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福建侨批:跨山越海的“海丝”遗珍

2023-07-14 10:39:4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刘益清

image.png

厦门市思明区举办“抗战中的侨批”展览,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观看。(黄清海 供图)

东南网7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通讯员 刘扬宇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今年是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十周年。日前,第二届“侨批文化与华侨精神”研讨会在侨乡泉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话侨批档案在侨乡社会、华人社会、国际社会的作用,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与华侨华人”“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侨批遗产价值与华侨精神”“侨批文化与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传承”“侨乡文化建设及中外人文交流”等议题深入研讨,推动侨批档案保护利用、合作交流。

闽人素有“漂洋过海,过番谋生”的传统,现旅居世界各地闽籍华侨华人达1580多万人,他们留下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档案文献。201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侨批档案,就是其中的瑰宝。

侨批,是闽粤侨乡所特有的珍贵历史产物,它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国内家乡眷属的汇款与书信的合称,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它们记载翔实,内容丰富,是国内各侨乡海外移民活动的珍贵档案史料遗存,和海上丝绸之路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曾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侨批饱含着侨胞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在历史年代,侨批帮海外侨胞赡养了留在故乡的父母、妻儿,成了国内侨眷的生命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封封侨批稳定了人心;在国家陷于困境的时代,侨批就像“强心剂”,为祖国输资助困;在国家建设的年代,侨批又传经送宝,起到了促进作用。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汕头侨批文物馆时深刻指出:“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缘起海丝之路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山多地少、背山面海,促使福建人走向海洋。福建也因此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古代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北宋进士谢履的这首《泉南歌》,描述了闽人千百年来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营生南洋的历史。

宋元时期的泉州刺桐港是“东方第一大港”,那时的闽人出洋兴贩贸迁蔚然成风。明清实行“海禁”后,闽地海港随之衰落,使大量依赖海上贸易维生的福建人不得不冒险向海外拓展,以至在海外垦荒辟地,作久留之计。鸦片战争后,南洋群岛各埠的开发和契约华工制度的发展,以及家乡的战乱、天灾人祸等,使福建各地人口以空前的规模移居东南亚,形成“下南洋”移民潮。

“福建‘下南洋’群体当以泉州为最,泉州晋江甚至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称。时至今日,仅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三国,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就超过430万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馆员、侨批专家刘伯孳介绍。

那年代,车马信件都慢,如何将辛苦挣下的钱款随同家信递送回乡,成了每个华侨心中的难题。在海外打拼的华侨稍有积蓄即连同问候平安的家信汇回家乡,以补家用。于是,维系海外移民和国内侨眷经济与情感纽带的侨批应运而生。

侨批盛行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是海上丝绸之路延续、发展的有效见证和历史记忆。

据《闽南侨批史纪述》记载,至1948年,仅泉州地区就有信局总分支机构至少300家。同时,海外的泉州信局遍及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等地。“当时侨批寄往泉州的居多,而厦门作为中转站,是对外联络的窗口。”侨批收藏与研究者黄清海表示。

而在漳州市的“天一信局”旧址中,我们仍能从堂皇的建筑中感受当年中国邮政史上有记载的规模最大、营业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民间侨批汇兑银信局的繁荣盛景。由此可见,这个连接着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和中国移出地、为华侨解送侨批的跨国运作网络的庞大。

直至20世纪70年代,金融业发展迅速,侨批业全部归入银行,“侨批”的汇款功能由银行接替,而其交流情感之渠道则由不断发达的电讯及邮政所替代,侨批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侨批业的没落并未使侨批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是被侨眷、政府机构、民间藏家作为极具历史价值的文书档案进行收藏保护。据考证,我省各级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数量有8万余件,其中省档案馆馆藏5万多件。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侨批封散落在民间收藏家及民众手中。

“侨批档案保持了中华文化传统的书信风貌、形式和风格,集书法、绘画与篆刻艺术于一体,是书法艺术和优美辞章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邮票收藏艺术,具有突出而丰富的艺术价值。”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侨批专家万冬青说。

一纸诉尽乡愁

前不久,厦门市思明区展出的“抗战中的侨批”展览中,印着“抵制仇货,坚持到底。卧薪尝胆,誓雪国耻”“请购救国公债”等口号的侨批纷纷展出。

那个时期,华侨爱国主义精神在侨批封章图及信笺上处处可见。1939年,菲律宾华侨康起图寄给同安灌口下霞美王申妃的侨批中号召“我国民分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鼓励家人支持抗日。虽寥寥数语,却句句爱国。

