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 正文
人海和谐的厦门路径
www.fjsen.com 2024-02-23 08:00:59  陈挺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厦门杏林湾一带湿地景观 姜克红 摄

东南网2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挺)厦门实践生动诠释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筼筜湖畔,水清岸绿,白鹭飞翔;五缘海湾,海天一色,千帆竞发;红树林边,绿意葱茏,晨晖斜照;健康步道,生态串联,绵延全岛。

信步厦门,美景随处可见。

从海域生态修复,到流域综合整治,再到全域系统治理,厦门统筹陆海资源,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

“36年的厦门实践,生动诠释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表示。

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刚到厦门工作不久,习近平同志就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他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设置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专题,推动厦门从永续发展的角度深刻思考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988年的筼筜湖,湖水发黑发臭,数百米外都能闻到臭味。“湖水何时能够不再发臭?”市民之问不绝于耳。

面对一度“鱼虾绝迹、污水横流”的筼筜湖,“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的提出,正是对群众诉求的真切倾听和积极回应。

几轮整治下来,渐清的水质、回归的鹭鸟、人们脸上洋溢的幸福,在湖上相继举办的龙舟赛、世界F1方程式摩托艇比赛……筼筜湖蜕变成最美“城市会客厅”。

从1988年到世纪之交,厦门相继完成筼筜湖一、二期整治,实现了“湖水基本不臭”,确立了现代化海港风景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

生态觉醒,很快转化为知行合一的行动自觉。筼筜湖综合治理经验,开始复制推广到海域、流域、全域的生态保护修复中。

2002年到党的十八大前,牢记跨岛发展殷切嘱托,厦门开始建设海湾型城市。除持续治理筼筜湖外,还相继开展海沧湾、五缘湾、杏林湾、同安湾、马銮湾5个湾区整治开发,由重点治理向全域保护铺开,深入探索海湾型城市永续发展之钥。

五缘湾,当年是晒盐场、滩涂地,如今已成为厦门“东部城市会客厅”。厦门市湖里区市政园林局副局长杨迎芳说,平时很多人在这里休闲游玩,每年夏天,很多市民还会专门到五缘湾湿地公园,隔着一泓碧水,欣赏停留的候鸟。

“当年也不是没有想过在五缘湾直接填海造地、卖地盖楼,快速变现。”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潘世建说。

但厦门没有这么做。硬是在城市中心城区保留百亿价值地块,开辟出栗喉蜂虎市级自然保护区,吸引了90多种野生鸟类觅食栖息,并开展生态修复和综合开发,退地还海约100公顷,构筑环湾护岸8公里,建成约99公顷湿地公园,海洋生态得到系统恢复。

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在生态文明建设跃升阶段,厦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绘就高素质高颜值新画卷。

九溪流域,一度由于众多污染源而不堪重负,水质严重恶化,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通过“四水”联治、污水“三环”共治,极大改善了流域水动力,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流域10个考核断面年平均水质100%达标,再现了“水清、河畅、岸绿”美景。

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从生态觉醒到行动自觉,生态文明理念慢慢融入厦门人的血脉之中,这座城市逐渐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过去,由于盲目围海、无序养殖,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厦门的原生红树林几乎绝迹。

受厦门市政府委托,2005年,“中国红树林之父”厦门大学林鹏院士组建了人工培育红树林科研团队,厦大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卢昌义教授还发明了“筷子苗”专利技术,让幼苗成活率提升到90%以上。

“18年过去了,目前下潭尾种植红树林约85公顷,物种总数增加2.4倍,为厦门湾区提供了有效防护,成为抵御台风以及风暴潮灾害的天然生态屏障。”卢昌义说。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助力大会实现“零碳排放”,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史上首次向世界传递低碳办会、环保办会的积极信号。两次到访厦门的联合国秘书长海洋特使彼得·汤姆森盛赞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是环境和经济平衡的最佳案例”,期待厦门为国际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厦门样本”。

在去年9月召开的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上,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下潭尾案例成功入选,在如何实现生态减灾协同增效问题上,厦门交出了中国答卷。

从地方基层治理的持续探索,到服务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的厦门,开始从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跻身成为引领者。

在海洋生态保护过程中,厦门注重“关口前移”,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大幅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域治理农村污水,经过持续努力,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控和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连续4年实现“四个100%达标”,全市入海排放口水质达标率提升到99.3%。

在厦门市环境卫生中心海上环卫管理站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海域水文、洋流状况、海面实时情况。通过大数据的研判,海漂垃圾来源和流向一目了然,便于及时安排清理。管理站站长张梁华说,厦门海域保洁面积扩大到230平方公里,实现近岸海域日常保洁全覆盖,每年清理海漂垃圾约3000吨。

海洋污染防治,厦门早已获得国际广泛认可。早在1994年,厦门就成为国内唯一的“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防治与管理”示范区,率先引入海岸带综合管理理念并开展实践。2006年,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秘书处永久落户厦门,联动10个国家53个成员城市共同推广和实践海岸带综合管理理念,助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

如今的厦门,湾海相依,岛城相拥,人海和谐。在海上自行车道浪漫骑行,在山海健康步道大步快走,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

从筼筜湖综合治理的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下先后斩获“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28项国家级、国际级生态领域荣誉,厦门完成了蜕变。

依法治湖,把生态环保纳入法治轨道。

1994年厦门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以后,制定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此后又相继出台20多部涉海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规章,进一步筑牢全方位法治保障。

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

“厦门在全国率先启动‘多规合一’探索,率先画出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构建‘一屏一湾十廊’生态安全格局和‘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将《厦门市环境功能区划》等环境空间管控要求纳入‘多规合一’平台,对涉及生态环境空间准入的建设项目进行精准研判,并合理确定城市发展容量。”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柯玉宗说。

坚持先梳山理水,再造地营城;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不断创新,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从被动污染治理到资源有偿使用和建立生态保护补偿赔偿机制,从单一环境保护到建立生态环境市场化治理机制,从部门各司其职到“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建立,厦门的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厦门实践,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如何打造、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如何铸就,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厦门路径。

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先行先试的厦门,正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厦门力量。


责任编辑: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