大量的硅藻。待时机成熟后,再将围塘内含有硅藻的海水引入蛏塘。”孔庆波说。

此时,新问题出现了:围塘圈水,内里含有大量海水自带的浮游生物,如何保证硅藻能在这方池子中,被培育成数量最多的“王者”品种?

黄勇曾试过这样的方法:把围塘中的海水煮了!利用高温消灭海水中自带的微生物,待冷却后,再将优势硅藻投入池中繁殖。

孔庆波给他算了一笔账:“烧一吨海水,计算过成本吗?耗电不到100度也要有个80度,才能把这件事情办成。”

“何不采用自来水消毒的思路,选择次氯酸钠消毒,再用硫代硫酸钠解氯?”孔庆波提出了一种更经济的方式。海水消毒后,再投放较高浓度的硅藻,如此也能有效抑制海水中其他浮游生物的生长。

然而,令项目组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硅藻投放试验竟以失败告终。“投放到蛏塘一段时间后,我们监测发现,硅藻含量显著降低,缢蛏的长势亦不佳。”孔庆波说。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培育后的硅藻进入蛏塘后,与蛏塘中本就存在的其他浮游生物成了竞争关系。为了让硅藻继续壮大,养殖户需对蛏塘继续施肥,但多方浮游生物抢着“吃”。战场厮杀,本来“兵力”就不足的硅藻败下阵来,且“兵力”又进一步被削弱。

解决方法,就是对硅藻“扩军”。

项目组决定对硅藻进行分级扩繁。“蛏塘中藻类资源丰富,要使适宜藻种在海水中保持较高浓度,作为优势藻存在于海水中,才能有效抑制海水中其他藻类的生长。”孔庆波解释道。

2020年10月,项目组来到福安市湾坞镇浮溪村养殖场,以两年为期,开展分级扩繁试验,所选藻种为牟氏角毛藻。

他们在5升培养基中投入角毛藻藻种液,当密度扩培至每毫升培养液中含有超100万个硅藻时移至大桶中进行下一级扩培;经过3~5级扩培,最终投入蛏塘供缢蛏食用。

2020年11月开始投放蛏苗,随后,调水改底、合理投喂、及时监控蛏塘中硅藻生长情况、开展病害防治,次年7月收获上市售卖,10月再次开启新一轮缢蛏养殖工作……

项目组总结发现,这种“硅藻分级扩繁+液态水溶肥处理”的新型施肥模式经济效益高,缢蛏的产量和净利润均高于传统施肥模式,分别提升了19.5%、29.9%。此外,施肥2年后,蛏面土壤pH值、总磷含量分别下降了0.9%、6.6%,这表明新型施肥模式土壤肥料沉积量低于传统施肥模式,对土壤环境更为友好。

新型施肥模式完全可以替代传统施肥模式,值得在缢蛏养殖中全面推广应用。项目组发出胜利的欢呼!

项目组成员在处理蛏塘海水样品。

缢蛏有了“新邻居”

2020年起,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包括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和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

与此同时,“生态友好型缢蛏健康养殖”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该项目是推动‘五大行动’中‘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帮助水产养殖主体构建健康养殖体系。”项目组成员葛均青博士说。

项目组通过对硅藻液态水溶肥原料的筛选、配方工艺的设计、生产设备装备方案的优化等,逐步研制出适合贝类养殖的10多项液态悬浮水溶肥配方。同时,根据缢蛏生长周期,调整缢蛏不同生长阶段生长环境中硅藻的浓度,确保满足不同阶段缢蛏生长的营养需求。

项目组还从适宜缢蛏生长的藻种筛选着手,分离培育出角毛藻、扁藻、海链藻等7种适用于缢蛏养殖的藻种,并进一步筛选出适用于闽东高水温季节缢蛏养殖用藻角毛藻、低水温季节缢蛏养殖用藻海链藻。

同时,开发了培养基一级育藻,液态水溶肥二级、三级、四级培藻,池塘五级培藻的级联扩培技术。“采用级联扩培技术培殖藻种,配合液态水溶肥的精准施用,可提高藻种的扩培速度,使藻种在蛏塘中快速增殖,保证缢蛏生长过程中饵料充足,有效缩短缢蛏养殖周期。”葛均青说。

2020年起,项目组还结合虾、蟹的生长习性和规律,进一步探索“缢蛏-虾-蟹”混养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既达到控制和优化水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又使养殖效益进一步提升。

项目组在湾坞镇浮溪村建立示范基地。一个200亩的池塘,每年可以投放800万粒蛏苗,同时套养250万尾九节虾苗;待缢蛏和虾收获后,再将10万只梭子蟹苗投入蛏塘放养。

“这样大大提高了蛏塘的利用率。同一个池塘中,缢蛏和虾和谐共生,一水多收,既节约了资源,又增加了收益。”项目组成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态专家陈华说。

仅去年,该示范基地虾、蟹收入就有50多万元,养殖效益比单一养殖缢蛏提高了20%以上。

去年8月,经专业机构检测鉴定,该基地的养殖尾水总体达到国家养殖海水二级排放标准,其中多项指标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目前,“缢蛏-虾-蟹”混养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应用面积已达5000余亩,辐射浮溪周边10多个村,实现新增产值3000万元。

“生态友好型缢蛏健康养殖”项目,正是我省养殖业向智慧化、信息化转型的生动佐证。科技支撑,更多养殖户在“海上良田”耕耘着自己的致富梦想……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