一纸侨批,不仅承载着华侨的浓浓乡愁,更诉说着他们深沉的家国情怀。华侨游子即便是背井离乡,但根与魂也始终在中国。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海外闽籍爱国华侨纷纷慷慨解囊,共纾国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祖国抗战,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山阻隔,羁旅天涯,游子像风筝,“信”“汇”合一的侨批就是一根根长长的线,把海外游子的心与家人紧紧联结在一起。

“无如羁身异地,江山阻隔,不得如愿……姑送千里之鹅毛,至希哂纳,幸勿见却乃荷。”一封薄批,几句嘱言,若干辛苦钱,侨批承载的是海外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与拳拳关爱,也是华侨华人在海外谋生打拼、扎根发芽的历史见证。

可以说,侨批记录的既是一部南洋华侨移民史,也是一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它飞越千山万水,犹如长长的情感纽带,把海外游子与家乡紧紧联结在一起,既牵动着老一辈华人华侨的回忆和情感,同时又真实记录了近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程。

海外华侨华人心系家乡,热心慈善公益事业,在为家乡造桥铺路、赈灾、医疗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凡此善举,侨批中均有记载。这一封封泛黄的侨批不仅对侨眷生活、家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表达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共纾国难的情怀,展现海内外优秀的传统家风文化,而且对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交融,以及侨乡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彰显“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

“侨批作为人类社会生存活动的原始记录,真实地再现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彰显了珍贵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世界性的记忆遗产。”泉州市档案馆副馆长、侨批专家陈若波表示,部分业内人士说侨批是记录先人漂洋过海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也有人将它比作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的“敦煌文书”。

唤醒海丝记忆

今年“五一”期间,一场政企合作的侨批文化展在泉州市南益商场举办,现场发布侨批文创商品,侨批保护开发活动得到社会参与,成果得到社会共享。这标志着侨批档案的保护开发已经融入人间烟火,走向普罗大众。

“很高兴能为侨批文化保护传承贡献一分力量。”泉州南安蓬华镇华美村洪兴来自豪地说。近期,他将其权属的侨厝珠安楼使用权捐献出来,用于建设泉州侨批馆南安分馆。看着荒废的老房子华丽变身为精致的侨批展馆,他觉得十分值得。

曾几何时,一封封侨批承载游子思乡之情穿越大洋彼岸。现如今,一封封侨批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讲述着一个个让人至今仍为之动容的故事,流淌着海外游子赤诚的爱乡爱国情。

侨批不仅数量庞大,类别丰富,而且时间跨度长,涉及国家地区广泛。面对这样的记忆宝藏,如何搜集好、管理好、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它,发挥好其价值,一直是我省各级档案部门久久为功的重大课题,全省上下也一直在探索一条具有“海丝”底色的侨批档案保护开发之路。

2013年6月,侨批档案成功申遗,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福建省首个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项目。由此,侨批文献的保护与侨批文化的推广不断深入。

“开展侨批研究对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有很重要的启发。”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表示,申遗十年来,学术界和遗产保护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已经在侨批保护、文化底蕴挖掘和活化利用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今年是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十周年,一系列传承保护活动频频举办:4月26日,随着我省首个侨批主题广场在泉州永春落成,福建省各地围绕纪念侨批世遗十周年的系列活动拉开帷幕;5月15日起,福建侨联连续推出7期“闽侨记忆——侨批篇”系列宣传视频;6月5日,厦门举办“抗战中的侨批”展览;6月9日泉州举办“侨批·乡愁”水墨漫画展暨“泉州侨批护照”首发仪式;6月25日起省档案馆在全省各地陆续举办“绽放记忆之美·传承文明之光”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0周年专题展;6月28日,第二届“侨批文化与华侨精神”研讨会在泉州举行……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推动下,福建各地不断加大对侨批档案的重视力度。2021年,省政府出台《福建省侨批档案保护与利用办法》;2022年底,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记忆项目30周年,省档案馆和省广播影视集团联合拍摄系列纪录片《走近侨批》;2023年,厦门创作歌仔戏作品《侨批》获得第十六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多年来,在福建省档案部门指导下,泉州、厦门、漳州等侨批富集地的档案部门联合相关部门机构及民间力量,广开渠道,向民间征集侨批;探访信局遗址、建立侨批口述档案,开展侨批数字化扫描对侨批进行抢救式保护;赴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举办侨批文化展,举办“印尼-泉州侨批文化交流论坛”等,让侨批跨山越海,走出国门;重视开发,出版发行《福建侨批档案文献汇编》《闽南侨批大全》《泉州侨批故事》《漳州侨批史话》等侨批书籍;今年泉州在全市重点侨镇、侨村设立一批侨批档案展示场馆,推动形成侨批文化与“世遗泉州”交相辉映的宣传展示格局。全省各地侨批档案征集、保护、传承、研究、开发和宣传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可以说,福建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侨批档案保护开发和宣传推广路子,建立‘档案部门为主体、多方协作、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省档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听 海

