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工作很酷
2023-07-09 08:59:1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我来说两句 |
华大优秀毕业生张华毅然放弃南方工作机会,奔赴茫茫戈壁,追逐他的“核工匠”梦想—— 这个工作很酷 东南网7月9日讯(海峡教育报记者 林密) 茫茫戈壁滩。 风沙似灵蛇扭动,钻进每个缝隙。 倾听着呼啸风声,张华偶尔会想起,大学时期在福建经历过的美好时光,山青树绿、海浪翻卷…… “当年,想过留在南方。”现就职中核四○四有限公司的张华回想起学校生活时说。 2017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张华决定回到西北,加入中核集团。自此,他将2000多个日夜献给了“中国核城”,“因为投身于祖国的核事业是我年少时的梦想”。 近日,他因赴基层就业并作出突出业绩,获得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颁发的202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筑梦 缘于对“中国核城”的向往 “天还没亮,一辆特殊的火车载着满满的乘客准备启程。这趟列车从嘉峪关开往一个叫低窝铺的地方,一站直达,中间不经停。它的目的地是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任何标注的地方,人们习惯称它为‘中国核城’。” 神秘,是张华对“中国核城”的初印象。 他从小在甘肃长大,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凭借他们的努力,辛辛苦苦地把他和姐姐从农村带到了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 “上初中时,我知道了在戈壁深处,有一群隐姓埋名的人为了祖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华说。 后来,高中班里刚好有几个来自甘肃矿区的同学,当他们描述起那个地方,让张华感到既熟悉却又陌生,“只觉得从事核相关工作很酷,总想着未来能一探究竟”。 年少时播下的种子总有机缘生根发芽。 张华的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华侨大学机电学院(厦门校区)。在校期间,他的成绩优异,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硕士毕业时,他本可以凭自己在校期间的出色表现,在南方找到一份收入丰厚的高新技术工作,但当他了解到中核集团在西安进行招聘时,“我想要回去”! 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让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开往祖国大西北的列车。在他心中,沿海城市优渥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远远比不上戈壁滩上的“中国核城”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追梦 成为领跑的“拼命三郎” 只身一人来到中核四○四有限公司,张华成为第五分公司的一名基层员工。 作为一名甘肃人,他熟悉大西北的环境和气候,但即便如此,坚守戈壁滩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狂风肆虐、气候干燥、昼夜温差极大,有时候通信还会中断。 但张华始终没有怨言。为了心中的“核梦想”,他从一名钳工做起,对大型的核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工作之余他鲜少外出,总是坚持学习,和检修师傅探讨各类技术难点,在几个月内迅速熟悉了工作业务,检修过程保持零出错。 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和极为认真的工作态度,张华很快被公司看中,参与一项重大工程建设。张华的本科专业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研究生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作后,他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大量的核专业知识以及跨专业领域的相关技术,并成为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在参与重大工程的五年中,他经常忙得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项目建设初期,由于需要编制大量的技术文件,为了保证自己负责的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节点目标任务,张华花了大量业余时间调研文献,及时向有经验的老师傅们请教,慢慢地从跟跑变成了并跑,再后来又变成了领跑。他说:“干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清思路,搞清流程,只有‘底数’明了,心里才能踏实。” 某特种材料工艺试验效果一直不理想,他和身边的同事没有因为艰苦的试验条件和不佳的试验结果萌生退意,利用各种机会查阅国内外文献,加班加点调试新采购设备,积极开展模拟料试验。 面对未达预期的试验结果,张华也曾彷徨过、犹豫过,但历经风雨洗礼后,他们越发坚定了最初的信念,对每个试验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由疏到熟、由熟到精,解决了工艺瓶颈难题,并进行了几十轮优化改进。 最终,工艺效果超过预期,工艺时长节省了一半,效率提升一倍。 圆梦 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 从零基础的一名钳工技术员,逐步成长为关键工艺的技术负责人,再到车间副主任,张华在恶劣的环境中不断超越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一项项突破,在实现人生抱负的同时,也为祖国核工业的强大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从华大毕业入职中核四○四有限公司六年,他先后获得两次“甘肃省技术标兵”“甘肃矿区青年岗位能手”“甘肃矿区技术标兵”称号,还获中核四○四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同星员工”等多项荣誉,获得中核四○四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2项,发表多篇科技论文、国防专利及发明专利,完成技术革新10余项,参与QC成果10余篇。 相较于荣誉,张华觉得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深切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 如今,女儿已两岁多,每次离家分别时,总在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张华说:“我很想告诉年幼的女儿,爸爸离开你是为了守护你和妈妈以及更多的人。” 张华的师傅刘金生是一名国家技能大师,他加入“刘金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逐步培养了扎实严谨的科研作风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张同星班”是中核集团的模范班组,也是全国劳模、核工业科技战线上的实干家张同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 张华也曾在“张同星班”工作,在“同星”精神的指引下,延续中核四○四有限公司“师带徒”的传统,他先后带徒弟5人,培养出“同星英才”等优秀员工。 “培养更多的中核工匠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又到一年毕业季,张华说,“我想回到华侨大学,告诉学弟学妹,加入我们,将不负青春与梦想!”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