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孔子眼中的孝

2023-08-22 10:39:58 作者:谢彪 张小椿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什么是孝?在《论语·为政》篇中,接连记录了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位弟子的求教,孔子于此作了不同的解释,很有意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有一天,孟懿子向孔子请教:“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孟懿子是鲁国三桓中的孟氏,父亲孟僖子临终前嘱咐他和弟弟南宫敬叔要向孔子学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南宫敬叔还曾跟随孔子去周都洛阳问礼。

孔子回答虽然简单,却深有所指,孟懿子也没多问,孔子也没多答。因为孔子向来主张问答式教学,问得浅就答得浅,问得深就答得深,不问就不答。但孝的问题着实重要,孔子怕孟懿子不明白自己的深层意思,有一天弟子樊迟给孔子驾马车,逮着机会,孔子就跟樊迟聊了起来:“孟孙曾经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说,不要违背礼节。”在孔子诸弟子中,樊迟喜欢发问,但理解力可能稍微差一些,孔子刚好可以借机向樊迟详尽阐述自己的思想。

樊迟果然追问:“老师,您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露出会心一笑,说:“父母活着时,要按照礼节侍奉他们;过世之后,要依照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后世的孟子,也继承发扬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曾说:养活父母值不得当成大事,只有为他们养老送终才算得上是大事。

古代丧事、祭祀等礼节规格是有差别的,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鲁国的三桓却常常越级使用诸侯,甚至天子的礼仪等级。比如说,古代天子、诸侯葬时下棺都要植高大的柱子,柱上有孔,以便穿索悬棺以入墓穴,这种大柱子叫桓楹。当时季康子的母亲过世了就想要立桓楹,从身份上讲,季康子只是大夫,何况是他母亲的葬礼,立桓楹明显违背礼仪。三桓家族祭祀时,甚至用周天子祭祀才能用的礼乐,孔子素来以维护周礼自居,对此种种非常不满,此次谈话就是借题发挥。

不久,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也向孔子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同样简短:“父母唯其疾之忧。”“其”字在文言文中经常做第三人称,表示领位的代名词,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孔子话里的“其”字意思,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东汉的马融等认为“其”指代孝子,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还有不少人认为,“其”指的是父母自己,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子女唯恐父母生病”,东汉的另一位经学大师王充就赞同这个主张。孟武伯之所以会有此问,汉代的王充甚至给出了很实在的理由:孟武伯是个大孝子,常为父母担忧,所以孔子才会这么回答他。

子游问孝。孔子感叹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些孝子以为只要让父母吃饱喝足就行了。至于狗马,人们同样也会让它们吃饱喝足。奉养父母,如不心存严肃恭敬,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该怎样分别呢?很多人以为孝顺就是单纯地让父母吃饱喝足,这种思想一直到现在都很有市场。

对父母尽孝,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等的是养口体,也就是能让父母吃饱喝足,满足口腹之欲。相传,孔子在乡里一心一意地践行孝道,他在阙党居住,受孔子言行的影响,阙党的人打猎、捕鱼回来,都要给有父母亲的人多分一些。第二等的叫养心志,不仅让父母吃饱喝足,而且对父母心怀恭敬,平日做事想问题,还要顺遂父母的心愿。

现代社会,传统的孝道观受到极大冲击,甚至完全颠倒过来了。有了孩子后,当爸妈的把好吃好喝的都给了孩子。有了孙子那就更不得了,捧在手里怕吹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老子的一点不像老子,而是倒过来当了儿子,做了孙子,值得反思。

当然,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除了上面的解释,学术界还有另外两种:一种说法是,犬守御,马代劳,也能侍奉人,正如人们常说的“效犬马之劳”,连起来的意思是说犬马也能养人。实际上,狗和马是不能养活人的,这种理解有些牵强。另一种说法是孔子把犬马比作小人,但在《论语》里又找不到其他的类似比喻,所以可信度也不高。

不久,聪明的子夏也来问孝。孔子这回给了较为详尽的解释:“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对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最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做;有酒肉美食,年长者先吃;难道这就是孝吗?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光替父母做事,只想吃喝是不够的。真正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由内及外,发自内心关爱父母才叫孝。

什么是孝?同样一个问题,孔子前后给了四种不同的回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足见对于孝这个宏大而又重要的问题,一两次的教学可能难以完全阐述。同时,这也可以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极好案例。北宋程颐于此曾说:“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孔子关于孝的论述可能有一部分已与时代发展要求有偏差,但孝依然是当今社会伦理的基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值得大力提倡。诸如前文中提到的“养口体之孝”与“养心志之孝”的差别;孝不仅是让父母吃饱喝足,难的是对父母要有真心,要做到由内及外的和颜悦色等相关话题,在当今社会尤其值得我们再思考、借鉴。(谢彪 张小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