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福建 爱上泉州 “世遗之城”熠熠生辉
2023-06-19 11:23:2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作者:周霞东南网6月19日报道(记者 周霞)泉州,古称“刺桐”,10-14世纪,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泉州蓬勃发展,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6月16日,2023年“中国有约·相约福建”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就在这座古城正式启动。两天时间里,采访团相继参访了泉州海交馆、清源山老君岩、安平桥、梧林传统村落、瓷都德化、华侨大学等地,与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之城零距离接触,体验沉淀千年的古城文化。
采访团参观泉州海交馆。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海丝明珠闪耀世界 引领中国海洋风云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陆地交通本就不发达的古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发展起来困难重重。向海而生的泉州另辟蹊径,将致富之路着眼于海洋,就此开辟出一条连通海内外、名震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稳坐“东方第一大港”宝座,成为闪耀世界的“海丝明珠”。 16日,采访团来到泉州海交馆,通过丰富独特的展陈文物,感受我国古代悠久辉煌的航海文化和海洋文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泉州海交馆”,是一座反映古代海外交通历史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海事博物馆,堪称“中国海洋文明的缩影”。除了国家级文物宋代沉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外,馆内还有数十根木、铁、石古代锚具,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200多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数量繁多的海外交通民俗文化器物。 近年来,泉州海交馆利用数字与新媒体技术将许多文物搬到线上,让观众足不出户也能一睹文化瑰宝真容。2022年,海交馆还举办了“刺桐海海”IP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孵化出全新海交馆IP“白豚号”,巧妙地将白海豚和福船元素相结合,生动纪念属于中国人的伟大航海时代。今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白豚号微信表情包正式上线。 文化遗产独领风骚 “世遗之城”名不虚传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老君岩造像、安平桥、德化窑址等22处世界遗产星罗棋布,以无声方式精彩存在,诠释古城开放包容的深厚文化底蕴,讲述“世遗之城”的辉煌历程和璀璨文明。 在清源山风景区,一座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石雕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这里就是泉州的22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老君岩造像。这座老君造像坐落于古泉州城中轴线上,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老君席地而坐,戴风帽,长眉大耳,须髯飘拂于胸前,左手抚膝,右手凭几,食指伸出,口微张开,神态淡定从容。整座石雕上窄下宽,使得老君更显沉稳。 记者了解到,这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造像,是清源山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采访团成员们争相与其合影留念,俄罗斯全国广播电视公司记者亚历山大(Alexander Balitskiy)和摄像尼古拉(Nikolay Petrov)还专门拍摄报道老君岩,将这一泉州特有文化遗产宣传到海外。 “老子天下第一”石碑。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采访团在老君岩造像前留念。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夏雨(左)和茉莉(右)写下“中国有约”“相约福建”。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长江写下“来自四川的热爱”。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采访团还在清源山风景区内体验了中国书法。正在浙江大学求学的意大利籍自媒体人茉莉(Yasmin von Roon)和印度籍留学生夏雨(Vrushti Balad)在此写下“中国有约”“相约福建”,正在四川留学的印度籍自媒体人长江(Rajat Jangra)写下“来自四川的热爱”,人民网阿尔及利亚专家法伊萨(Faiza Kab)写下“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这些墨宝无不透露着外国友人对中国的热爱与亲近。 “天下无桥长此桥。”同为22处世界遗产之一的安平桥,始建于1138年,建成于1152年,由僧侣、商人、政府与民众等合资合力共建。桥长约2255米,即“五华里”,因此俗称“五里桥”。安平桥不仅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我国桥梁艺术的瑰宝。 吉米在雨中记录安平桥。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采访团在雨中到达安平桥景区,此时的安平桥更显平静坦荡。在近千年的风吹雨打之下,安平桥的360座石砌桥墩依然坚挺屹立,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等不同式样依旧完好有型。桥东端还建有瑞光塔、桥头亭,桥中有水心亭,桥西端有海潮庵。桥身中段水中还筑有4座方形小石塔,护佑商旅,寓意平安。得知有此深意,法国籍自媒体人吉米(Jeremy Walter Grinan)专门从各个角度拍下了安平桥的身影,希望以此纪念、祈福。 瓷都德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产瓷地。在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记者了解到,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德化窑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德化白瓷入选福建文化标识。 德化陶瓷作品。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德化陶瓷作品《雀之灵》。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采访团体验陶瓷制作。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17日上午,采访团参观德化瓷艺城,欣赏工艺大师名作和代表性商品,还到访德化窑址,参观祖龙宫、屈斗宫及宋元德化窑展示馆,感受源自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积淀。行程中,采访团一行不仅用双眼欣赏着瓷器之美,还在顺美陶瓷文化世界拿起粘土,当了一回“手艺人”。亲密接触德化瓷艺后,采访团成员们表示,今后要将德化陶瓷文化宣传到世界各国,展现陶瓷工艺和悠久历史,让更多人了解瓷艺之美,以及瓷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开拓创新精神。 梧林村南音演出。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舞蹈《梧林》。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采访团围观梧林村闽南茶艺表演。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传统村落现代内涵 有形承载中华文明 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位于泉州晋江市的梧林村,形成于明洪武年间,面积约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100人,旅居海外华侨1万8千余人,是典型而完备的闽南传统村落、侨乡文化突出的代表。梧林传统村落是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项目总范围约1500亩。在这个片区,古今文化浑然一体,中西文明融洽无间。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建筑错落有致,和谐共生。一幢幢古屋在光阴变换中积淀内涵,吸引八方来客。 16日晚,采访团抵达梧林村。滋味甜蜜的文创雪糕、精彩上演的布袋戏、悠扬婉转的南音、《梧林》舞蹈、闽南茶艺等古今相融的特色内容令采访团目不暇接。沉睡中的古村落如何再次活跃起来?梧林村这样回答: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地重点引入文创、非遗、文化行馆等高端文旅业态,构建乡村遗产地一站式的品质内容服务,建立乡村振兴文旅赋能新模式。据了解,还将聚集高端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强力助推晋江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打造。 海丝文明对话现场。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聆听海丝文明对话 领悟海丝文明魅力 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华侨大学在著名侨乡泉州创办。2006年10月,厦门校区正式启用。自此,华侨大学开启全面高速发展时代。17日下午,采访团一行走进华侨大学泉州校区与师生们真诚交流,开展“海丝文明对话”。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多元文化在泉州交汇交融,至今展现着蓬勃生机。中国日报社新加坡籍专家许经麟(Hooi Keng Leun Alexis John)、法国籍自媒体人吉米分享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心得体会,华侨大学的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小龙、马来西亚留学生冯礼玺从留学生视角分享了他们眼中的泉州文化、海丝文化。现场还播放了华侨大学二十四节令鼓队的表演视频,气宇轩昂、荡气回肠的鼓点与节奏令在场中外媒体人大受震撼。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泉州将持续汇聚各方各界力量,全力以赴,全面发展,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讲好世遗故事,秀出泉州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