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鳞软玉”出闽海
2023-07-28 10:40:0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陈信云 王毅养殖户卢统锋展示深海网箱养殖的大黄鱼。经过两年多养殖的大黄鱼达到3~4斤重,市场价在500元以上。 东南网7月2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信云 王毅 文/图) 伴海而生,拓海而荣。地处东南之滨的福建,渔歌传唱,产业正兴。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752公里、海岛有2214个,均居全国第二。2022年福建海洋经济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15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1.7%。全省水产品总量861.4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547.8万吨,居全国第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6公斤,居全国第一;水产品出口额85亿美元,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渔民人均纯收入2.75万元,同比增长6.6%,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不久前,记者深入我省沿海的福州市、宁德市、漳州市等地海上养殖基地,看到阡陌纵横,宛如棋盘,渔船往来,点缀其间,呈现出一幅海上田园和谐生态画卷。 “呱呱……呱呱呱”,入夜时分,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海面上,10多位渔民在渔排边缘奋力拉起渔网,扑腾出水的大黄鱼发出石首鱼类特有的蛙鸣般的叫声。此时的大海漆黑一片,几盏头灯的光束时不时扫过渔民们兴奋的面庞。 大黄鱼是闽东沿海久负盛名的鱼种,有金灿灿的表皮、蒜瓣状的肉块,肉质细嫩鲜美,被誉为国鱼。清代文人王莳蕙写诗赞之:“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女儿未受郎君聘,错伴春筵媚老饕。”位于宁德蕉城区的三都澳官井洋,是我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赋予福建人培育“金鳞软玉”的绝佳环境,成就耕海牧渔的新气象。 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当地大黄鱼育苗技术专家刘家富递交的《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30多年过去了,曾因过度捕捞濒临灭绝的大黄鱼,经人工繁育,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也成就我省渔民增收致富的百亿元大产业。至2022年,福建省的大黄鱼养殖量占全国的80%以上。宁德、福州等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气候和技术优势,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贸易和出口基地,并形成完整的大黄鱼全产业链。 近日,记者登上位于连江县定海湾的“定海湾1号”。这座漂浮在海上的大黄鱼深远海养殖平台,总长60.9米,宽32米,深17米,养殖水体1.58万立方米,同时可容纳20多万尾优质大鱼。深水网笼呈八边形棱柱体构造,平时多种海洋小型鱼类不断进入围网内,成为大黄鱼的天然饵料,让养殖场更接近野生大黄鱼的生活环境。同时,清洗网笼也更加便捷。每隔一段时间,网笼在电机带动下实现自动翻转,将水下部分转至水面上晾晒,附着其上的藤壶、海藻等生物被定期清除,保持网眼通畅。 据了解,连江县海域累计投放11台(套)深远海养殖平台,累计养殖水体达到17.75万立方米,预计年产量可达2000吨左右,年产值超过4亿元。 近年来,我省以海上牧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不断充实“蓝色粮仓”,海洋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试验深远海养殖平台18台(套),设计养殖总水体超过47万立方米。 随着深远海养殖装备的投用,大黄鱼养殖从近海走向了深远海,其品质和口感更加接近野生大黄鱼,让更多人品尝到了大黄鱼的鲜美滋味。 更多内容 扫码读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