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泉州元宵 踩街史话

2024-03-05 07:56:33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杨祖荣 黄子祯

image.png

泉州踩街

每逢元宵佳节,古城泉州都热闹非凡。宋代古戏唱词曾这样摹写节庆盛况:“元宵景色家家乐,箫鼓喧天处处香。上下楼台火照火,往来车马人看人。”

《泉州府志》载:“上元夜张灯,以米圆祭先及神,或以酒馔祀祠堂谓之祭春,又上元内外赛会迎神,乡村之间或于二月谓之进香。”泉人尚为南音,每至元宵,必弦歌不绝。而南音弦曲中又以“陈三五娘”故事最受欢迎,《泉州弦管曲词总汇》统计,2050首南音曲词中,取材自“陈三五娘”者竟达210首之多。

《陈三五娘》曲讲述陈三与黄五娘于元宵相知相识,恋爱私奔,最终结成美好姻缘的故事。正如其中《幸逢太平》一节所唱的,“只正是春宵一刻,果然值有千金。灯月交辉,歌馆楼台。见许千门于万户,图画共彩绣,排列东西。咱今对只光景,恰似桃源境界,紫薇天台。娴今随娘到此蓬莱,游赏好元宵,真个是令人可爱。障般好光景,今卜再等新年来。障般好光景过了,今卜再等新年来”。于是,元宵在泉州既成了青年男女的“情人节”,也成了全体市民欢度新年的“狂欢节”。

“过十五,看踩街”,泉州的街头巷尾流传着这么一句俚语,连同离泉的他乡游子也时常把它牵挂在心。可以说,泉州的元宵节与踩街民俗密不可分。

踩街又称“装人”。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载:“上元前后夜间,好事者或摘某诗句某传奇,饰稚小儿童,装扮故事,导以火把鼓吹。爆竹盈耳,游行市上,谓之装人。即古傩遗意也。”这种风俗最早可以溯至隋唐,此后历宋元明清四朝盛行至今。

游神饰像,演故迎新,连同钟鼓爆竹、杂技歌舞,踩街时的种种热闹景象最初是古人驱疫除秽,娱神祈福,求取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礼俗。随着时代发展,其中民众娱乐自身的成分逐渐加多。明万历《泉州府志》云:“元夕张灯,端午竞渡,中秋玩月。唯时和年丰,家给人足,聊以自相欢娱,而装饰神像,穷极珍贝,阅游衢路,因起争端,犹醵钱置酒,互相鼓动,日昏酣而不知止。”一幅纵兴极欢、不加拘束的民间节庆景象跃然纸上。《闽书》中也记录了相似的画面,何乔远写道:“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粉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天,一国若狂。”这种激情四射的狂欢气氛,无疑是踩街亲历者的共同感受。

迎神赛会是泉州节庆的一大特色。陈懋仁《泉南杂志》载:“迎神赛会,莫胜于泉,游现子弟,每遇神圣诞奇,以方丈木板,搭成抬案,索以绮绘,周翼扶栏,置几于口,加幔于上。而以娇童装扮故事,衣以飞绡,设以古玩。”

历来迎神,又以元宵踩街时最为壮观。泉人称元宵为“上元小年兜”,每到这天,泉州都要举行盛大的众神游行,亦称“巡城”,从晨至夜,盛况空前。《泉州习俗》一书记载,当天所迎神明皆为四抬以上,其中通淮关大帝、花轿吴真人、南山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树境玄坛元帅等神格较高者,甚至加至八抬相迎。神前有道士,道士之前有鼓吹,鼓吹之前又有虎冠假面的巡逆。此外,迎神队伍中有材官、骑士、执盖、椗马、奚奴、君校、苍头、旗手等百余人以及抬阁、软棚、妆神随驾而行。是时,境内人家无不焚纸恭拜,可谓是极尽威荣。

两岸一衣带水,随着人口迁移,神明便同元宵节庆一道漂洋过海。清高拱乾《台湾府志》记载:“元夕,初十放灯,逾十五夜乃止,门外各悬花灯。别有闲身行乐善,制灯如飞盖状,歌曲者数辈为伍,一人持之前导遨游,丝竹肉以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歌,悉里语俚词,非故乐曲;主人多厚为赏。神祠,俱延僧道设醮祈安;醮毕,迎神……”又称迎神为摆暝,所迎群神中以天妃(即妈祖)最受尊荣,马祖南竿岛上妈祖巨像抬头可见。每至元宵之夜,各地信众都会恭请“大妈”绕境巡游。

除了迎神,生性达观的泉州人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来喜庆元宵。明代崇祯年间陈敬法所作的《崇武所城志》写道:“望日为上元节,各家内外张灯,老少作乐。或庆大有之年,则官民同乐。大结鳌山,星桥火树桥,达呼四境。题诗联者半雅半俗,呼夜醉着东倒西颠。随生意,穷伎俩,以取欢谑,通宵达旦而后止。”这一天,能歌善舞的民众组织成队,沿街表演。打头的往往是舞狮表演,泉州的舞狮自明代起就已声名远播,经历代民间艺人整理提高的舞狮艺术已形成了典型的南派风格,粗犷豪放与柔婉细腻配合无间。

紧随其后的是神态毕肖的香火草龙与饶有趣味的火鼎公婆,并在击腰鼓、巨鼓者奋力敲打的喧天锣鼓声中,享受着街边男女老少的喝彩欢呼。也不能不提及独具特色的惠安女织网舞和号称“国之瑰宝”的泉州古戏,这些“活的文物”是这座文化名城厚重历史的生动写照。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