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 | 一都“文”名,枇杷上新,“黄金果”鼓起善山村钱袋子

2023-04-07 15:43:5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作者:黎臻懋 袁琳敬


“刚开始种枇杷时,我的孩子还没有出生,现在我已经有孙子了。种枇杷、柑橘、橄榄,全部算下来,一年有二十万的收入,生活过得更好了。”在“三月白”枇杷林里,福清市一都镇善山村枇杷种植户陈文明一边查看着即将成熟、准备上市的枇杷,一边满心欢喜地向记者介绍着。

一都镇善山村漫山遍野种植的枇杷 东南网记者黎臻懋 摄

“击碎珊瑚小作珠,铸成金弹蜜相扶。”福清市一都镇是福建省枇杷三大主产区的核心区之一,被誉为“枇杷之乡”。这里的自然条件利于作物糖分积累,温热的气候加之充沛的雨量,为生产出高品质的枇杷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明前后的善山村,已将春天融入了每个角落,到处充满新生的气息,更弥漫着枇杷成熟的香味。走进村庄,沿着盘旋的山路,沿途望去,不管远近,漫山遍野的绿意之中,均密密麻麻缀满白色、银色或黄色的斑点。这些看似树上长出的“花团”,实则是用于保护枇杷果实的套袋。套袋中,一颗颗成熟或即将成熟的果实静待上市。

陈文明和妻子穿梭在枇杷林间,采摘已经成熟的枇杷。东南网记者黎臻懋 摄

这段时间,陈文明特别忙。他和妻子每日在枇杷林间穿梭,采摘已经成熟的枇杷。掀开套袋、顺势拧摘,配合剪刀修剪多余枝条,一颗颗成熟的枇杷被放入桶中。再用装订机把套袋封好,让未熟透的枇杷继续生长。三十多年的采摘经验,让夫妻俩的动作得心应手,自然而高效。

“以前是真的苦,连饭都吃不饱。”陈文明说,三十多年前,还未种植枇杷时,由于偏山林一隅,一都交通闭塞,外出打工的人不多,可耕作的农田也少,只能种些水稻和地瓜。村民尝试在山上开荒,种李子、橘子、青梅等,收成并不好。机缘之下,善山村村民陈依扬看到莆田许多人种枇杷,便试着引进几棵,没想到种出的枇杷味道甘甜爽口,于是加大种植,成了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时,是由我开车,带大家(其他村民)到莆田那边买苗,也跟他们(莆田种植户)学习种法,交流经验。”对于陈依扬的大胆做法,陈文明十分看好,并开始了自己的摸索。经过一番努力,陈文明成为当地较早种植枇杷的专业户,也是带动善山村众多农户走上“枇杷致富路”的领路人之一。

如今,枇杷种植经验丰富的陈文明不仅在自家枇杷林里忙碌。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种植户聚在一起,从定苗、施肥,到疏花、剪枝,再到采摘、销售,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收益。

新采摘的枇杷 东南网记者黎臻懋 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福州市扶贫工作组来到一都,调研得出一都的地理自然条件特别适合枇杷生长。有了实践案例和理论基础,当时的一都镇党委、政府打开发展思路,指引大家广泛种植枇杷。90年代初,因为枇杷产量少,第一批上市的枇杷卖到一斤十二三元,枇杷成了村民眼中的“黄金果”,很快就迎来了“全民种植”的热潮。

由原省、市扶贫工作队从浙江引入第一代“红袍枇杷”种植,再到第二代嫁接品种“大钟”“解放钟”“早钟6号”……“一都枇杷”逐步成型。果大、色艳、肉厚、汁多、味美的枇杷引得农民广泛种植,成为上世纪一都镇群众脱贫的特色农业产业。

但是,从脱贫到致富的过程并非那么顺利。几年前,一都枇杷产业发展也曾出现瓶颈。因为品种单一、专业化程度低、缺乏发展规划等原因,导致枇杷种植效益不高。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国龙眼枇杷学科领军人才、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首席专家郑少泉加入了一都镇“枇杷智囊团”,开启了“点对点”的科技帮扶模式。

陈文明查看枇杷长势 东南网记者黎臻懋 摄

陈文明再次成为“先锋”,积极响应专家建议,在自家林中开始种植国内最新的“三月白”“早白香”等引进品种,亲力亲为,悉心照料着果树生长。“省农科院的专家、当地党委政府都对我们很关照,组织技能学习、种植新品种、去其他地方调研交流等,我都有参加,一定要种出最好的枇杷来。”

“你们快点尝尝,白蜜枇杷真的很甜!”陈文明介绍,“三月白”(白蜜)是较早开花结果的枇杷品种,果肉细嫩,口感清甜爽口,但因不耐储存运输且改良推广时间不长,目前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不多,近年来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价格可卖到每斤三十元以上。

“虽然用什么药,实际影响差别不大,但我们情愿用好的。”陈文明说,在种植枇杷这件事上,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他用的是贵的、影响小的杀虫杀菌剂。况且,他不仅对自己种的枇杷要求严格,同样也倡议其他种植户这样做,保证最佳的枇杷品质。

陈文明(右)和其他种植户讨论枇杷生长情况 东南网记者黎臻懋 摄

2021年,陈文明被评为一都镇枇杷产业发展十大领军人物。他的“白早钟3号”在第四届福州(福清)枇杷节的开篇活动——一都乡村论坛暨新品种枇杷品鉴会上,被评为“榜眼”。多品种枇杷的经营也让当地人增加了收入,让枇杷从“脱贫果”成为实实在在的“振兴果”,年入二三十万元的村民大有人在。

“前几天,我还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即将开始的枇杷销售环节。”陈文明说,因年初气候较为干旱,近期雨水突然增多,枇杷吸收水分过多,导致部分枇杷果表皮开裂。大家担心枇杷会因“卖相”不好影响价格。为此,陈文明辗转各户村民的枇杷林,查看长势、了解分析市场情况等,为接下来的“销售战”做了周全的准备。

目前,一都镇枇杷种植面积达五万余亩,年产量三万多吨,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全国的三十分之一,产值超六亿元。“一都枇杷”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荣获“绿色食品”标志和国家地理标志。

套袋里即将成熟的枇杷 东南网记者黎臻懋 摄

此外,这些年,在一都镇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当地引入了智慧物流。这也让陈文明当了回“新农人”——在女儿的帮助下,他尝试着借助电商售卖枇杷,把新鲜的果子送到全国更多地方。村里的不少村民,也在积极学习电商知识并加入“枇杷+互联网”计划。

眼下,收获季即将到来,枇杷林又将迎来大丰收。漫山遍野的“黄金果”装点了山林风光,带给人们舌尖享受的同时,鼓起村民钱袋子,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东南网出品

总策划:曾武华 许上福

策划:王祥楠 林雯晶

监制:许上福

记者:黎臻懋 袁琳敬

责编:林瑶 李雅兰

海报:林睿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