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记忆 | 第二集美学村: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
2023-04-05 14:02:01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蔡秀明 作者:3月29日,大田县召开“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利用项目攻坚动员会。这个被誉为福建“西南联大”的第三批国家级抗战遗址,在持续加强维护修缮的基础上,其保护利用工作再次提速。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总面积3217.5亩,现留存校舍28座。 从1939至1945年,集美学校师生在大田父老乡亲的帮助下,边学习边抗战,创造了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 1940年11月14日,陈嘉庚到大田县视察学校时与部分教师合影。(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 供图) 多次辗转搬迁 风萧萧兮水潺潺,餐风宿露路漫漫,跋山涉水岂辞艰?复仇血热,许国心丹,待我收拾旧河山! ——温伯夏《集美师生内迁征途感怀》 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厦门于1938年5月沦入敌手。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家乡集美创办的学村,时常遭日军炮击和飞机袭扰,学校师生危在旦夕。迫于形势,远在南洋的陈校主决定将学村各校迁往内地。 1938年5月起,集美学校内迁,其中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3所职业学校,14个班级614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辗转安溪迁入大田,合并定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1942年3月,集美职业学校水产航海、商业、农林三科又独立设校。 1941年,集美水商农三校全体教职员于大田摄影纪念。(集美大学 供图) 定址大田之前,校董陈村牧等三次到各地踏勘、反复比较。 最终选址大田,是因为闽中山区崇山峻岭和森林茂密利于躲避日寇侵扰,也因为大田是拥有光荣革命史的红土地。 1934年7月,红七军团组建为抗日先遣队,与掩护北上的红九军团一起攻克了大田县城。大田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攻占的第一座县城。 日寇入侵,公路已全破坏,学校设备、图书、生活用具,全靠师生肩挑手扛。于是,在从沿海到大田的崇山峻岭中,出现了一支背着行装,唱着抗战歌曲在艰难跋涉的队伍。 集美职校办公室(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 供图) 集美职校教室(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 供图) 集美职校运动场(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 供图) 为了迎接广大师生,大田民众将文庙、朱子祠和县体育场馆等最佳办学地点腾出,与大田中学连成一片。 1939年9月20日上午,日寇战机六架两组呈“品”字形编队轰炸大田城,集美职校驻地和邻近的大田中学被炸,图书、仪器损毁殆尽。 被日军飞机投弹炸毁的集美职校。(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 供图) 在乡贤的倡导之下,玉田村的乡亲紧急腾挪43座祖祠、民宅、庙宇,接纳了流离失所的集美师生,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 村民们和师生一起修葺房屋、填补池塘、平整操场、铺设道路、疏通水渠、种植花草。仅用10天时间,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医院、操场和仓库应有尽有,“第二集美学村”俨然成形,师生顺利复课。 此时的大田还不时遭受日寇飞机的扫射和轰炸,师生们创造性地将课堂搬进了仙亭山中,十几个班级的学生有秩序地分布在林间的空地里:黑板挂在树上,老师站在树前,学生坐在地上,书籍放在膝上,头上是日寇的飞机在呼啸,林中是集美师生的琅琅书声,仙亭山上的“森林课堂”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集美职校迁驻玉田村期间,师生和村民亲如一家。乡亲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帮学校劈柴挑水、缝补浆洗、采药治病。师生们也把乡亲当亲人,农忙帮工、节日看望。 1939年6月26日、27日,《福建民报》连载刊登了《生活在山间》的文章,集美学子在山间上课的情景历历在目: “书声琅琅,遐迩交缠”,我们只要稍一留心,即可听到从另一群的人那里传送过来的读书声,讨论声……笼罩在这山的周围。