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福州首批“台胞寻根示范点” 这些地方和台湾有何渊源?
2024-01-08 19:29:1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卢金福 陈玮东南网1月8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 陈玮)近日,福州公布了首批10家“台胞寻根示范点”名单,分为血缘类、文缘类、法缘类三大类。其中,血缘类4家:严复故居、林则徐出生地、陈氏五楼、林森故居;文缘类5家:福州文庙、陈靖姑故居、闽台闽王文化园、张真君祖殿、福建都城隍庙;法缘类1家:鼓山涌泉寺。 据介绍,福州市组织开展福州“台胞寻根工程”工作,充分挖掘福州市同台湾地区在血缘、文缘、法缘等层面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挥闽都文化在闽台人文交流中的情感纽带作用,助力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让我们细数这些地方和台湾有何渊源? 一、血缘类 严复故居 严复故居 图片来源:福州晚报 严复故居位于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福州三坊七巷的郎官巷,该故居现辟为展厅,图文并茂介绍严复的人生经历。今年是严复诞辰170周年,他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用《天演论》等一系列译著,唤起国人救亡图存意识,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严复的三儿子严琥与台湾板桥林家姑娘林慕兰结为夫妻,这使得严复子孙后裔跨越海峡枝繁叶茂。活跃在政界、商界、文教界的严林两家后裔,至今仍在为两岸的和平发展作贡献。严复在台湾的孙女严倬云热心社会公益,开办孤儿院、创立医院、帮助贫病残障,积极推动两岸妇女界的交流与合作。严倬云的丈夫辜振甫曾任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与汪道涵先生一道留下了“汪辜会谈”这一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林则徐出生地 林则徐故居。(林则徐纪念馆供图) 林则徐出生地位于福州市中山路19号(原左营司9号),出生地及幼年成长的地方。沿着中山路走进林则徐出生地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郁郁葱葱的小公园,中央竖着一尊两米多高的纪念碑,这座石碑叫作“林则徐星”,记载着一颗以“林则徐”为名的小行星的故事。 在林则徐眼中,台湾是九闽之一,也就是家乡的一部分,虽然长期在外为官,始终以乡情关注台湾,在诗文、书信、日记、著作中留下一些接触台湾的人与事,观察台情和两岸关系的记述。林则徐有不少后人在台湾。 陈氏五楼 陈宝琛故居 图片来源:《螺洲镇志》 陈氏五楼也称“陈宝琛故居”,位于螺洲店前村流水角江边,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清代宣统帝溥仪的太傅、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的陈宝琛遭贬回乡开始兴建的,至民国初竣工。五座楼都有个动听的名字,按建筑时间先后依次是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和晞楼,总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为中西合璧的建筑,集南方私家园林意味和北方庭院风格于一体。 清光绪十一年七月,陈宝琛应台湾巡抚刘铭传之邀赴台北游览,结识了台北望族“板桥林”林维源及其侄林尔康,双方一见如故,后陈宝琛作主将胞妹即陈承裘的次女陈芷芳嫁给了林尔康。林尔康去世时,陈宝琛的夫人王眉寿赴台致祭,她当时怀有身孕,遇到了同样怀有身孕的陈芷芳,两人特别投缘,当下指腹为婚。后来王眉寿生下陈宝琛的四女陈瑜贞,瑜贞成人后依照当年约定嫁给了林尔康的次子林熊祥,她儿子林衡道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 林森故居 林森故居 图片来源:福州新闻网 林森故居位于闽侯县祥谦镇凤港村,原为明代建筑,1990年,族亲及里人筹资修建。为单进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两边为砖墙。 林森于1869年出生在闽侯尚干一个平常农户家里,他自幼居于福州,入英华学堂。1903年,旅沪福建学生会在上海三山会馆正式成立,福建籍的有志之士有林述庆、林觉民、林文、方声洞等,林森任会长。他参与了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支持抗战,长期担任国民政府主席。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抛弃了台湾军民,台湾军民为抵抗日军,自发组织并投入到战斗中去,而当时正在台湾求学的林森也加入了抗日阵营。台湾抵抗失败后,也是看清廷腐败无能不可救药以后,林森开始开展反清活动,戊戌变法失败,他被列为抓捕对象,无奈再次渡海回到台湾,避过风头后,才再次回到内地。林森对台湾有着特殊的感情,临终的时候,还再三嘱托蒋介石一定要光复台湾。 