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至 一位“90后”入殓师的日常分享:让生命更有尊严
2023-04-04 10:31: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作者:林先昌杨玉成正使用针线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以往避讳死亡是大众常见的一种做法。孩子问出,“为什么爷爷奶奶躺着那里不理我?人死了是什么意思?人死后去了哪里?”这些有关死亡的问题时,多是给出“他们去了很遥远的地方”“他们是睡着了”这样带着一些答案。 然而,作为入殓师的杨玉成却选择另外一种方式,他说,我并不避讳带孩子来工作地点,让他知道父母的工作,等到他再大一些的时候,我会更加清晰向他介绍这个行业在做些什么。 杨玉成说:“这些年的工作经历,看到了各种生命完结的方式,我认为自己工作的意义在于,是用逝者的故事帮助一个个遇到困难的人找到生活新的希望。” 与其他传统入殓师不同,杨玉成在工作之余,他还把自己的工作故事分享到新媒体账号上。他在尊重逝者隐私的情况下,用视频记录下最近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 人生终须一别,但希望你们要充分体验好自己无限可能,杨玉成时常在自己的直播间开导暂时遇到困难欲求轻生的网友。 他常说,困难总是暂时的,不应该放弃自己丰富的生命体验。只有经历过生死,才更能体会活的可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死亡数量为1014万人,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小时约有1100余人离开人世。而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7亿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8.9%。预计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约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这也意味着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更多衰老与死亡。“死亡教育”以及如何正确认识“死亡焦虑”成为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 对此,记者日前也采访了这方面的专业人士。 福州桉晴心理、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谢婧认为,现今国民教育中“死亡教育”是需要的,特别在K12初级阶段开展“死亡教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可以采用并行的模式,例如:可以借助绘本、影片等多种教学形式帮助孩子认识建立到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建立积极的生命观与价值观。如不幸遇到亲人离世,让孩子充分表达情绪,家长需要给予情感上的必要支持。 她认为大家需要接纳人终有一死的事实。培养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去理解我们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她还提到,如果说“死亡焦虑”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工作,需要及时地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看心理医生等方式及时干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