那三五成群的人们,就在这声膜的底下,过着课室里的生活。 时至今日,大田县城区还有条“集美路”,两边的街巷以“集美”冠名一巷至九巷,居民给新盖屋取名时直接叫“集美堂”,学村内还有“嘉庚路”“诚毅路”,这些独特的地名,为的是纪念抗日战争时期集美学校内迁大田的那段历史。 团结一心 共渡难关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南洋华侨惨遭日寇迫害,企业停产、侨汇中断,作为私立学校的集美各校陷入“无米之炊”的经济困境。许多侨生因家里音信全无、侨汇中断,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集美学校校董陈村牧看见参加球赛的侨生球员体力失常,问知原委后当即表示:“你们的家没有了,学校就是你们的家;父母联系不上,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并发起“一个老师至少领养一个侨生,直至他们毕业”的“认养侨生”活动。 陈村牧校董在大田集美职校开学典礼上的训词《新的学校 新的希望》。(资料图片) 陈村牧带头降薪三分之一,倡议全体教师“减薪养校”,又发动毕业的校友们募捐支持母校。 此后六年间,通过“减薪养校”和“校友养校”,集美学校共募集了3439万元,外加各级政府拨补的100万元,不仅维系了学校的运转,还扩大了办学规模。 1939年9月20日,日寇轰炸大田,巫忠远老师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寇的疯狂轰炸中抢背出病号林先立同学。 老师爱生义举成了学生们的榜样,林先立同学因品学兼优,毕业时留校任教,他在41年的从教生涯中,践诺“终身报答母校”,曾4次冒着生命危险,在风浪中救起了海训溺水的学生。 学校还制订了《导师制》,要求教师要管“教书”,更要注重“育德”。导师日常必须“三到”:晨到操场,带队跑操晨练;午到膳厅,了解用餐情况;夜到寝室,查铺安检。 在烽火校园里,老师对学生,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慈母;老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亲人。 抗战救亡运动高潮迭起 集美职业学校搬迁大田期间,师生们在当地民众支持下克服了千难万险,做到了教学、抗战两不误。 从1939年9月下旬起,职校和大田中学等学校的师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运用集会声讨、街头宣传、下乡演出、教唱歌曲、刷写标语、板报漫画、义卖义捐、编书出刊、签名宣誓、动员从军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褒奖抗战英烈的事迹。 同年12月,中共地下党在集美职校建立了农科党支部,林志群担任书记。林志群时为集美职校学生会主席,“皖南事变”后上山打游击,后来成长为闽西北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第二军分区首任司令员。 1940年初,集美职校各科也建立党支部。5月,集美职校成立中共地下党总支,林志群兼任党总支书记,下辖校内两个支部和集美学生在校外创建的福塘、汤泉两个农村支部。 在集美职校地下党组织的团结引领下,师生们缩衣节食踊跃捐款,为前线购飞机、买炮弹,出版《抗日英烈传》积极宣传烈士英勇抗战和被俘后坚贞不屈的英雄事迹,和大田民众一起在城东捐建中国抗日第一烈士、1928年“济南惨案”遇害者蔡公时的“蔡公亭”与“大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南侨慰问团”回国慰问抗战将士。访问了延安和重庆后,于同年10月回到故乡福建,专程来到大田视察集美学校。 11月14日,陈嘉庚在欢迎大会上慷慨陈词,发表了题为《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的著名演讲,揭露了日寇侵华暴行,讲述了海外华侨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举,盛赞延安丽日清风,号召团结抗战到底,勉励集美学子读书报国。他满怀激情地说: 在延安,政治清明,没有腐败,军民一家,上下平等……这是克敌制胜之本,中国有救星,抗战有保证,民族有希望! 陈嘉庚的话让职校师生的思想豁然开朗,增进了对共产党、八路军的认识。 在此期间,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集美职校师生统一着制式服装,配设军事教官,开设抗战理论课和军事战术课,训练学生的侦查谍报、枪械使用、车马驾骑、单兵战术、捕俘格斗、化妆、游泳等技能。“大田集美师生的战术动作规范、水平高,其军事素质胜过一般的部队,可与正规军校媲美……”时任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如是夸奖。 不少师生还投笔从戎、踊跃参军,仅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期间,集美3所高级职业学校就有202名师生奔赴抗战一线。 集美职校师生成为了闽中抗日救亡的生力军。 