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守候在云端——记福建泉州九仙山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工程师赖辉煌
www.fjsen.com 2023-07-18 15:57:24   来源:福建省气象局    我来说两句

云海、日出、佛光、雾凇……作为全国首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春天山花烂漫,炎夏凉爽宜人,秋日红树黄花,严冬白雪银妆立;山雨来时雄浑威武,浓雾迷漫如入仙境,这是无数游人眼里的德化九仙山。

海拔1653米,年平均雷暴日77天、雾日305天、8级以上大风日203天,寥寥几个数据,既记录了九仙山恶劣的气候状况,也勾勒出气象人赖辉煌27年云端坚守的不易。

气象观测从无失误,4次荣获全省气象部门优秀测报员称号,多次被气象部门授予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先后被授予第七届泉州市道德模范,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为何如此不简单?不少人想一探究竟。

九仙山气象站,是福建省唯一的高山、二类艰苦台站。1955年建站,至今已60多年历史。每天24小时采集、记录、处理和发送气象报文,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它是国内重要气象指标站之一。

环境艰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站上的同志用“三苦”概括这里。

常年云雾笼罩、阴雨连绵、大风呼啸,一年没几个晴天。墙壁、地板到处霉迹斑斑,棉被也充满霉味,睡前被子是干燥的,第二天醒来,除了贴身的那面,其他全都湿漉漉的。长期在山上工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患关节炎或胃病的。

站上靠一台旧柴油机发电,到山谷中挑泉水饮用。直到1987年才接上电,铺上自来水管,沉重的雨雾凇时常将电线压断,大家靠蜡烛和油灯度过一个又一个漆黑的夜晚。自来水结冰了,大家只能采集干净的雪和冰块融化饮用。由于运输不方便,只能一次性采购大批不易腐烂的蔬菜贮藏在山上。

上世纪90年代末,3位老同志快到退休年龄,但年轻人不愿上山,气象站面临着人员“青黄不接”的紧张状况。赖辉煌的父亲赖初潘是山上的一名气象人,这位老党员思来想去,跟儿子讲了这个情况,并征求他的意见。

赖辉煌打小就跟这里结下不解之缘。父亲长期在高山工作很少回家,儿时的赖辉煌一到假期就跟着父亲上山,耳濡目染中对气象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听说了很多高山气象人的感人事迹,了解到观天测雨的重要意义。

“高山上‘风云哨兵’。”赖辉煌用简单几个字概括了这份工作。1996年,当气象站贴出招工通知,22岁的赖辉煌便义无反顾地报名,舍去县城舒适的工作,踩着父辈的足迹爬上九仙山。

承诺易,干起来不易。赖辉煌很快发现工作并不像想的那么简单。

过了刚上山的新鲜劲儿,加上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赖辉煌有点想打退堂鼓,父辈们为气象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精神又一次鼓舞了他。深植于心中的高山气象精神,早已内化为工作和成长的动力。递工具、扛设备,认真观测、分析,做好每一项记录……大伙儿都很喜欢这个勤快乐观的年轻人。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赖辉煌从小生活在农村,多次见过狂风、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也清楚这些灾害带给群众的生命威胁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赖辉煌把父亲恪守的“扎根高山、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当作自己的人生信念。

用最短的时间熟悉掌握各项业务知识和设备操作方法,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赖辉煌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山上夏天雷暴大风多发,特别是雷暴具有距离近、强度大、频率高、贴地爆裂等特点,听到雷响,当班的同志不但不能躲到安全的地方,而是要第一时间冲进观测场,辨别雷暴方向,观测云状、云量和天气现象……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危险面前。1967年,全国首个气象烈士赖开岩在九仙山观测时,冒着生命危险记录气象数据,不幸被雷击倒在地,当场壮烈牺牲。

为了及时准确观测记录气象数据,确保在5分钟内形成报文并发送出去,赖辉煌不知多少次冲进电闪雷鸣的观测场,毫无畏惧地挺立在生死边缘。

2019年,气象站在综合改造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科技大楼高耸入云,白墙灰瓦翘尾,内部宽敞、明亮又舒适,特别是有了地暖设备,再也不用忍受常年湿冷的天气;四天一次交接班,买菜上山,实现了数代九仙山气象人的梦想。

科技的进步,让自动观测取代了人工观测。九仙山气象站更新了业务智能化平台,观测数据实现分钟级采集,防雷设施等也得到升级换代。

每天一大早,在值班岗位的赖辉煌便早早地穿上工作服,详细检查数据采集器、温湿传感器等气象设备线路、温度湿度等指标是否正常,确保顺利采集数据,及时传送给上级和服务部门。

看起来重复的工作,赖辉煌年复一年地做着,没有丝毫懈怠。“一个数据错误,都可能让国家和群众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的工作务必准确及时,不能粗心大意,抱有侥幸心理。”

赖辉煌说:“看到每个‘小发明’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心里就特别高兴。”

高山气象条件恶劣,气象设备经常损坏,成了赖辉煌的一块心病。他挤时间自学设计和防雷知识,动手画设计图纸,带领技术团队完成测报室、机房防雷改造。一份努力,换回一分平安,改造后的机房设备再极少遭遇雷电而损坏。

入冬后,九仙山常出现雨雾凇天气,同时伴有电线结冰。但气象站各个观测仪器运行良好,特别是位于10米高风塔,且往年易受冻的风传感器表面“不着一物”,数据传输准确及时。这既得益于气象部门2020年以来持续进行的风传感器防冻改造工程,同样是赖辉煌借助开发新技术,破解风传感器冻结覆冰难题取得的成果。

“10米高的测风塔,爬了近200次。”赖辉煌说。为解决山上冬季厚重的雨雾凇冻结测风仪,造成风数据缺失的“老大难”问题,他不仅自己设计、购买零件、加工制作,还在凌晨温度最低的时候爬上测风塔。梯子结满冰碴,没处落脚,他就拿着铁锤敲冰,一阶一阶地往上爬,每次都是一身雪霜、四肢冻麻。顶大雾、冒严寒,研制出的测风仪防保温防冻结装置,应用于全国气象台站,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观测场就是他的研究基地,值班室就是他的实验室,气象站的同志们就是他的科研团队。在潜心科研创新、提升业务实效的路上,赖辉煌没有止步,愈加蹄疾步稳。

为解决冬季雨量计防冻问题,赖辉煌持续攻关,研制出一种基于翻斗雨量计的自动感应式防冻装置,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他还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发表多篇论文,2019-2022年连续在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中获奖。

尝到科研“甜头”的赖辉煌,对研究型业务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边学边问,边问边干,边干边钻研。2022年,他又申报了《一种气球载体的人工增雨装置》创新项目,同时申请了国家实用型和发明专利,探索解决人工增雨存在的受限和短板,提升人工增雨安全性和操作性。

上山那年,他是个22岁精壮帅气的小伙子,如今49岁的他,双鬓爬满斑驳的白霜。谈起一辈子都在高山工作,赖辉煌并不感到难过和遗憾。他笑着说:“女儿今年高考,专业早就想好了,一定少不了气象!”赖辉煌说,家里有个光荣的“气三代”,是最值得骄傲和期待的大事。

九仙山上,风雨依旧,云端守候的故事还在续写……


责任编辑: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