纸上乡愁 家国情怀

□刘益清

在比海波更浩渺的远方,是儿时的故乡。

在比远山更遥远的唐山,是祖辈代代居住守望的家园。

面海而兴的福建,自古扬帆逐浪,谱写了一页页向海外拓荒谋生发展的迁移史、移民史。

若从南岛语族自华南向南太平洋、印度洋迁徙算起,福建人向海外拓展的历史,至少已逾五千年,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一样悠久。

由于耕地面积少、人口增长快,“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发展空间受限。明清以来,闽人下南洋,远赴海外谋生创业,掀起几次高潮。至今,居住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侨华人,总数达1580多万人。可以说,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这不是诗意的描述,而是客观上的事实。

福建人离乡背土,在迁入地辛苦创业,但心里总念念不忘家乡,不忘祖国。他们把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流露笔端,写进纸笺,成了跨山越海的家书。同时,他们赚了钱,总会寄回老家,回报亲人,随汇款寄回的,还有侨汇信物。这些来自海外的家书和信物,就是承载独特乡愁的侨批,被称为“海丝遗珍”。

侨批承载的,不只是浓浓乡愁,更折射出深切宝贵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蕴就的奇珍。

书信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现体式,一种承载私人信息与情感的载体。在古代中国,书信表现的浪漫情怀,是今人难以比拟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报、电话、手机短信、微信、视频,为人类的交流提供了更快捷更方便也更丰富多彩的交流工具,但书信浓缩的主体感情浓度、纯度与思想厚度,是网络时代的交流工具难以企及的,书信艺术之美,也是微信等难望其项背的。所以,如今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仍然怀念书信的慢时代,怀念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雁足传书式的真情与浪漫,怀念车马慢时光沉淀的纯真。

云山漫漫,海波万里。从沐浴椰风热雨的南洋诸岛,寄抵八闽故乡的侨批,记录了福建人在海外筚路蓝缕的奋斗故事、细节和感受,记录了所在地的风俗风情,寄托了对亲人的相思和对祖国的眷恋。

书信是人类在迁移、流动中仍保持亲密交流的纽带,是倾诉感情的信物。古代的书信,有的写在竹片上,叫竹简;有的以丝绸书之,叫帛书;有的寥寥数行,称为尺牍。在战乱年代,写信人寄给亲人音讯,素有竹报平安的说法,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真切表达了动乱时一信难得的心情。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都曾用书信这种体裁,创作了不朽的经典作品,如卢梭的《新爱洛绮丝》,就是一部伟大的书信体小说。

中国人是一个极重感情的民族,迁移海外的华人华侨,自然而然将其思想感情倾注在一纸跨海越洋的家信中,从而使那些保存至今的华侨家书,更具中华文化的色彩、中国情感的因子。这些沐过海风熏过海水味的侨批,别具中华文化的价值,值得收藏研究,并展示给后代子孙,让他们从中窥见、感受先人曾经艰难的创业历程和对民族文化民族感情的坚守,代代传承深沉的爱国爱乡基因。

从前,侨批是一封家书,是几许银两。它伴着海丝路上飘扬的船帆跨过大山,它随着海外游子不朽的乡愁越过大海。如今,侨批是海丝记忆,是文化传承。它讲述了中国人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它传递着海外华侨恪守信义、反哺桑梓的赤子情怀。

作为一种承载特殊记忆的家书与汇款信物,侨批的价值日益彰显,亦日渐为世人认可。2013年6月,侨批档案成功申遗,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福建省首个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项目。今年是侨批申遗十周年,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十周年,在两个“十周年”之际,面对代表数百年华侨华人精神遗产的侨批,我们应该更多思考如何更好保护这样的精神遗产,如何在更好展陈这种精神遗产的过程中,进一步服务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厚植国人的家国情怀。

1  2  3  4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