抗战期间不停招 深山走出航海人 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是内迁大田的3所职业学校之一。 抗战期间,集美水产航海学校“一花独秀”,是中国唯一没有停招的航海学校,创造了“深山办航海教育”的世界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陈维风“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陈维风是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全科第一名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学成归国后在广东有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 1940年夏,接到陈嘉庚“国家危难,母校内迁,师资奇缺,尔等航海学有专长,可否回校任教,为母校分忧?”的电报,陈维风毅然响应召唤,放弃优厚的待遇和安逸的生活,雇一个保姆照料久病卧床的妻子陈惠珍。 自己则买了一对箩筐,一头挑着5岁的女儿陈方玲,一头挑着书籍被褥,从广东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艰难徒步跋涉。抵达大田时,他蓬头垢面、鞋头开嘴;闺女手臂起泡、脸上爆皮,人们还以为是难民…… 俞文农老师此前是英国“尼尔斯莫拉”号万吨远洋轮船长。 1940年冬,英国远洋轮“尼尔斯莫拉”号在茫茫的大西洋上航行,船长俞文农接到了陈嘉庚电报,他回电说:“国家有难,我等责无旁贷!待船舶靠岸,乞容时日交割,旋回国效力。” 九天之后,船舶停靠伦敦港,俞文农一上岸便立即向英国船东会递交了辞呈。 他赔付一大笔因合同期未满、提前离职的违约金,放弃1800美金的月薪,谢绝了船东会“加薪”的盛情挽留,用两根金条买了一张因德军潜艇“狼群战术”而一票难求的“黄牛票”,只带上两套换洗衣服和32本厚厚的专业书(行李限重5公斤),漂洋过海,两个月后到大田当了一名普通的航海学教师。 那时,有同事问:你怎么说回来就回来了?俞文农淡淡一笑:“合同期未满,一时找不到接任的船长,船东会一再要给我加薪、恳请留任,后来我说,‘如果国家灭亡了,我要钱何用?’结果7名董事全体起立鞠躬、致敬。” 水产航海学校复学伊始,师生们面临着重重困难,没有学习教材,陈维风、俞文农等老师们就借助自己带来的书籍和最新的航海杂志自己编写;“测天”课时,没有轮船实习,也见不到大海,师生们就通过水银人造海平面,用六分仪观测天体;没有场地可供实地演练,师生们就在均溪深潭搭建高台训练跳水……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山深处先后走出了353名航运人才,许多人成为万吨远洋轮船长和航运骨干。 在抗战困顿的岁月里,正是因为有俞文农、陈维风等这样一批挺身而出、前仆后继的“逆行者”,有在烽火狼烟的“森林课堂”中珍惜光阴、勤勉苦读的集美学子,集美水产航海职业学校不但没有停办,而且是越办越好。 它培养的几百名航海英才,成为战后大陆、台湾,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各航运公司的骨干和万吨远洋轮船的船长,确保了我国水产航海事业后继有人,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水产航海类人才。 2013年,适值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00周年的日子,由集美校委会和集美校友杜成国捐铸的陈嘉庚铜像,安立在陈嘉庚当年发表抗日演讲的操场上,大田县政协文史委和厦门市集美学校委员会合编的《集美职校在大田》出版。陈嘉庚先生的长孙陈立人在序中说: 这段历史铭记着生前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的胸怀与足迹,记载着福建人民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抗争与觉醒,记录着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集美工业学校等曾经的苦难与坚韧,铭示了免于无知的教育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人民对教育的渴望与珍惜,讲述着集美职校人与大田人携手共克时艰、共铸辉煌的风范。 光阴荏苒,八十多年的岁月飞逝,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却永远扎根在大田。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一隅(集美大学 供图) 参考文献: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抗战烽火中唱响不辍弦歌》,方炜杭 全幸雅 徐文锦 郑宗栖,福建日报 2021年6月7日 《“第二集美学村”的“无问西东”》,郑宗栖,福建日报 2018年5月21日 《大山里的“第二集美学村” 》,林生钟 王书,三明新周报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