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莆田:跨越千年“街”续文脉

2024-01-10 09:49:5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林爱玲 沈琳

image.png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里的醒狮文化馆游人如织。 李炎 摄

东南网1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爱玲 沈琳 通讯员 朱崇飞)

核心提示

“莆田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莆田市成为全国第142座、福建省第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莆田市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持续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力度,努力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孕育出了“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作为莆田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组成部分,拥有1400年建制史,凝聚着科举文化、民俗文化、家国文化等地方特色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是莆田城市发展、时代更替的历史见证。

作为莆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条件和关键节点,2020年3月,莆田市启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改造修缮古街沿街商铺、历史建筑等,以“修旧如旧”原则,还原古街历史文化风貌,并于2022年国庆节正式开街。

跨越千年,“街”续文脉。2023年12月29日,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福建省第三批特色步行街名单。这是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在一个月内相继入选“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典型案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后捧回的第四个荣誉。

走过1400年,今天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光彩照人。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莆田以复兴历史文化街区为钥匙,开启了“老莆田、新艺文”的城市发展模式。

从千年古城到现代古街

宋太平兴国八年即公元983年,兴化军署衙从游洋山区迁到平原,治置莆田县,始筑兴化军城、谯楼等。此后古城逐步形成外“罗城”、内“子城”二重城垣分隔城市的格局。子城的第一道大门,就是谯门,一般会搭建高大的门楼,所以也叫谯楼。兴化古城郡治图中记录着古兴化蜿蜒的护城河内,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环绕围城,民居以古谯楼为中心,棋盘式布局,规整有序,山水点缀其中。

今天的莆田市以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区域,老城区大致保留了与兴化古城旧地图中“子城谯楼+十字街”相似的格局,留有以古谯楼为轴心的前后左右街道纵横,坐北朝南传统空间格局,传有谚语“铜延平,铁邵武,半铜半铁兴化府(又称石兴化)”。宋代城壕、明清护城河、古城街道格局以及古下水道等至今尚存遗迹。

古建,是凝固的历史。作为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的古城区,街道和建筑物相互定位与呼应,构成了城市的地图指南。

古宋城九头十八巷肌理里,文化脉络、宗族里社、科甲传承历历可数:唐末宋初名士陈仁壁居文峰宫前街,后称为文峰陈;陈靖是庙前橄榄陈的开宗始祖;坊巷,宋代称“刺桐巷”,是宋代莆邑名士之官宅府第群;南宋状元、龙图阁学士、参知政事郑侨致仕后迁居于书仓巷;入莆始祖郑氏后代散居英惠巷、金桥巷、大度街、桃巷等地;“玉湖陈”自陈俊卿登进士第之后,其后裔也迁居在城内善裕铺……

“从记事起我就住在这里,从前是五进的大厝,每一进都有很高的门隔开,整个厝共有9个天井,30多户族人住在一起,120间房,还有独立的里弄名字,叫作‘铁树里’。”83岁的陈光熹已经是住在大宗伯第的第六代传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大宗伯第是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府邸,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还有27户登记在册,它也是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活态传承的见证。

作为进士之乡,仅兴化府街区就走出了明朝户部尚书陈经邦、清朝陕甘总督林扬祖等260多名进士、2名一品官、8名二品官、14名三品官。街区内现有各级文物建筑18处、历史建筑20处。古民居聚落中,保存着大量民间绘画、雕刻、装饰性工艺品以及精美家具、微型庭院园林等。得益于宋时期发达的手工业,兴化古街的商贸业长期活跃,让街区足以抵御朝代更迭而保有旺盛的市井生命力。

历史文化街区是古文化的承载,也是新居民的生活空间。现代化的古街区应该拥有怎样的一种样貌?“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一方面需要面对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刚性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旅游经济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功能等的重构需求。”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严龙华介绍,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重在修缮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民生改善与街区活化相促进,以“文化+旅游+传承”定位,塑造街区作为城市核心区的历史文化“金名片”。

从悠远历史到身边故事

凡有坚固城墙的地方,军民就可以此为屏,抵御外来者入侵。公元983年,35岁的地方官员陈靖为此捐出其城中私宅建兴化军署,举家搬到兴化府城隍庙前的橄榄巷,即后来的“庙前街”。陈靖平生重视农事,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以其劝农奏议有功,追赠“尚书左仆射”,在橄榄巷旌表立坊。

1000多年后的2022年,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重建的“仆射坊”再现了这段历史。作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的历史证据,那一座座牌坊,是文献名邦灿烂文化最显见的遗存之一。

如今,9米多宽,8米多高,气派恢宏、雕工细腻的四个全新的石牌坊分立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坊巷、县巷头尾、庙前街。上刻名士名臣、史学家、状元进士的文献名邦坊,呈现莆田二十四景等自然与人文胜景的壶兰雄邑坊,展现科甲联芳、寄寓吉祥如意的朱紫坊,成为打开莆田历史的一把文化钥匙。

