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八闽调研行 | “小火车”开进大山里
2023-11-30 10:10:4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张辉“小火车”进竹山,解放了挑山工。 东南网11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 张辉 文/图) 核心提示 都说蜀道难,闽道更甚。 在福建,八成以上的土地是山地丘陵。外通内联的路网,打开了连接大山与外面世界的大门。但在那些路修不到的地方,农资上山、农产品下山的“最后一公里”尚未被打通。靠山吃山的农民,仍旧重复着肩挑背扛的高强度劳作。 2012年,被农民称为“小火车”的轨道运输机,率先从福建发车,在穿山越岭中,把果农、茶农、林农从肩挑背扛中解放出来。那些架设在羊肠陡坡上的轨道,逐渐连线成网,成为山区农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如今,福建的“小火车”正驶向全国,为广大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持。 告别肩挑背扛 福建省智辰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基成,至今仍记得2011年带着公司生产的第一套“小火车”,到漳州参加花博会时见到的一幕。在展位前,平和县的一位柚农止不住泪水:“种了一辈子柚子,挑了一辈子柚子,背都压弯了。有了‘小火车’,我们可以轻松致富了……” 这是农业挑山工的普遍境遇。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地貌复杂。山区农民赖以为生的果园、茶山、竹林,大都分布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场地狭窄之地。这样的地方“耕牛能进,铁牛难进”。尤其是运输环节,开路成本高,车辆通行难,苗木、肥料、农药、果子、茶青、笋竹上山下山,全靠人力负重前行。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人工成本高涨,挑山工常常一工难求。 永安市拥有百万亩毛竹林,竹山坡度普遍在30度以上。竹农杨兴寿家的10多亩竹山,位于永安市上坪乡龙共村亭子下,最陡的山坡坡度超过50度。眼下,正值冬笋集中上市季节,老杨算了一笔笋竹下山账:“请工挖笋,连挖带运,一天工资450元,一人一天最多挖1000斤,一斤带壳竹笋收购价仅五六毛钱;请工伐竹,不算上装车费,1吨毛竹的人工费就要350元,收购价才580元。”老杨说,到了农忙季节,周边工人请都请不到,只能到邻省江西请工人,许多工人看到坡太陡,扭头就走。由于成本过高,有时卖竹子成了亏本生意,当地部分竹林因此处于失管状态。 下山不易,上山亦难。 在三明市沙县区大洛镇官昌村,柑橘采收已步入尾声。果农林合金忙着为自己70多亩蜜橘施肥。在当地,柑橘园一年至少要施三次肥:春季催芽肥、秋季壮果肥用的是速效的复合肥,冬肥则主要以有机肥养地。 “最大坡度近60度,摩托车和拖车派不上用场,只能靠人工硬扛,一个挑工一趟扛100斤有机肥,就上气不接下气,第二天下不了地。”林合金说,有机肥对土壤友好,但体积大、笨重,他家的这片蜜橘需肥量十几吨,每年这时候都要雇上三四个人,忙上十几天。上山难,成了有机肥推广的最大“硬梗阻”。 水涨船高的劳动力成本,是山区农业难以承受之重。如何打通农资上山、农产品下山的“最后一公里”,把挑山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其实,市面上也曾出现过一些产品。比如,在山头之间架设运输索道,但由于灵活性差、安全隐患大,难以推广。这时候,在同样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的日本、我国台湾广泛应用的轨道运输机,进入业者视野。 以化肥生产起家的福建智辰公司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了,公司创始人在销售农资的过程中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经常深入山间林地,深刻感受到了山区农业运输的“痛点”,下决心要让父老乡亲彻底告别肩挑背扛。2011年,通过闽台合作,公司引入台湾山地轨道运输机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于2012年实现技术本土化,研制出福建版“小火车”。 政策推动换工 所谓“小火车”,构造其实很简单:在坡地上架设悬空的镀锌管轨道,路线可在深山密林中向任意方向延伸。机头骑跨在轨道上,齿轮与轨道下方的齿条啮合传动,在发动机驱动下,牵引着载物拖车前行。 看起来简单,本领却不小。以单轨运输机为例,轨道安装无需破坏地表植被,坡地宽度只要大于0.7米,“小火车”便能畅通无阻。载重500公斤,在50度的山坡上爬坡、转弯、前进、后退轻松自如。依靠沿途设置的停车杆,可实现定点停车,无需人员跟车。 产品有了,如何让广大农民买得起,用得上? 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现代农机具推广应用。但按照过去的政策,一款新型机具要列入补贴目录,首先要获得农机试验鉴定证书。这个过程耗时长、成本高。许多产品因缺少鉴定大纲,难以开展试验,无法获得鉴定证书,自然也不能享受补贴政策。即便有现成的大纲,也受制于农机鉴定机构人力、能力、经费不足,鉴定慢、鉴定难。为改变这一局面,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补贴产品资质条件市场化改革。 “试点产品获得第三方产品检验检测报告后,便可具备补贴机具资质,不再强制要求农机试验鉴定证书。”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通过采信第三方检验检测报告,福建率先将轨道运输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畜禽粪便发酵设备等市场急需的农机具,列入补贴范围。 就这样,被寄予厚望的“小火车”,开始驶向全省丘陵山区,在广大果园、茶山、竹林大显身手。2012年,永安果农吴光选在自家40多亩果园内,架设了全市第一条500米山地轨道。 吴光选所在的洪田镇大科村,是柑橘专业村。全村柑橘园3600亩,其中拳头产品特早蜜2500亩,“大科特早蜜”是远近闻名的水果品牌。种了近20年果树,吴光选饱受上山下山之苦。当年9月,正值柑橘采摘季,果子采了一半,听说智辰公司生产出了能实现机器换工的“小火车”,他当即前往考察,趁着丰收时节将“小火车”开进了自家柑橘园。按照当时的补贴政策,共500米里程的轨道运输机,吴光选只花了不到2万元。 “小火车”果然不负所望。 “以前,一个挑山工一天工资要400多元,年轻人请不到,大多是五六十岁,甚至70岁的高龄工人,一趟最多挑百来斤果子,一天出货量1万斤的话,就得雇三四个挑工。采摘结束后施冬肥,一株就要三四十斤有机肥,请不到工人时,一家人要忙上一个冬天。”吴光选说,如今,“小火车”一趟运载量就能达到500公斤,真正在运输环节实现了“机器换工”。得益于此,他才有了扩大规模的底气。这些年来,吴光选又开辟了多片果园,种植规模达到100多亩,轨道里程也增加至1.5公里,“换作从前,想都不敢想,这么大规模,请工都难”。 在大科村,“小火车”已成了果园标配。蜿蜒其间的山地轨道,相互交错,串线成网,连接山头与山下,也把山区农业引向了现代化。数据显示,在永安,山地轨道总里程已突破12万米。 拓宽应用场景 如今,“小火车”不断升级迭代:从单轨发展到双轨、三轨,平衡性与载重量实现跨越,最高载重量可达2000公斤;动力从汽油到柴油,再到宁德时代生产的锂电池,对环境更加友好;轨道用材从镀锌管到青拓集团出产的QN不锈钢,显著延长使用寿命。 “今年,我们与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开展科企合作,共同打造升级版‘小火车’。”福建智辰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严积淼说,最新款产品完成了智能化蜕变,搭载北斗卫星导航与物联网技术,可通过手机App,实现轨迹追踪、远程控制、精准停靠、智能感知和自动避障等功能。 与此同时,“小火车”开始从山地走向平地,从福建走向全国,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与应用范围。 在沙县区金德苗圃基地,过去每天请挑山工18人,一天最多挑3600株苗木,每人每天的工钱200元左右,每天雇挑山工的成本达3600元。而用上单轨运输机后,每天只需配备2名工人,人工成本四五百元,耗油费70元,加上山地“小火车”每天的折旧费十几二十元,几项合计每天花费五六百元,却能将1.5万株苗木运上山。两相比校,雇用挑山工每天的成本是使用“小火车”的五六倍,但效率反而要低得多。 在涪陵榨菜主产区重庆,轨道运输机一次可运输500公斤青菜头原料,运输一趟只需要10分钟,每天可往返搬运15吨,相当于10个壮劳动力。 在生猪养殖场,“小火车”可以向猪舍无接触配送物资,极大减少了人猪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同时,“小火车”穿行于猪舍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点,显著减轻劳动力成本。 在周宁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现场,“小火车”每日可运输物料2500公斤,采用传统人力运输则需要10名工人共同作业,人工成本2000多元。 作为轨道运输机生产的头部企业,智辰公司已在全国丘陵山区铺设轨道超450万米。而在它的主赛道——山区农业,公司总经理陈基成还有更多思路。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产业形态多样。”他表示,未来将从设备供应商向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农户实际需求,在路线规划、产品功能等方面,提供定制化服务。同时,拓展“小火车”多元功能,譬如,通过搭载雾化性能好、射程远的雾化装置,让其在运输的基础上,兼具喷药、施肥、灌溉等实用功能。 “小火车”要跑得更远,还应破解分散经营难题。 在广大山区,土地破碎、小农户分散经营依然是主流。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农户而言,投资建设轨道运输系统成本高昂。在陈基成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另一方面则可借鉴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由村集体集中建设与运营,构建山地轨道网络,为小农户提供农资上山、农产品下山运输服务。 记者手记 系统链式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 □张辉 耕牛换成“铁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防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3%,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但总体而言,农机装备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特别是在广大丘陵山区,受地形地貌制约,部分领域还存在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等问题。 以福建为例,全省80%以上土地为山地丘陵,土地分散、丘陵大小高低不一,大型农机具难有用武之地。种植、采收、运输等环节高度依赖人工。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人工成本日益高企,问题变得更为棘手。就运输环节而言,林果茶是福建农业的亮点与农民增收的重点,但农资上山难、农产品下山难,极大制约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因此,我国于2021年启动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聚焦大型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以及智能化等农业急需、农民急用领域,加快农机装备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全链条推进,不仅仅要解决“有没有”问题,还要综合考虑“好不好用”“适不适用”“推不推得开”等问题。具体而言,在研发端,要直面产业实际需求与农民急难愁盼,既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又要强化产学研、上下游协同攻关,形成创新合力;在推广端,应充分发挥政策撬动作用,特别是要持续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向薄弱环节倾斜,让广大农民买得起、用得上、用得好;在服务端,则应加快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用市场化的方式做好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 扫一扫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