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福建法院:高质量司法 守护“新”就业

2023-06-09 10:02:51 作者:严顺龙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6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严顺龙 通讯员 林泳)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省是民营经济大省,新业态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涉及就业的劳动争议案件有什么特点,司法如何保障广大劳动者权益?

今年5月是第三个民法典宣传月,省法院发布了全省法院劳动争议十大典型示范案例,结合“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重点聚焦新业态劳动争议,引导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能力。

新业态用工,劳动关系如何认定

以李某诉某信息科技公司劳动争议案为例,该案涉及网络主播与签约经纪公司之间劳动关系的认定。

承办法官刘国如介绍,李某入职某信息科技公司担任主播,双方签订《演艺经纪合同》。李某从事的工作内容为拍摄短视频和平台直播,短视频拍摄题材、剧本由公司安排,直播及短视频上传的平台由公司指定,直播账号亦由该公司申请、运营和维护。公司对李某的工作时长均有明确的要求,并对李某进行上下班考勤管理,按月向李某转账支付劳动报酬,工资构成为底薪加直播收入提成。2020年11月李某辞职后,请求确认与该公司之间构成劳动关系,并主张相关劳动权益。

厦门中院经审理认为,虽然李某入职时,公司与其签订的《演艺经纪合同》名称未体现劳动合同,但双方法律关系的认定应以《演艺经纪合同》内容及实际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判断。首先,李某与公司均符合劳动法上的主体资格。其次,李某的工作不具有独立性,属公司业务范围的组成部分。第三,公司各项规章制度适用于李某,公司对李某进行管理。综上,依法应认定双方构成劳动关系。

省法院在评选劳动争议十大典型示范案例时认为,该案从劳动关系人身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的角度,对用工实际情况予以分析,认定双方构成劳动关系,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处理类似新业态劳动争议具有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

“云”端解纠纷,高效维权

一起劳务案件,有96名快递员被拖欠报酬。

在立案审查阶段,三明市三元区法院第一时间向物流公司的主管单位通报情况,召集部分原告、被告、主管单位参加案件协调会,经组织当事人对账,形成欠薪清单,固定证据和事实,开辟劳动者维权绿色通道,仅用2天时间就完成全部96件案件的立案手续。审理时,由于部分原告无法到庭参加诉讼,且被告拒绝调解,法院充分借助“云上法庭”平台在线集中统一开庭,仅4天时间就完成审理工作。

一审宣判后,原被告均服判息诉。法院立即将裁判结果通报给该物流公司的主管单位,督促主管单位组织召开欠薪协调会暨资金解决约谈会。执行中,该物流公司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可供执行财产有限,法院加大协调,将该批系列案件判决确定的债权107.9万余元依法纳入破产程序进行清偿,最终执行到位金额64万余元,实现债权比例为59.5%。

该纠纷系列案的立案、审理及执行全过程,三元区法院充分运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处理矛盾纠纷,兼顾公平与效率,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切实维护了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

近年来,全省法院审慎审理新业态用工纠纷案件,积极拓展审判延伸服务。2021年,省人社厅联合省法院等八部门出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十五条措施,有效保障我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泉州中院在全省首设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司法协同基地,助力当地茶产业健康发展。针对外卖骑手劳动争议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厦门翔安法院向外卖平台运营公司发出司法建议,得到公司积极复函。

因时因策 回应多元需求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工程建筑、加工制造、物流交通、销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微民营企业众多,用工数量大、形式灵活,新业态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新业态劳动用工纠纷等,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有涉及运用多元解纷机制,化解群体性欠薪纠纷的,体现人民法院坚持人民至上、能动司法,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有涉及外卖骑手被注册为个体工商户,网络主播与签约经纪公司等劳动关系认定问题,体现新业态用工纠纷劳动关系认定原则;还有涉及隐瞒真实学历、性骚扰同事等解除劳动关系问题,发挥司法裁判对劳动用工行为的规范引导作用。

“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得好不好,关乎老百姓的就业生存,关乎企业的健康发展,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省法院民一庭庭长黄浩洪介绍,此次推出全省法院劳动争议十大典型示范案例,旨在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劳动者理性维权、用人单位规范经营,为促进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规则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黄浩洪表示,新业态经济快速发展,我省法院将因时因策积极回应多元司法需求,抓实公平与效率这一永恒主题,认真履行审判职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扎实有效的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