二、文缘类 福州文庙 福州文庙 图片来源:福州晚报 福州文庙,俗称孔庙、“圣人殿”,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北侧。始建于唐初,唐大历八年(773)从福州城西北移建到现在的圣庙路。占地7552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具有清代古朴典雅的特点,建筑用材硕大,保存完好。大成殿、藻井、月台体现本地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考试有4个级别,从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科举考试也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康熙收复台湾时,福州文庙是省庙,无论是泉州漳州还是台湾的考生,都要从各地汇聚到福建的省会福州来考试,拜访省城文庙。2014年,首届海峡两岸联合祭孔大典在福州文庙举行,两岸齐聚共祭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日,这是海峡两岸第一次联合举行的祭孔典礼,也是福州文庙60年来最大规模的祭孔典礼。 陈靖姑故居 陈靖姑故居 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陈靖姑故居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工农路76号,系顺天圣母陈靖姑的出生地。据《闽都别记》中记载“夫人临盆时,景云覆室,紫气盈庭,闾里称其,引为吉兆”。现存故居为2016年翻修,占地300多平方米,小巧典雅,现存正殿、龙泉古井、牌坊、山门等建筑. 陈靖姑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其文化信俗遍及海峡两岸及东南亚等地,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分炉宫庙有5000多座,信众达1.2亿人。其中,仅台湾地区就有主祀陈靖姑的宫庙500多座、配祀宫庙3000多座,信众逾千万人。 闽台闽王文化园 闽王陵园闽王纪念广场 图片来源:福州新闻网 闽王文化园位于新店镇斗顶村莲花峰斗顶山南坡,由王审知墓、闽王纪念馆、闽王纪念广场组成。据史料记载,唐朝末期由于朝廷政治腐败,河南固始人王审知三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王审知主政福建之时,八闽大地告别“蛮荒海隅”,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升平景象,王审知由此被尊为“开闽第一”,后世称之为“开闽王”。 明清时期,“开闽王氏”后裔开始迁居台湾。刚开始时以姓氏为纽带抱团拓垦,后来更演化为一种信仰,一种文化,深植入血脉中,串联成生命中最赤诚的羁绊。目前,岛内“开闽王氏”子孙宗亲约有50万人,分居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多个县市。 张真君祖殿 张真君祖殿 图片来源:福州晚报 走近张真君祖殿,只见其坐北朝南,正面是禇红色牌楼式砖墙,大门上直书“奉旨祀典”,下横书“张真君祖殿”贴金匾额,十分醒目。大殿内依序有藻井戏台、供采光的雨盖天井、廊庑、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中祀张真君神像。殿宇规模宏伟,雕梁画栋,是珍贵的福州道教文化胜迹。 明清年间,信奉张真君的商人们作为传播主体之一,将张真君信俗传入台湾。清末,张真君祖殿成为由商人子弟组成的道教斗堂——浣心堂的祖堂,张真君斗堂的创始人之一吴可珍后赴台湾创办了台北三奶宫斗堂济功会。 张真君信俗在岛内不断衍播,台湾专祀张真君的宫庙有60余座,而被家坛供奉及作为道教神庙陪祀的宫庙则不计其数。因明武宗敕封“法主”神号,民间又称张真君为“法主公”。在台湾,每年法主公的诞辰祭日都要举行盛大的迎神会,称为“大龟会”。 福建都城隍庙 福建都城隍庙 图片来源:东南网 位于福建福州鼓屏路省卫生厅附近,巷口处的“城隍庙官地碑”尤为醒目。殿宇有两座,一前一后,均为上下层结构。前殿供奉都城隍、都城隍夫人及其他神明,后殿供奉三清道祖、文昌帝君、临水夫人等神明。 地处福州的福建都城隍庙历史悠久,鼎盛时期管辖“十二府州”,其中就有“台湾府”。据《澎湖马公城隍庙志》记载,台湾有95座大小城隍庙,均奉福建都城隍为祖庙。台湾与福建城隍一脉相承,香火同炉,同根同源,福建都城隍祖庙成为连接台湾信众乡情的重要纽带,两岸开启民间交往后,台南、南投、新竹等地的台湾信众纷纷组织进香团来福州寻根谒祖,并晋谒福建都城隍庙。与此同时,福建都城隍庙也经常组团赴台湾参访交流,受到岛内信众热情接待。 三、法缘类 鼓山涌泉寺 福州鼓山涌泉寺 图片来源:东南网 福州鼓山涌泉寺被誉为“闽刹之冠”,是明清以来东南禅宗的重要道场。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 在明清,大批闽人入台,将佛教传入台湾。连横《台湾通史》指出:“(台湾)佛教之来,已数百年,其宗派多传自福建。”2017年,鼓山在台法系观音山凌云寺、大湖山法云寺、月眉山灵泉寺、大岗山超峰寺回山礼祖,在涌泉寺留下石刻“法脉永系,登传宝岛”,立于寺左通往灵源洞的路旁。这四所寺院正是早期台湾佛教的四大法脉,均与涌泉寺紧密相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