作为地方标志性建筑,谯楼曾是莆田人登高览胜之地。清代邑人陈池养登上谯楼,作七律诗赞誉荔城胜景:“岑楼作镇仰巍峨,百里莆阳竟若何”。

随着历史的变迁,古谯楼的功能也不断变化:民国年间,成为“民众教育馆”;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作为“莆田县人民文化馆”“莆田县图书馆”“莆田县博物馆”“莆田市博物馆”办公地等,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登上古谯楼,俯瞰城市的车水马龙。来到古色古香的吧台,点上一碗盖碗茶,再到中央戏台前寻一处位置,听老者讲一段莆田故事……莆田人正以新手法拥抱年轻受众审美,为传统文化换上了时代“新衣”,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形式。

如今,古谯楼经过文物再利用被改造为“莆阳书房”。莆田市智慧文旅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喆说,他们对古谯楼传统拓新,多元场景化再升级,规划了茶饮区、文创产品区、演艺舞台区、临展区、配套休息区以及“莆阳书房”六大功能区,打造“谯见莆田”品牌,并通过不定期举办阅读沙龙、朗读分享会、非遗研学等活动,让古谯楼焕发新风采。

“时光巷”位于庙前街,原是莆田名士陈言的宅第、莆田明代“国师”陈经邦的祖居,如今主理人以用促保,将其布置成为以咖啡、书吧为主的文创交流平台,凭借新中式庭院风格引人打卡。位于衙后街的知青博物馆里,文字、图片、图画、文物和复原的场景将时光带回知青岁月;新建成的彭鹏祠堂莆作工艺美术馆里,一件件莆田木雕、留青竹刻作品,集中展现了莆田工艺精湛的技艺……

华灯下的古街,一副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歌舞快闪、奶龙巡游、激光穿越、怀旧电影……昔日破旧逼仄的老屋在光阴中成为过去,节假日里一项项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在街头巷尾轮番登场,重新演绎历史街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匠人匠艺到烟火日常

小天井,红瓦片、门板桌、手作纸灯,咿呀一声,推门,回家了——莆仙特色小吃“碗角”主理人翁成伟在街区打造了一个家常小吃店,用焖豆腐、荔枝肉、线面、海蛎汤等本地菜“抚胃”八方食客,生意红火。

让自带“前世”记忆的古街与住户、商户、市民实现多向奔赴,是《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出发点,也是街区修缮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的落脚点。

2020年3月,在“修旧如旧”的保护修缮前提下,街区按照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等“四原则”,即采用旧砖旧瓦等材料,采用传统的施工工艺按照建筑原有形制、风貌或者恢复原有的建筑形制、风貌的方式进行修缮。一期工程包括庙前、坊巷、后街、衙后、县巷、大路6条古街沿街540间商铺的全面修缮,共计修缮改造建筑面积28733.66平方米。

街区中的穿斗结构、木柱墩接、柱础、雀替、灰板壁、天井、埕、藤条、屋面扎口及花边滴水、照壁、瓦钉墙、墙帽等古建构造,极具莆仙古建特色。项目采用“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修缮原则,请来本地专业木雕工匠、民俗专家、文史学者等把脉细节,力求还原历史风貌,彰显传统建筑特色。

在对违建或与街区风貌不协调建筑进行拆除,对沿街立面进行改造提升,留住古街肌理格局与风貌的基础上,对电线改造下地,雨污分流,消防、夜景灯等配套设施进行完善提升,街区消防还实现了无线感应、自动喷淋、自动报警阀等技术创新。现代设施的建设让古城“外旧内新”,方便了市民和游客。

“古街世代居住着本地居民,街区的翻新也应该由老百姓自己来做决定。”莆田市荔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素银介绍,从政府征收、回租经营、自主修缮三种腾屋收房模式到修缮与居民生活并行的开放式工地,再到两条修缮试验街段的评议,古街改造修缮的每一个节点都与居民需求紧密互动,修缮后的整体风貌十分自然,也得到了市民的普遍认可。

柯凤梅是莆田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馆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莆田文物修缮保护。她说:“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里的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了莆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柯凤梅退休后,和其他文史专家一起组成团队,踏遍街区的每个角落。自街区保护修缮那年起,她每周都会去街区跑两次。三年多来,从房子建筑墙面的厚度、拱门排列的大小到施工建筑的瓦舍铺设,她都和施工团队反复敲定,尽量恢复其历史韵味。

从坊巷进入街区,一座新式兰亭坐落在路旁,颇具民国风情的建筑时常让身着汉服的爱好者在这打卡。“这座兰亭是我们在改造过程中加入的,考虑到旁边是居民区,为了美观和复原街区风貌,我们在设计时考虑让人们的脚步慢下来,让商气、人气的聚集成为一种可能。”柯凤梅说。

从空中俯瞰,街区成片砖红色的民居群保留了当地双坡屋面贡银脊、民国四坡顶的风格,走近细究,茶木色的沿街铺面古色雅致,瓦钉墙、夯土墙、红砖墙、红砖石钉等原汁原味的莆仙建筑元素,延续了街区的原有独特肌理。

