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长主:刀锋千百转 枯木再“逢春”
2024-03-04 08:53:2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单志强池长主正在雕刻作品。 根雕作品《山水》 东南网3月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王婷婷 文/图) 一截枯木,几把刻刀,随着木槌不断敲击,木屑翻飞,香樟木的香味沁出,朽木也在精心雕琢下“变废为宝”。 元宵刚过,福鼎市山前街道水北村还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现年52岁的池长主在一处青瓦木房的小院里,埋头耐心打磨一座“山水”。“根雕是个细致活,一个根雕作品从选料、构思,再到雕刻、打磨,少则几天,多则数百天。”池长主说。 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主要以树根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人工雕琢,让“枯木逢春”。而这,需要雕刻者在盘根错节的木料中慧眼识珠取形,也需要艺术构思与取舍加工,让自然美和艺术美兼容并生。 如今,从事根雕工作近40年的池长主,已成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樟根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雕刻艺术专家,并不断努力将这门手工艺传承发扬。 “学会一门手艺立身” 在池长主的工作室里,各式各样的木块、树根堆放着,还有千姿百态的根雕艺术品。回忆起与根雕结缘的过往,池长主总结:“学会一门手艺,才有立身之本。” 20世纪80年代,在父亲的建议下,池长主拜孔坪香樟根雕工艺的池氏传人陈明康为师,做起了木匠。在一次做工的途中,池长主发觉有些树根很漂亮,就捡了些回去雕刻。随着兴趣愈发浓厚,他便开始向师傅讨教,主攻根雕技艺。 “以前以木雕和平雕居多,根雕很少,都要靠自己一点点琢磨。”在池长主看来,根雕是一门“奇”与“巧”结合的造型艺术,讲究“七分天成,三分雕琢”,要合理把握原材料的特点,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达到自然美与雕琢美和谐统一。 为了取材,池长主一有时间就去山野村落间“寻宝”。他说,香樟根雕工艺特色在于材质和独到的工艺处理方法。生长于深山老林的香樟树便是雕刻的优良用材,其中,池长主最喜欢用的是红樟,因为材质细嫩、不易生虫且具有一定药理作用。 1990年,凭借一手好技艺,池长主开始自主创业,开设工作室。2000年,池长主将工作室迁移至市区,产品销路也逐渐从本地拓展到北京、辽宁、浙江等地,部分销往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作品也要紧跟时代” “传统的根雕体裁有人物、自然、山水和戏剧等。近几年我也在思考如何守正创新,结合时代主题,让作品焕发新活力。”池长主说。 池长主在作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取用了黄花梨木进行雕刻。正面是一面党旗,雕刻了入党誓词,背面是革命先辈用血肉之躯撑起鲜红的旗帜,传承红色记忆。“通过根雕艺术彰显信仰力量的同时,我也借此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把作品做好,把手艺发扬光大。”池长主说。 前段时间,池长主又耗时近半个月,将百年老宅旧料创作成象征福建五福的《文化福旅》。他说,“福”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他的作品《九龙图》《凤凰涅槃》分别获得福建省文艺百花奖、中国第九届根石艺术博览会根艺金奖。“今年,想以‘龙’或者‘福’为元素,创作一些作品参展,让更多人认识根雕艺术。”池长主说。 “希望技艺有人传承”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创业的同时,池长主也一直致力于带徒授艺、培养人才。 陈国銮出生于农村,拜池长主为师已20多年,擅长根雕和木雕,出师后回到太姥山镇,既接单子,又打零工。对学徒陈振连来说,根雕为他提供了一技之长。早年间,在家里亲戚的介绍下,他来到池长主的工作室学习,如今刻字功夫已青出于蓝。 截至目前,池长主带徒累计30余名,工作室最忙的一年招募了38名师傅共同生产加工。这些年,除了累积技艺,大家也在一凿一刻间有了自己的坚守。 在从事根雕之余,池长主的工作室还长期从事根艺、木雕、木工等工作。“解决基本生计问题后,才能养活手艺,实现‘以根养根,以艺养艺’。”池长主坦言,这些年,他一面承接不同客户的订单,一面主动走出去参展或交流,向更多人展示根雕技艺,并乐于见到根雕技艺在更多手艺人手中蓬勃生长。 关于根雕技艺的传承,池长主也有着自己的担忧:行业不景气,销售模式过于传统;学艺之路漫长且辛苦,从事根雕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手艺将何去何从?他想着,等到年纪再大点,就把根雕技艺写成书,让更多人了解根雕,爱上根雕,传承根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