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厦门黄厝村:引艺入厝 古村新生

2023-11-30 07:55: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

厦门黄厝村盘活古厝资源,吸引32家文创工作室入驻,探索艺术乡建新模式

引艺入厝 古村新生

郭志珊打造的舢人艺术工作室微展馆,引来游客驻足。

东南网11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游笑春 通讯员 林瑞声 叶晓菲 文/图)香山脚下,鸿渐峰南,厦门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村中至今依然保留着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古迹、古厝、古庙,但不少古厝年久倒塌,断壁残垣,成了古村被遗弃的角落,盘活古厝资源迫在眉睫。

引艺入厝。历时五年,黄厝村吸引了32家文创工作室入驻。艺术家们的到来,为古村发展带来了光与热。

如今,黄厝正加紧打造展馆等公共文化空间,满足驻村艺术家展示、交流需要,为古村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艺术家进村

一个村,为何需要艺术展馆?

原来,从2018年开始,黄厝村陆续收储40栋闲置老宅,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吸引艺术家驻村,将古厝修葺为工作室。

补贴70%装修费用,最高10万元。这一招,吸引了不少分散在厦门各地的民间艺术家。

彼时,厦门岛内城市更新步伐加快,不少艺术家的工作室面临搬迁。口口相传后,他们都找到了黄厝落脚。

来自惠安崇武的红砖雕刻设计师史文沧,成为古村与艺术家的“中间商”。

2017年,史文沧带着红砖雕刻技艺来到黄厝村,成为一名驻村艺术家。在黄厝,史文沧亲手打造闽南红砖雕艺术馆,参与黄厝乡村改造,并策划了一系列乡村展览。

“乡间、田野、古厝,这里的农耕文化保留得特别好。我就想,何不吸引艺术家来村里开工作室,把黄厝打造成艺术家的聚落?”史文沧说。

校友、朋友、圈内人,艺术家们通过各类人脉连接,纷纷在黄厝找到了理想中的栖居之所。

这些艺术家,有的看中了村里农耕文化的乡土气息;有的看中了村中的古窑文化资源,在翔安目前已经发掘的八座古窑遗址中,有五座分布于黄厝村境内;有的则想寻找一个安静的创作去处。

爱好书画的郭志珊就是其中之一。原来在翔安新店街道开工作室的他,2020年租下一栋古厝,将工作室迁至黄厝。

艺术家马一鹏,是被校友推荐来黄厝的。“我是去年4月正式入驻的,来之前发现这里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也有心仪的古厝,就下了决心。”马一鹏告诉记者,这里景美人善,给了他许多创作灵感。

“山才手造工作室”陈青山、古乐器制作技艺者陈又辉、漆画艺术家陈灿芳……如今,黄厝村已吸引陶艺、砖雕、漆画、国画、雕塑、瓷器等门类的32家文创工作室入驻。

艺术馆赋能

艺术家多了,需要更多的展示、交流空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艺术家们租赁的古厝大多面积有限,他们的作品只能紧凑地摆列在不大的房间里。建艺术展馆,成为驻村艺术家的刚需。

“很多次,艺术家们都表示展示空间不够,村里艺术氛围不够浓。”史文沧说。

建艺术馆谈何容易。“村里用地紧张,建设用地审批严格。”黄厝村党支部书记黄火明告诉记者,今年3月,经过翔安区、内厝镇等多方努力,村里新建的鸿渐艺术馆正式揭牌。

这个被史文沧称为“闽南地区唯一一座新建的村级艺术馆”,正是为了满足村中艺术家办展的强烈渴求。

艺术馆的首场展览,便是马一鹏父亲马心伯的“时光的河”艺术展。

“艺术品放在古厝,和放在现代化的展示空间,艺术感受大不相同。很多作品需要更现代化的空间,才能释放其艺术魅力。”马一鹏表示,小乡村能建艺术馆,非常难得。

这个立足黄厝千年古村特点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间,为黄厝村驻村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盖了这栋艺术馆以后,艺术家间的交流更方便了,也更容易吸引村民融入艺术氛围。”黄厝村驻村艺术家金优石表示。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两层艺术馆总面积才300余平方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展览需求。对此,史文沧想出了一个“创意”,整合村中散布的边角地、边角房,打造流动的微型艺术馆。

郭志珊打造的舢人艺术工作室微展馆,就是一例。三面玻璃,一面残墙,不大的展馆里,郭志珊的中国画、画扇等艺术作品整齐摆列,精致和美,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记者漫步村中,看到多个古厝残壁正被改造成微展馆。每个展馆面积虽不大,但绿树掩映下,转角的艺术奇遇正按计划推进。

从外墙彩绘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插画,到出现在村中各角落的雕塑作品,再到不定期开展的夏令营、艺术节、泥土晚会等活动……黄厝村刮起了一阵阵“艺术风”。

黄火明介绍,黄厝未来将整理约50栋古厝,为更多艺术家驻村提供创作、展示、交流的载体。

以文化再造乡村、用艺术赋能乡业,如今,黄厝村正加速公共资源配套,打造艺术家聚落,探索艺术乡建新模式。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