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连城瓷:福建客家瓷的奇珍

2024-01-02 09:30:49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李元杰

image.png

龙窑遗址

历史上的连城百姓利用本地盛产的瓷土矿,加上水质优,可以为瓷土淘洗沉淀和瓷泥加工提供优质水源等诸多优势,建造了众多的瓷窑,生产了大量的各式瓷器,行销到了广东、江西一带,甚至销售到了海外。

连城瓷源远流长。1987年12月,在文亨镇龙岗村、宣和镇升星村、莒溪镇隔口村等地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陶罐、陶片。南宋时期为连城瓷发展的兴盛时期,在隔川新营、新泉瑶下、曲溪潼关瑶、塘前黄沙、朋口瑶里等地,均发现窑址或者南宋青瓷、青白瓷瓷片,不论是窑口的分布,还是遗存的瓷片,数量众多,分布面广。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部由汀州前往漳州,携带有众多的江西吉州一带的窑工,途经连城时驻扎了三个月。他们在驻扎地隔川、朋口教授连城乡民烧制精美的青白瓷等日用瓷器,极大提高了连城人民陶瓷制作工艺和水平。宋代时期,连城许多窑还烧制大量的黑釉、兔毫釉、杂色釉等色建盏。

至明时期,连城瓷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且青花瓷成为主角,其瓷坯用料十足,瓷胎洁白细腻,样式古朴庄重,釉色蓝艳灵动。据明嘉靖版《汀州府志·卷之三·窑冶》记载,连城有“瓦碗碟窑二座,在本县姑田里”。明代的姑田管辖今天的姑田、李屋、赖源一带,为当时连城瓷器的主产区。

到清代时,随着瓷土矿层的进一步开采,更为优质的瓷土被发掘出来,加之清代瓷器一改明代样式,底足和胎壁用料减少,绘画和器型更加丰富,瓷器更为轻巧灵动。清末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连城开始烧造五彩瓷、粉彩瓷等品种,瓷质洁白,花色艳丽,连城瓷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存世数量非常可观。

关于清代瓷窑的数量,清康熙版《连城县志·卷四·窑冶》记载“瓦碗盘碟窑,四座(南顺、姑田里)”,清乾隆版《连城县志·卷四·窑冶》记载“瓦碗盘碟窑,四座,在南顺、姑田里”。这里记载的南顺,指的是当时的南顺里,管辖范围为今天的江坊、姚坊、隔川、林坊、文亨一带。可见清代连城瓷窑的数量和产地都有极大增加。

民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新旧社会的一个转换期,连城瓷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既传承古代优秀的制瓷技艺,又在釉料、绘画手法和时代特征上有了进一步创新。1939年,江西瓷器技师曹明鸾在李屋建造龙窑,生产日用细瓷和少量美术雕塑瓷外销。1940年,县政府与华侨周仰云等人合办李屋坑陶瓷厂,生产日用瓷和美术雕塑瓷,聘请景德镇瓷器师傅传授,这些精美的瓷器出口到潮汕、东南亚一带。1944年,鉴于连城瓷质优良而民窑普遍制作技艺较低,为改良连城瓷的制作水平,由郑永祥、罗蔚文、周蔚文等七人发起成立了连城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下设官商合办的连城改良陶瓷厂,两年后政府收回官办。总体而言,民国时期因为有了官方的参与和景德镇瓷艺师傅的加入,连城瓷的制作技艺有了极大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连城瓷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1978年是连城县瓷厂的鼎盛时期,年产量344万件,且从内销为主转为外销出口为主,产品远销英国、西德、加拿大、伊朗、伊拉克、东南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福建的九大国营瓷厂之一。

历史上,连城瓷的制作技艺还对外进行过传播。早在清康熙年间,连城瓷器制作师傅巫志益带领家族人员迁居到浙江苍南,建了一个瓷窑村。清乾隆年间,连城黄氏叔侄携带瓷器制作技艺和工匠迁居到浙江江山,为当地带去了连城青花瓷的烧制技艺,所在地古瓷村,当地人称“碗厂”,其釉料用的是黄氏家族的独门配方。(李元杰 文/图)

1  2  3  4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