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正文
分享到:

从创新创业大赛看闽企科研新突破——身怀“绝技”竞逐蓝海

2023-09-13 09:06:3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李珂

image.png

汉氏药业技术人员在对细胞进行检测。(采访对象供图)

image.png

合琦靶材科研人员在检测验证靶材性能。(采访对象供图)

东南网9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实习生 陈斯琪)

超高纯度湿电子化学品打破国外垄断;全球首创战略性“透波”型特种新材料;用废弃的牡蛎壳做出人造骨骼,每克售价2000多元,比黄金还贵……日前,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福建赛区)暨第十一届福建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结果出炉,众多前沿科技成果凭实力“出圈”。

据了解,本届大赛共有674家企业报名,创下历史新高。历经4个月层层选拔,共有84家企业获得89个奖项和荣誉,27家企业获推荐晋级全国赛。大赛中,涌现出一批瞄准专精特新赛道的中小企业。它们通过技术创新,练就“独门绝技”,竞逐产业蓝海,交出一份亮丽的创新答卷。

打破垄断

占据市场“生态位”

打破垄断,寻找、占据适合自己的市场“生态位”,成为本届参赛企业的共同特征。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半导体及平板显示行业全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作为其上游原材料,靶材的国产化是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

“当前,靶材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仍然突出。”漳州市合琦靶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丽君对记者说,此次公司带来的参赛项目通过对氧化镓纳米粉末的高纯度提纯及关键制备工艺的创新研究,开发出一种高纯度、高密度、性能稳定的高迁移率氧化物靶材,解决了该靶材长期被“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国产高端替代。

这一技术创新,让该项目继获得漳州市赛一等奖后,再次拿下本届大赛成长组一等奖。

“靶材是基础材料,应用领域包括半导体、平面显示、新能源、航空航天、太阳能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吴丽君介绍,作为国内航空特种靶材的核心供应商之一、中国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靶材冠军,公司近两年来布局研制平面显示用氧化物靶材这一新赛道,并已实现批量生产。

“去年,全球平面显示用氧化物靶材需求约150亿元,预计3~5年内公司氧化物靶材市场规模将达10亿~15亿元。”吴丽君说。

同样在市场“搏杀”中开拓新领域的,还有福建云一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自主研发专业级超高精度气体芯片,搭载这颗“福州芯”的设备能灵敏地探测出六氟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30多种常见气体。云一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颗“福州芯”不仅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接下来还计划进军美国和德国市场。

瞄准专精特新

做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中小企业是在垂直细分领域实现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主力军。特种等静压石墨、超高精度气体探测芯片……记者观察到,本届大赛参赛企业项目多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内外前沿风口领域。

将小小的剥离液做成年产值逾15亿元的大产业——参赛项目获得本届大赛成长组二等奖的福建钰融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瞄准专精特新的受益者。

钰融科技市场总监郭行然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剥离液,属于高纯湿电子化学品,用于去除金属电镀或蚀刻加工完成后的光刻胶和残留物质。公司参赛项目“湿电子化学品剥离液有机溶剂技术及应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了关键材料国产化。

立足于高纯度湿电子化学品的研发生产,钰融科技在这个全新细分赛道上攻坚克难,突破了半导体制程重要材料技术瓶颈。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够提供湿电子化学品闭环运营解决方案的企业,钰融科技现已直供超高纯度湿电子化学品给京东方、华佳彩、天马微电子、三安半导体等多家终端企业。

这些细分领域的佼佼者,这次带来不少可以改变行业生态、奠定我国在某些技术领域领先地位的参赛项目。

福建立亚新材有限公司突破了高性能陶瓷纤维(碳化硅纤维、氮化硅纤维)各项产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奠定了我国在热端新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氮化硅纤维是立亚新材在全球首创的战略性“透波”型特种新材料。

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介绍,本次参赛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近60%,高新技术企业占比40%。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多,成长性强。

“参赛企业项目代表了福建的一些新兴产业特色,大多是目前证监会、监管部门所支持和鼓励上市的‘硬科技’企业。”大赛评委、毅达资本福建区域负责人邹韡捷表示,希望这些企业插上资本的翅膀,“飞”得更快更远。

