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丝路十年——“一带一路”上的福建故事 | “中国草”的新远航

2023-10-16 07:56:5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张辉

丝路十年——“一带一路”上的福建故事·开篇的话

美美与共,和合共生。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福建始终牢记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发扬爱拼会赢、敢为人先的优秀传统,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积极担当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今起,福建日报推出《丝路十年——“一带一路”上的福建故事》系列报道,聚焦一个个为“一带一路”建设而贡献力量的福建身影……敬请关注!

“中国草”的新远航

image.png

林冬梅在非洲举行的菌草技术培训班上教当地民众菌草技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东南网10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过去的10年,也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技术顾问林冬梅投身菌草援外事业的第二个十年。

林冬梅还记得,10年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首次见诸报端时,当时的斐济驻华大使约阿尼·奈法卢拉找到她,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不想错过这么好的发展机遇。”

和外国友人一样,林冬梅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充满了期待。她一直在想:我和林老师能为“一带一路”做什么,该为“一带一路”做什么?

林冬梅口中的“林老师”,就是她的父亲——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到南非,从莱索托到卢旺达,从斐济到中非……10年间,林冬梅和父亲带着菌草技术扬帆出海,带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民众种菌草、栽菇、养畜、治理生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用行动实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精神内核。

点燃改变命运的星火

这株在“一带一路”上茁壮生长的小草,来自福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占熺从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中,先后筛选出数十种菌草,实现“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攻克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菌草技术随之从福建走向全国,成为助力摆脱贫困的“扶贫草”“幸福草”。

这一技术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先后在日内瓦、巴黎获得国际发明类奖项。20世纪90年代,以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为起点,林占熺团队开始对外传播菌草扶贫经验。

出海的第一站,是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2000年,福建与巴新东高地省签署友好省协议。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对援巴新菌草技术项目作出重要批示。

那时的巴新乡村,还处在“刀耕火种”阶段。来自中国的专家,通过菌草技术本土化、简便化、标准化改造,让当地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当第一茬菌草菇长成时,东高地省特地举办盛大庆祝活动,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中国国歌。不少民众感念中国专家的无私帮助,用“菌草”为自己的孩子命名。

在父亲的影响下,林冬梅从小便与菌草结缘。

1996年,首届菌草发展国际研讨会在福州举行。会上征求菌草的国际通用名称时,不少人主张用英文单词来命名。旁听会议的林冬梅有些着急,她知道自己父亲希望使用汉语拼音“Juncao”,今后让全世界记住菌草技术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她的建议,得到了与会者附议。

但林冬梅一开始并未想过投身菌草事业。17岁那年,她获得了海外留学的机会,在国外一待就是10年。直到2001年,林占熺又一次赴巴新开展援外工作,在新加坡转机时与女儿见面。目送父亲离去的背影,林冬梅发现,进入花甲之年的父亲步态略显蹒跚。“父亲老了!”林冬梅内心一颤,此后便辞去新加坡公职,回国为父亲分忧。

翻译编写教材、参与科研、搜集资料、考察项目……林冬梅很快就成了林占熺的得力助手。其间,她感受到了菌草援外事业的艰苦——父亲常常自掏腰包搞科研,研究所除了他就两名助手有编制,有时连发工资都成问题。

“为什么要过苦哈哈的日子,怎么不利用菌草技术搞企业挣钱呢?挣了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科研和公益。”起初,林冬梅很不理解父亲的坚持。每当这时,林占熺总是告诉她,有些事情比赚钱更紧要。什么样的事情比赚钱还重要呢?年复一年的援外经历,让林冬梅找到了答案。

2004年,林冬梅第一次和父亲踏上非洲的土地,前往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的菌草技术推广基地。当车辆从闹市驶向乡野,窗外的景象逐渐从现代都市变成原始部落,林冬梅看到了巨大的贫富落差。

林占熺团队手把手教当地农民种菇要领。菌包要顺利出菇,需要保持适宜湿度,可当地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低,要怎么浇水、要浇几升水,他们完全没概念。于是,中国专家买来了相应容量的水桶,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每天定时浇几桶水。傻瓜式操作的背后,是专家们根据当地气候反复试验得出的数据。

量身定制的扶贫方案,让当地农民得以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一名月收入仅300多兰特的妇女养路工种植菌草菇后,一星期就有1000多兰特收入。

“从此,她不用再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了,也不怕被人看不起了,眼里变得有光了。”这一幕,让林冬梅真正体会到菌草扶贫援外事业的意义:为更多人点燃改变命运的星星之火。

更要授之以渔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林冬梅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底气,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让菌草技术在更多贫困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

