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脱胎漆器佛像工艺探秘
2023-10-04 08:58:56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脱胎佛像 韦驮菩萨 福州脱胎髹饰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其“轻盈坚韧,色彩瑰丽”的艺术特色在国内外享有诸多美誉,而脱胎漆器佛像是其中最具有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 福州脱胎髹饰技艺中的脱胎技法源自于佛教造像所催生的干漆夹纻技法。这种技法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在南北朝时随佛教的兴盛而被用于佛教造像中。在隋唐时发展至成熟,但由于两次灭佛运动,这种技艺在晚唐后几乎要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到了清代,福州人沈绍安在修补牌匾时,受到牌匾破损显露出来的夏布的启发,重现出这一技法。此后,福州漆器技艺中的脱胎技法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 到了现代,福州漆器的脱胎技法已经形成了固定、繁复的流程。以脱胎佛像为例,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先用泥或石膏制作出佛像的坯胎。晾干后,用大漆和瓦灰调和成的漆泥将夏布或者棉纱等贴在坯胎上,再用更加细腻的漆泥将其表面涂抹光滑。待阴干后敲碎原胎,留下坚固硬挺的漆布外壳,最后经过多次上漆打磨和髹饰,就成了脱胎漆器佛像。 这样制作出的脱胎漆器佛像,褪去了布料棉纱的柔软易损,变得更加坚韧,同时相比传统漆器可谓是轻盈若羽。在过去那个没有塑胶等轻便易塑材料的年代,巨大的木制、泥塑、陶塑佛像等过于笨重,难以满足游神拜佛的需求。因此,“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的脱胎漆器佛像就成为塑造这类佛像的不二之选。 其他材质的佛像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褪色风化,难以保持原有的色泽和装饰效果。而脱胎漆器佛像还有抗酸、抗尘、抗水的优点,在日常使用中能轻而易举地保持光亮如新。可以说脱胎漆器佛像的使用过程是福州脱胎髹饰技艺体积大、质量轻、坚固耐用、不易褪色技艺特色的充分展现。 在前有青铜的厚重、后有瓷器温润的中国艺术史上,漆器能够承前启后,兼具厚重温润、光芒闪耀,离不开它种类繁多、精工细作的髹饰技艺。髹饰是漆器制作过程中重要的步骤,大漆的外观美多取决于这一步。《尚书·梓材》有记载:“惟其当涂以漆,丹以朱,而后成。”由此能看出漆器最初诞生主要以黑、红二色为髤饰。其后五行学说发展,人们的审美发生改变,漆器的髹饰中因此又增添了白、青、黄三色。再后来,各地的手工艺匠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各种材料运用到漆器的装饰上,使漆器的髹饰技艺变得丰富多彩,逐渐形成各地的地域特色。 20世纪初是福州脱胎髹饰技艺发展的飞跃时期。传统手工艺匠人发现将桐油加入调好色的漆料中,能够改变漆料的纯度和明度,使得髹饰色彩有了深深浅浅的变化,但传统的色漆多用天然的植物颜料和矿物颜料着色,色彩种类较少。到了20世纪初,受社会科技巨变的影响,手工艺匠人在继续使用传统颜料髹饰漆器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化工颜料,增加了更多的色彩种类。 例如,单一的红色此时就发展出了超过15种不同的色系,而黄、绿、青、紫等颜色也都发展出了10多种不同的变化。金银材料也被大量应用在髹饰中。其一是应用在“笼色”技法中。“笼色”技法是先将金粉、银粉调制到漆料当中去,将其涂在漆器表面,然后在涂好的底漆上再用红色或蓝色等敷拍髹饰;其二是将常用于民俗活动中的金箔纸直接或捣成粉髹饰于器物的表面,达到金碧辉煌、光耀照人的效果。 到了现代,福州漆器髤饰技法已经发展出20多种,例如有黑推光、色推光、锦纹、薄色料、晕金漆画、仿古铜、嵌螺、嵌银上彩、宝石闪光、堆漆浮雕、仿彩窑变、仿青铜、仿唐三彩和匏纹技法、暗花等工艺。这些髹饰技法和丰富的色漆选择结合起来,使得福州漆器表面装饰更加绚丽多彩。 色漆料的丰富使得福州脱胎漆器的髹饰有了更多的色彩表达,打破了漆器一贯柔亮、含蓄的审美表现。福州技艺多样的髹饰技法,能够细致勾勒出佛经故事、花鸟动物等精致的装饰图案,施以五彩斑斓的色彩,彰显出“错彩镂金,雕绩满眼”的美学范式。(张小燕 邵洪哲 文/图)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