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品福 | 典籍里的福建七夕习俗
2023-08-24 19:35:58 来源:福建省方志馆 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来源:中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 宋代词人秦观在《鹊桥仙》中写道: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明代《汉宫乞巧图》(资料图片) 唐代诗人林杰在《乞巧》中写道: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宋代诗人柳永在《二郎神》中写道: 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这些经典名字的生动描写,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节日——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相传这天牛郎织女相会鹊桥。 三坊七巷三桥巷畔七夕放河灯活动(来源:三坊七巷朱紫坊) 在古时,七夕当天女子精梳蝉鬓、淡扫蛾眉,轻点朱唇、漫染纤指,投针乞巧、朝天祭拜、祈求姻缘,七夕赴约,见心上人,同吃巧果、游玩赏景。男子则会拜魁星,祈求功名。 三坊七巷的安泰河中,身穿汉服的女子在河道里播撒茉莉花,让花香悠传在三坊七巷的安泰河畔,为七夕佳节增添烂漫的氛围。(来源:三坊七巷朱紫坊) 这是表达爱情美好祝愿的重要日子,也是一个祈愿的好时机。 那么在福建,七夕节又有哪些习俗呢?且让我们透过古代典籍来了解一二。 七夕女性乞巧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 七夕是夜,儿女罗酒果于庭,祝牛、女二星,瞻拜以乞巧。 清·徐景熹《福州府志》: 七月七夕,妇女陈瓜果七盘,茗椀、炉香各七数,用针七条,取绣于焚楮光中,伏地俄顷穿之,以能否夸得巧之多寡。 《福州府志》中所载乞巧习俗(来源:《福州府志》) 七夕虽是纪念牛郎织女,但在福建却多偏重于织女。 汉服爱好者净手参加乞巧活动。(郑帅 摄) 据说织女勤于女红,长年从事机杼,织成无缝天衣。她的灵巧与技艺为广大妇女所仰慕。因此,七夕的主要习俗是青年妇女向织女乞巧,所以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 《穿针乞巧》:女子结彩线,穿七孔针,比赛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资料图片) 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古代典籍中所见到的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 穿针引线俏七夕(来源:三坊七巷朱紫坊) 儿童穿针乞巧(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七夕乞巧的习俗在福建各地大同小异。闽东一带少女、年轻妇女拜“织女”,不仅乞巧,更主要是倾诉心事,祈求如愿。 事前,她们约好朋友或邻里几人至十几人联合举办。七夕之夜,参加者梳理停当,准时来到主办人家里,在月光下设香案。焚香礼拜之后,便围坐一起,边吃花生、瓜子,边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清·陈玫《月曼清游图》册之七月“桐荫乞巧”(故宫博物院藏) 光泽一带妇女,在七夕这天制作精致的“巧饼”,还以竹篾扎缚成层楼,用彩纸为装饰,绘上牛郎、织女像,谓之“巧楼”。 巧饼(资料图片) 漳、泉一带青年女子多于夜静时设瓜果,燃香烛于庭中,独坐相待。如闻乌雀等声,谓之报巧;如闻鹊声,谓之得巧。 七夕分豆结缘 清·陈庚焕《结缘行》: 闽人本多情,豆为结缘炒。晨兴十万灶,爆咤喧辰卯。 分豆结缘也是福建七夕的一个重要习俗。在福州地区,这天家家户户都忙于炒蚕豆(或蒸煮蚕豆),分给孩子们。孩子们又与邻里的小伙伴互相赠送蚕豆,表示结下“快乐缘”“欢喜缘”“和好缘”,永远和睦友爱。 福州民俗画《七夕互赠蚕豆结缘》(来源:“学习强国”福州学习平台) 这来源于福州古俗,赠蚕豆的多是妇女,她们把蚕豆分给遇见的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口中还说:“结缘,结缘。” 福清、长乐有些地方还做豆末树、炒糖豆,互相馈赠。 在闽东的一些地区,如两人不和,其中一方想消除矛盾,言归于好,便于七夕前将蚕豆包在纸内,托人转交。如果另一方收到后也以蚕豆回报,即表示接受和解,可释前嫌。 分豆结缘(叶义斌 摄) 到了现在,福州的七夕节演化为了“邻里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赠,吃豆攀讲,人们有了更多联络情感的机会,邻里和睦在“邻里节”活动中得以深化。 邻里分食蚕豆(来源:仓山旅游) 在长汀,结缘要用七层糕。七夕这天,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七层糕。女儿收到后,把它切成许多小块,分送四邻结缘。 长汀七层糕(来源:新连城) 七夕学童乞巧 清·宋若霖《莆田县志》: 七夕乞巧,稚子争击瓦缶于庭。 民国·刘训瑺《闽清县志》: 七夕,子以瓜果作乞巧会。学童各奉茶于书馆相啖,用果置茶中,或鲜或干,共七件,谓之“七夕茶”。 七月初七又俗称“魁星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 旧时闽东的读书人对“魁星”的崇敬仅次于孔子,因此便有七夕拜“魁星”之俗。 拜魁星(来源:福建省方志馆) 泰宁的学童都要在七夕晚上乞巧。庭院中摆设香案,供各种瓜果三盘,然后燃香点烛。学童拜牛郎、织女双星,口中念着“乞巧文”: 天上双星会,人间七夕临。学童恭乞巧,愿早赐聪明。 “乞巧文”要反复念七遍,祈求双星赐予智慧,早日成才。 七夕在明溪被称为“七吉”。明溪人历来重视子女教育,他们把子女初入学视为大喜事,在七夕这天宴请亲友,称“做七吉”。亲友们文房四宝和糖饼来贺。外婆的礼物尤为丰厚,除了文具等之外,还要有一套新衣裤以及手绢、扇子,祝愿外孙来日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现在,明溪重视教育之风不减,这一习俗至今还在农村流行。 每年的七夕对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的孩子而言,是个特别的儿童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沙县家家户户凡有孩子即将入读小学,都要举办一场蒙学式。蒙学式上,糖塔是独有而不可或缺的礼物。所谓糖塔,是用高温熔化的糖水倒入特制模具浇筑而成,寓意吉祥顺利、学业有成。2015年,沙县七夕蒙学式被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源:三明市新华书店) 建宁旧时亦有七夕学童乞巧的习俗。学童们把平时所写的字纸卷成圆轴、外用金、银纸或其他有色纸封好,在孔夫子的神位前搭成房状,然后由先生带领着向孔子行礼膜拜,祈祷学有成。因此,也有人称七夕为“尊师敬字节”。 七夕在福建民间的传说与风俗不少。 在厦门、龙岩一带,传说七夕这天很难看到喜鹊,因为它们都上天架桥去了。翌日又一定多雨,那是牛郎、织女依依惜别时洒下的多情泪。 也有些人说七夕夜深之时,在葡萄架下可听见牛郎织女的呢喃细语。 古有七夕,今又七夕。 江心公园一条长长的悬索桥不知见证了多少代人的爱情。从爷爷奶奶的年代开始,这里就是情侣散步的好去处。如今改造成为爱情岛的江心公园处处充满着甜蜜的气息。(来源:遇见福州) 作为一个流传至今的节日,古往今来无论形式如何改变,但其中美好的寓意和真挚的感情不会变,七夕体现出的中国人对爱的追求与向往,无论星河斗转、沧海桑田,此情未移、此志未变。 三坊七巷的爱心树(来源:遇见福州)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