“如果把菌草技术看作是鱼的话,我们不仅要给鱼,还要提供养鱼、捕鱼、加工鱼的全套技能。”在林冬梅看来,其中最关键的是赋予受援国民众可持续发展能力。

南太平洋岛国斐济,气候炎热,长期以来没有食用菌产业,外国专家曾断言那里不适合种植菇类。

2009年,中斐两国签署中国援助斐济菌草技术项目换文协定,2014年,中国专家着手建设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林冬梅作为项目负责人,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蓝图转化为现实。她为示范中心设定了八大功能:草种和菌种繁育与生产、适应性研究、示范生产、产品加工、技术培训、推广与咨询服务、科普与教育、市场培育。这些功能定位无不指向可持续发展目标——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为解决气温过高问题,援斐专家就地取材,或依靠椰子树、芒果林等本土天然树木遮阴以作天然菇场,或利用椰子树叶、香蕉叶搭建简易荫棚,然后挖种植畦,将菌袋排列其中,覆土后通过喷水调温保湿。

看似原始的土办法,却让食用菌产业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为推广技术,林冬梅还创建了“基地+旗舰点+农户”的模式——一方面将技术性较强的制种、菌袋生产环节集中在示范中心进行,开展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设立“旗舰点”,吸纳贫困群体参与,每人负责一块10平方米的菇棚,每天花一小时管理即可。

位于斐济第三大城市楠迪的Tadra菌草技术示范点,是最早实践该模式并取得成功的案例之一。负责人蒂科说,一茬平菇生产周期7到10天,最多时一个月可以采收4茬,一个10平方米的菇棚一年平均可采收1200公斤平菇,1公斤平菇市价15到20斐币,菌草因此被当地农民称为“生钱草”。

这株“生钱草”,还帮助当地畜牧业突破了瓶颈。斐济一年只有旱雨两季,每当旱季来临,中西部地区青饲料供应高度紧张。菌草植株高大,环境适应力强,产量高,粗蛋白含量相当于青贮玉米,可“以草代粮”作为饲料。在斐济,种植一公顷的巨菌草,可生产300到500吨饲料。

“项目初期的推广模式主要是由示范中心免费提供菌袋,农户只需要完成‘出菇’管理。”林冬梅希望培育一支带不走的技术团队,让当地农民独立完成从菌草种植、菌袋生产到菌草菇栽培、饲料加工等全套技术。

3年前,示范中心与斐济瓦图莱鲁学院合作,为在校学生开展技能培训。在中国专家组的指导下,这家学院培育出的菌袋成功率达98%。同时,斐济教育部门还把该中心作为当地的教学实践基地。该中心已为当地2000多名学生提供“菌草课堂”体验式教学。

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的成功经验,开始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今年3月,中国-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落地斐济,该中心将氢菌草技术的推广经验复制到更多周边国家,目前已在瓦努阿图、汤加实施菌草援助项目。

“绿色使者”的新使命

不仅仅是太平洋区域,菌草技术在过去10年中越走越远。

这些年来,菌草技术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拓展。在国内,其应用场景已从最初的种植菌草菇,拓宽至畜牧养殖、生物能源、盐碱地改良、矿山修复、土壤修复、荒漠治理、造纸、制作板材等领域。这些应用方式,无一不与全球发展倡议目标相契合。

林冬梅认为,未来菌草技术发展应紧扣全球发展倡议目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为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贡献来自“中国草”的力量。

不久前,林冬梅受邀参加中非妇女论坛。在演讲中,她分享了巴新妇女费雷达·科拉罗姆从东高地省的大山走进联合国大厦的故事。

2020年,费雷达·科拉罗姆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开始利用菌草技术种植菌草菇,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如今,费雷达不但建房买车,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菌草菇农场。她的菌草菇农场每周可生产200公斤鲜菇,供应给东高地省的蘑菇经销商。她的农场雇了25名农户,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几年来,她还将菌草技术推广到周边10个村庄,与中国专家一起培训当地妇女、青年、残疾人等1500人次。

今年5月,费雷达·科拉罗姆作为巴新菌草技术受益的女性代表,赴纽约参加联合国第八届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讲述自己因菌草脱贫致富的故事。

“在我亲身参与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历程中,遇到过许许多多的费雷达。”林冬梅说,通过菌草技术赋能,那些南非的单亲妈妈、莱索托的失业女大学生、斐济的残疾妇女,变成了女会长、女企业家、女科技人员,“每到一处,我们都在培养种子,有些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有些还在幼苗阶段,但假以时日,我相信它们都会越来越枝繁叶茂”。

目前,菌草技术已传播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7个国家建立了示范基地。这株跨海越洋的小草,已成为“一带一路”的“绿色使者”、践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

林冬梅说,菌草援外带出去的不仅仅是一项减贫的栽培技术,在技术之外,还呈现了一条发展的道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发展也能为和平创造条件。

image.png

扫一扫看视频

1  2  3  4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