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派书画“批判出新”传统
2023-07-18 11:09:06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历史上的闽派书画艺术精彩纷呈,苏轼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缘于品读闽人惠崇《春江晓景图》而成,蔡襄的小楷《茶录》传拓遍布东洋,陈容的龙图震撼与影响了数个朝代,边景昭则开创了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新风而引领了一个时代,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对于明清江南的绘画启蒙起到重要作用,弘一法师晚年于泉州写下绝笔“悲欣交集”…… 福建的历史传统特殊。唐代以前,这里尚属蛮荒的化外之地。到了宋代,又俨然成为文化礼仪之邦。显然,朱熹以理学开“闽学”之宗,当属重要的贡献。自此,闽派学人渐为国人所识。梳理闽派的艺术脉络,仅书画方面而言,就可交出一份不菲的名单。 书法家中,除了最为著名的宋四家之中颇有争议的二蔡(蔡襄和蔡京,二者均为福建仙游人)外,可以罗列的名家甚多。绘画上,无论是与苏东坡等名士交好的北宋僧人惠崇,还是因南宋灭亡而坐卧必南向,以示不忘宋室,并因之号“所南”的郑思肖,都堪称画坛翘楚。 当然,闽人在书画领域上的成就,真正在全国形成一个群体性影响是在明初。明中叶以后,王阳明心学的出现,以及闽南地区月港的崛起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思想的解放。一时之间,闽南的文化艺术迅速崛起,书画艺术上,黄道周、张瑞图领全国一时之先,他们开创了闽派书画艺术崇写意的风尚。 清中期开始,画坛上闽西三杰上官周、黄慎、华嵒的崛起,使闽派画家在全国画坛上再次成为亮点。扬州八怪中,闽西独占二位。这些布衣出身的职业画师,在努力从底层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文人画精神的过程中,铸就了“闽习”这一概念。考究“闽派”书画近现代的传承和流播,仙游的李霞、李耕,诏安的谢琯樵、沈耀初等人一定是标杆性的人物。 时下,我们一再论及闽派文艺,从“闽派批评”到“闽派翻译”“闽派诗歌”等诸多层面,理论的探讨与活动的推动已然形成相当的效应,这种氛围感染力十分强大,书法绘画等艺术概莫能外,以“闽派绘画”“闽派书法”“闽派戏剧”“闽派舞蹈”命名的各种活动和理论开始不断地出现。 毋庸置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汇聚,是各民族、各区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并逐渐形成的稳定的文化体系,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福建文化,渊源脉络复杂、多元融合性是其突出的特点。闽派传统艺术的经典之作中,承载着闽文化的历史记忆。拥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福建,应当努力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工作,通过历史记忆激发文化认同、凝聚民族认同、涵养国家认同,夯实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考察福建的文化传统,可以从原始的闽越文化开始,古闽越族的图腾崇拜、原始信仰、生活环境以及生存信念等,无疑都直接关乎古闽文化直至当代闽文化的生成。大抵从宋代开始,在每一次社会文化的转型中,福建人总能把握历史的先机,先是宋代闽学引发的思想热潮,影响全国乃至东南亚各国。从元代到明清,无论是元代阿拉伯人在泉州的聚居,或者是明清大量漳州人移居东南亚各地的盛况,彰显的是闽文化在融汇异邦文明的融通性。而在晚明中国极度活跃的社会思潮激励下,终究形成了闽文化的又一种文化特质——“批判出新”。泉州人李贽当为重要代表人物。近代,在国际海洋文化扩张的背景下,闽人再次把握住先声,在国际海洋文明战略与竞争中,立于民族对外开放的潮头。 表现在书画艺术上,明清两代尤为显著。明末开始,个性的解放促使这个时代的文艺呈现勃勃生机,好新求奇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作为东南沿海的福建,即时地承接了这种社会思想与审美倾向,某些层面上突破或引领亦是情理之中。 以黄道周为观照,这是在周易和理学上堪称一个时代集大成者的孤臣,为人严冷方刚,不谐流俗,许多文献资料记叙了他在政治上的铮铮铁骨,表现在书法作品上,楷书敦厚遒媚,这是于古雅之中领取的一份个人才情。行草则是体现为一种恣意纵横的绵密盘绕,这是时代与个人融汇所对于传统的一种突破,也是闽派书法在这个点上对于书法史的一次绽放。 同一时代的张瑞图,亦有不菲的成就,一如那个偏离了儒家正轨的晚明时代,张氏以满幅偏锋翻转的行草挥洒着超凡的才情,书法美学的传统再次得以演进和刷新。 清代,闽西的黄慎以草书入人物画,开宋代泼墨写意画家梁楷后的又一新气派。伊秉绶则以朴拙似愚的线条书写出属于清代书法史、属于个人也属于闽派的静穆气象。 由古至今,许多闽籍文人、学者、艺术家展现出强烈的文化创新性与创造性,他们的创新追求不断地构建了闽派文化独特的优良品质。(王毅霖)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