全链条服务

多方资源深度融合

好的项目离不开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良好的创新平台可以加速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福建容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刘正感慨,公司所在的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就设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永清石墨烯研究院,为企业提供配套的产品检测和研发服务,大大节省了企业成本。研究院以检测分析为核心,打通了研发、产业链,形成紧密的上下游配套。“这也是我们选择落户这里的原因之一。”刘正表示。

在本届大赛中,容钠新能源以“高性能硬碳负极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大赛初创组一等奖。刘正介绍,公司去年9月成立,今年4月底就建成一条年产1万吨硬碳负极材料前驱体生产线,9月底将建成年产2000吨硬碳负极成品生产线,目前已有两款生物质硬碳产品可实现量产。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出台《福建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位奖励实施办法》,从促进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平台、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推进高新区建设,为高新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提供助力。

当前,全球细胞药物市场前景广阔,以干细胞和免疫细胞产品为主的细胞行业迅猛发展。福建汉氏药业有限公司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凝胶治疗糖尿病足溃疡”项目获本届大赛成长组三等奖。

“这个项目今年完成一、二期临床试验,明年可进入三期,将制造老百姓用得起的干细胞药物。”福建汉氏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之波告诉记者,汉氏药业是以干细胞再生医学为核心的一家生物医药公司,拥有顶尖的专家团队。在去年底举行的泉州市产学研金对接大会上,汉氏药业与泉州成功“牵手”,项目落地泉州,并获泉州市金融机构投资。

目前,福建已成功举办11届省创新创业大赛,建立起参赛企业、创投金融机构以及“深交所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海峡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之间的沟通联系,打造了政府引导、鼓励帮扶、投资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机制。

“作为中国、福建创新创业大赛的地方赛事,漳州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全市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双创平台,以及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的助推器。”漳州市科技局二级调研员林志宏说,今年,漳州市共有106家企业报名参赛,占全省总参赛数的22.5%,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省市各级创新创业大赛树立创新创业风向标,放大了科技政策、资金、成果转化等杠杆效应。林志宏介绍,此前,2021年市赛、省赛参赛项目均获一等奖的东方醒狮储能电池有限公司,在赛后获兴业银行和多家创投机构的青睐,获得总量约20兆瓦、总额4000多万元的电池生产订单,产品广泛应用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电动车领域。

“龙岩通过举办市创新创业大赛、市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技术成果对接会等,使一批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有效对接,助企业快速发展。”龙岩市科技局副局长吴滨德介绍,德尔科技通过参加大赛和对接会,博得国内众多投资机构青睐,入选福布斯中国2022独角兽企业榜单。今年6月,上交所正式受理德尔科技主板IPO。

自2017年以来,福州已举办七届市创新创业大赛。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高远忠介绍,市里向参赛选手或企业推出了“项目辅导”“投融资对接”“新三板挂牌”“入库海峡基金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打造创新创业完整的全链条服务,推动了一批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企业在大赛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记者手记

构建新优势,让“市场细胞”活跃起来

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在闽都创新实验室洪茂椿院士领衔指导下,云一科技公司超高精度气体探测芯片项目实现突破;师从国内热喷涂技术开创者丁传贤院士的薛卫昌博士,带来新一代纳米复合涂层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福建赛区)暨第十一届福建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各路精英比拼“智慧”,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优秀参赛企业、项目脱颖而出。

未来产业代表新兴科技方向,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由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创办的汉氏药业与泉州成功“牵手”,落地项目有效填补泉州中心城区生物医药产业空白;漳州市以赛为媒,导入北京中关村科技资源,推动区域创新创业合作……透过大赛风起云涌的激烈竞逐,记者感受到我省各地千方百计“以赛促创”,引导参赛企业用“杀手锏”产品抢占新赛道,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营造引领省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热烈氛围。

历经11届的精心打造,福建创新创业大赛培育了一大批极具双创活力的优秀企业,充分调动了企业双创热情,成为福建双创“梦工厂”。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和创新活力的源头之水。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企业建设,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与一些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研发投入不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激励企业创新的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

进一步支持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根本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意识,营造良好双创环境。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大赛后应落实好各项奖励扶持政策,构建长效机制,以更优质的孵化载体、科技金融服务助推企业加速成长,让大量的“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另一方面,要高效集聚整合各种双创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区域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让“创新种子”加速成长为未来产业大树。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