一边与历史对话,一边延伸特色消费空间,历史文化街区多了一份从容与松弛。在这里,沿街商铺呈现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背街巷弄里深藏着这里居民的“慢”生活。大路街的阵头绣旗、布店,坊巷的吉打堂,衙后街的马蹄酥摊……这些开了几十年的老店守着时间,也守着老街烟火记忆。

从文旅融合到有机生长

莆仙戏选段、音乐会、十音八乐演出……今年元旦以来,大路街崇功祠戏台每晚好戏连台,由莆田艺术学校主办的“周周有戏,晚晚有声”演出将常态化奉献精彩的文艺活动。

“《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里原本是没有戏台的设计,在实际施工中,我们认为无事不戏的莆田,文化街区也应该要有戏台,在规划崇功祠(莆阳民俗文化园)空间面貌的同时,拆除了与历史街区风貌不匹配的建筑,建了戏台和辟出大院埕,突出崇功祠整体实用功能。”荔城区政协主席、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指挥部指挥长郑占林说,从非遗演出、民俗活动到群众文艺汇演,如今的崇功祠已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百姓舞台,实现了传统生活方式、生活场景的现代演绎。

在整体环境打造上,街区通过增加街区绿化水景,见缝插绿,在莆作工艺美术馆、衙后邮局等空地区域活化利用边角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设置铜雕、打卡墙,保留部分骑楼、连廊等,打造集组织、功能、环境于一体的微更新体系。

根据街、巷、路、坊的不同街区特点和业态策划,眼下,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经营涵盖了零售、餐饮、文化、娱乐等六大业态,凸显文化、旅游、产业等多维融合。去年4月,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拍摄,荔城区活化利用街区古建场馆,在县巷打造“莆阳百工坊”非遗一条街,引进莆田非遗项目25个,设置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莆田市非遗艺术中心、《非遗里的中国》·记忆馆、莆田市非遗文化研学中心等四大展馆,以实物、视频等方式进行非遗展示,按照“文化+旅游+传承”定位顺势导入非遗、文创、研学、演艺等新业态,通过工艺美术馆、非遗研学中心和非遗文创体验平台等开展体验活动,促进街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元旦期间,我们每天能卖四五百个红团,现场蒸都来不及呢。”陈煌歆在县巷经营莆田非遗小吃红团店面,近年来,通过改良食材,优化品牌包装与聚焦宣传,如今他的陈氏红团已打出名气,成为街区一道常年俏销的即食美食。

东阳饼、龙须糖、龙花担泗粉、皮雕、泥塑、香道……漫步在街区,这些带着锅气和人气的“非遗+工艺品”“非遗+特色食品”的不断推出,为街区注入更多温度,推动非遗“心间记忆”转化为“指尖经济”“舌尖经济”。据统计,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去年“五一”、国庆假期及今年元旦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已经成为莆田市文旅新地标。

深挖“在地文化”讲好本地故事 - 福建日报数字报

记者手记

深挖“在地文化”讲好本地故事

福建日报记者 林爱玲

城市借由街道,既展开了它的理性逻辑,也展开了它的憧憬与想象;街道承载了城市的历史和当下,也承载了时代的烙印与地方性格。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缮,有其时代背景及自身的困境。修缮前,文化辐射作用弱化、基础生活环境衰败、业态落后、街区活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让位于城市中心的古街被城市边缘化多年。千年古城的核心区,其繁华与沉默都格外引人注目,可以说,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是莆田老城区发展困局的一面镜子。

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莆田而言,是荣誉也是敦促。当前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莆田文旅会客厅形象重新回归,迈出了保护修缮的第一步。如何激活莆田地方文化基因,应当从整体格局和定位上寻找街区的发展坐标。

莆田历史底蕴深厚,但距离旅游城市还有一段距离。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带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市井生活记忆线索,承载着对莆田城市历史文化进行阐释和发扬的责任,因此,一方面在讲好“老莆田”故事时,关键要做好“在地文化”的挖掘与呈现,从本地文化元素中提取并结合市场趋势,孵化“文化+”体验消费业态,形成全新的文化消费业态结构;另一方面,在“新艺文”空间的打造上,要以体验式消费、沉浸式休闲为主,结合文化故事线索,构建多元跨界融合的复合型业态。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还有一个“九头十八巷”的别称,那是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过去,也是街区迈向片区或社区的未来。空间上,街区还需要进一步保护修缮开发背街里巷,形成连片式文化集群带;同时,它还需要时间,也需要在地文化参与者一起发力内容的打造和传播,形成更多新老共生的潮流地标。

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是个复杂的过程,它不应仅是城市更新和空间打造的一种整治方式,也不是商业社会里的短期价值变现行为,它更多涉及的是一个城市社会治理系统和修复系统,是对多种利益相关方的统筹平衡,需要时间换空间,需要陪伴式的渐进式规划。

1  2  3  4  5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